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近日,古裝電視劇《清平樂》熱播讓許多觀眾對宋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藉著《清平樂》這個話題來聊聊歷史上的范仲淹與他一生都極為敬佩的兩個人。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看過《清平樂》的人都知道,范仲淹和晏殊的關係極好,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兩人英雄相惜,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晏殊對范仲淹有知遇之恩。

范仲淹出生於989年,晏殊出生於991年,說起來范仲淹還比晏殊大了兩歲。不過古代士大夫階層論資排輩與年齡無關,而是看誰先金榜題名。晏殊14歲就獲得了進士身份,而范仲淹27歲才成為進士。因此若論輩分,晏殊比范仲淹還高了好幾輪。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范仲淹初仕官場的時候曾擔任興化縣令,負責當地的修堰工程。可正當范仲淹工作幹得頗有起色的時候,他的母親卻去世了。按照古代禮法規定,范仲淹必須回家為亡母丁憂守孝。

范仲淹在守孝期間居於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時任南京留守的晏殊聽聞范仲淹很有才名,於是就邀請他到應天書院執掌教席。後來晏殊被調回京師,他當面向宋仁宗舉薦范仲淹,仁宗便將范仲淹也徵召至京師為官。

晏殊對范仲淹有知遇之恩,兩人年齡又比較接近,再加上志趣相投,因此範、晏二人成了至交,同時也成了朝廷上共同進退的盟友。後來宋仁宗在位時期展開的“慶曆新政”便是在晏殊總領下,由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一批朝廷重臣共同推動的改革事業。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范仲淹敬佩的另一個人地位比晏殊更高,他便是在《清平樂》中也曾多次出現的北宋名相王曾。

王曾狀元出身,歷仕真宗、仁宗兩朝。宋仁宗登基後,王曾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來因觸怒攝政太后劉娥而被貶官。劉娥去世後,王曾被召回京師再度拜相。

宋仁宗親政初期,宰相呂夷簡一度在朝廷上排除異己。此舉很快就觸怒了剛正不阿的范仲淹,於是他便向仁宗獻上一副《百官圖》,圖中清晰地畫出呂夷簡當政期間文武百官的升遷、降貶路線,由此便可說明呂夷簡有任人唯親、打壓異己的行為。然而令范仲淹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上書只換來了12個字:“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隨即范仲淹便被貶到饒州去做地方官了。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范仲淹一片赤誠,直言進諫卻反遭貶官處罰,他內心的苦悶自然難以言表。於是,他跑去找身為副相的王曾。范仲淹對王曾說道:“明揚士類,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獨少此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王大人您身為宰相,理當弘揚正氣。可您卻袖手旁觀,任他呂夷簡在朝廷上作威作福。您的盛德在這方面可是有重大缺陷啊。

面對范仲淹的指責,王曾並不動怒,他平靜地對范仲淹說出12個字:“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歸?”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范仲淹聽到王曾說的這句話後,頓時呆住了。王曾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手握國家權柄的人,如果想將天下的恩惠都歸於自己身上,那麼天下的怨恨又該歸到誰身上?

呂夷簡是手握國家權柄的人,但他一定是壞人嗎?如果做得事情越多越招人嫉恨,那麼難道什麼事情都不做的人才是對的嗎?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呂夷簡,還是王曾,或是范仲淹,大家都是為皇帝辦事的人,很多朝政大事背後都有皇帝授意。如果身為臣子辦事都只想著給自己留下美名,那麼難度讓皇帝去揹負罵名嗎?

范仲淹一生敬佩兩人:一位是舉薦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給了他12個字

王曾的這番話對范仲淹的人生觀影響極大,原本他是想做一個直臣、諫臣,剷除奸邪,為民請命。可是王曾的話讓他明白了,世間的許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身為朝廷大臣,究竟是博取美名重要還是幹出實業重要?再來說回呂夷簡,他雖然確有排除異己的舉動,但他所任命的也都是有真才實幹的大臣,而非那種尸位素餐的無能之輩。因此很難說呂夷簡任人唯親到底是好還是壞。

范仲淹怒氣衝衝地進入王曾府中,卻心悅誠服、恭恭敬敬地向王曾告退。自此,他的人生格局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王曾給他的這12個字可以說對范仲淹的一生都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