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圖文原創:決明子與魚


最近,王凱新劇《清平樂》熱播,網友好評如潮。

劇中,仁厚愛民的宋仁宗、氣度不凡的劉太后、落拓耿介的范仲淹、少年意氣的韓琦,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隨著劇情的展開,彷彿一卷清明上河圖,將大宋王朝的繁華壯闊緩緩展現在觀眾眼前。

但在眾多人物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要數喻恩泰飾演的晏殊。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2006年,喻恩泰因為在《武林外傳》中飾演呂秀才一角,紅遍大江南北。一晃14年過去,當年那個把“子曾經曰過”掛在嘴邊的呂秀才,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王朝最負盛名的“太平宰相”晏殊。

對此,網友不禁調侃:秀才與宰相之間,就差一個詩人。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與秀才的酸腐逗比不同,晏殊是一位有著名士風流的儒官。

在前不久播出的劇集中,晏殊一身布衣,在疏疏細雨中,一邊搖著籤筒,一邊吟唱自己的小令:

“小閣重簾有燕過,

晚花紅片落庭莎(音:縮)。

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

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其灑脫不羈的詩人形態,令網友直呼“驚豔”!

這一幕也成為《清平樂》開播至今,為數不多的名場面之一。


其實,說到晏殊,我們最先想到的、關於他的標籤是“詩人”。

他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都是被編入語文課本,且高考前必背的名句。

說到詩才與名氣,晏殊一點不輸同時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等人。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史書記載,晏殊五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實打實的少年成名。

晏殊能詩、善詞,尤擅小令。他的詞風格含蓄婉麗,閒雅曠達,構思精巧,聲調和諧。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豔情而不纖佻,是北宋婉約詞風的開創者之一,被後世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除了詩人,晏殊的第二個身份標籤便是“政治家”,有"宰相詞人"之稱。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自十四歲入仕以後,晏殊先後做過太子舍人、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等等。

我們熟知的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等北宋名臣、名家,皆出自他的門下。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與其他詩人動輒被貶不同,晏殊的仕途相對平順。在他為官的幾十年中,國家政治清明,對外也少有戰事,因此他又被稱為“太平宰相”。

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樣,天下也沒有平白無故的運氣。

晏殊仕途上的好運,與他平時敦厚謙直的處世風格是分不開的。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相傳,有一次,宋真宗給太子選講師,旁人都不考慮,只點了晏殊。眾臣不解,問皇帝原因,皇帝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喜歡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太子讀書。”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運氣,跟他的人品息息相關。

好的人品是一種財富,平日裡默默積累,到了一定時間,好運氣自然會自己找上門來。

晏殊為人學習刻苦,交友持重,聰明不乏勤奮,感性不乏理智。這也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太后攝政時,晏殊因反對太后親信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太后的旨意。晏殊自覺留京處境艱難,不惜自汙,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從而被御史彈劾,貶知應天府。這一情節在劇中亦有體現。

不得不說,晏殊除了詩才,在政治上,也是少有的明白人。


《清平樂》晏殊:秀才與宰相中間,只差一個詩人


晏殊一生,為詩,編集過萬;為文,應用不窮;為詞,開宗一派;為官,善始善終。

他的為人,正像詞裡寫的那樣:“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感性而又理性,浪漫而又務實。

這樣的晏殊,你們喜歡嗎?


原創不易,看完點個贊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