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說到宋朝的滅亡,往往會說到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的問題,往往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談到宋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認為這是宋代軍隊戰鬥力差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種長期的錯誤被廣泛流傳,使大家對宋軍的戰鬥力產生嚴重誤判。以下,我就來談一下我對宋軍戰鬥力的一些理解。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中的四十年裡,宋軍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戰鬥力。雖然這期間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但是並不一定就說明宋軍戰鬥力差,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戰,宋軍以疲憊之師伐遼,屯兵以堅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準備,結果被遼國騎兵以逸待勞予以擊敗。雖然宋太宗中了兩箭,逃回涿州,再看遼軍主帥耶律休哥也是多處負傷,不能騎馬,最後還是乘車指揮作戰。可以看見在雙方主帥都負傷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會戰之中,宋軍僅被斬首萬餘人,可見損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軍全軍並沒有被打散,全師退回了宋境。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所以宋軍有實力在接下來的滿城之戰中大敗入侵的遼軍,斬敵3萬餘,報了高梁河之敗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間,第二次伐遼,宋軍除了在戰略上妄圖分進合計的錯誤外,還犯了以陣圖遙控指揮和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這裡的確有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錯誤,但這是宋太宗個人的錯誤,以致後來主帥曹彬也談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卻”。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但是後來,我們就很少看到有所謂“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具體戰況的紀錄了。 此後宋遼戰事時有發生,戰況也是各有勝負,拋開遼國具有騎兵的優勢和河北平原利於騎兵突馳的原因,總的說來,宋遼戰事還是比較均衡的。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到了真宗時期,宋軍的戰鬥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經過多年的歷練和恢復,宋軍甚至可以和遼國展開騎兵對騎兵的大規模的會戰了。威虜軍騎兵大會戰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這一時期,宋軍的戰鬥力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後來能和遼國達成檀淵之盟,也是因為遼國蕭太后看清了這一點,認識到宋朝實力強盛,不可能被征服。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在這之後的數十年,宋朝一直平安無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時期,西夏元昊自立為王,和平被打破為止。雖然宋朝在西北歷經好水川等三次戰敗,大家應該認識到,西北在當時並不是北宋的防禦重點,宋軍精銳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數量不多的禁軍。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且宋軍每次出戰只有一萬餘人的以步兵為主的混合編隊,而元昊都是10萬人規模的騎兵,在這種絕對性的、壓倒性的優勢兵力下對宋軍開展野戰,根本就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到了神宗時期,年輕的皇帝勵精圖治,實施變法,以期望改變國家的命運,在軍事上實行將兵法、保馬法、保甲法。我這裡只簡單地談一下將兵法,將兵法是宋代歷史上軍隊編制體制變換的重要轉折點。將兵法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部隊整編法。

其實質就是將駐紮在各地的禁軍、廂軍、蕃軍打破原來的指揮體系,就近根據防區,統一整編為將(這個將是一個軍事單位名稱)全國軍隊除了駐京城周圍的部隊外,全部整編為92個將,名稱為河北第一將、河東第X將、熙河第X將。每將實行步騎混編,每將在3000人到萬餘人不等,這主要是各地防區大小和重要性的不同,除了東南少於3000人的將只設正將外,其餘各將設正將和副將(這裡的將是主帥和副帥的意思)。

大宋王朝的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從此宋代的軍隊的指揮有了極大的改善,原來戍守各州的禁軍、廂軍以指揮為單位,歸文官的知州指揮,現在直接歸各將的正將指揮,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預。這就保證了軍隊的獨立性。同時從制度上避免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所以,從宋朝神宗皇帝實行將兵法以後,宋軍就根本不存在“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問題。

從神宗實行將兵法以後,宋朝一直在開拓邊境,從設立熙河路,歷經哲宗、徽宗三代,宋代在西北邊境的現狀以得到極大改善,奪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奪取橫山一線,大大壓縮了西夏的生存空間,迫使西夏求和,換來了西北的和平。

並且使宋代的疆域達到了太祖開國以來的最大規模。這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和西軍長期艱苦作戰是分不開的。 歷史上凡是說宋軍戰鬥力差的人,往往會繞過這幾十年西軍在西北開疆擴土的征戰歷史。(這當然也有奸臣童貫的歷史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