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说到宋朝的灭亡,往往会说到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的问题,往往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谈到宋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认为这是宋代军队战斗力差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错误被广泛流传,使大家对宋军的战斗力产生严重误判。以下,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宋军战斗力的一些理解。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中的四十年里,宋军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虽然这期间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但是并不一定就说明宋军战斗力差,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战,宋军以疲惫之师伐辽,屯兵以坚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准备,结果被辽国骑兵以逸待劳予以击败。虽然宋太宗中了两箭,逃回涿州,再看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是多处负伤,不能骑马,最后还是乘车指挥作战。可以看见在双方主帅都负伤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会战之中,宋军仅被斩首万余人,可见损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军全军并没有被打散,全师退回了宋境。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所以宋军有实力在接下来的满城之战中大败入侵的辽军,斩敌3万余,报了高梁河之败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间,第二次伐辽,宋军除了在战略上妄图分进合计的错误外,还犯了以阵图遥控指挥和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这里的确有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但这是宋太宗个人的错误,以致后来主帅曹彬也谈到“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却”。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但是后来,我们就很少看到有所谓“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具体战况的纪录了。 此后宋辽战事时有发生,战况也是各有胜负,抛开辽国具有骑兵的优势和河北平原利于骑兵突驰的原因,总的说来,宋辽战事还是比较均衡的。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到了真宗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恢复,宋军甚至可以和辽国展开骑兵对骑兵的大规模的会战了。威虏军骑兵大会战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这一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后来能和辽国达成檀渊之盟,也是因为辽国萧太后看清了这一点,认识到宋朝实力强盛,不可能被征服。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宋朝一直平安无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时期,西夏元昊自立为王,和平被打破为止。虽然宋朝在西北历经好水川等三次战败,大家应该认识到,西北在当时并不是北宋的防御重点,宋军精锐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数量不多的禁军。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且宋军每次出战只有一万余人的以步兵为主的混合编队,而元昊都是10万人规模的骑兵,在这种绝对性的、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下对宋军开展野战,根本就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到了神宗时期,年轻的皇帝励精图治,实施变法,以期望改变国家的命运,在军事上实行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我这里只简单地谈一下将兵法,将兵法是宋代历史上军队编制体制变换的重要转折点。将兵法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部队整编法。

其实质就是将驻扎在各地的禁军、厢军、蕃军打破原来的指挥体系,就近根据防区,统一整编为将(这个将是一个军事单位名称)全国军队除了驻京城周围的部队外,全部整编为92个将,名称为河北第一将、河东第X将、熙河第X将。每将实行步骑混编,每将在3000人到万余人不等,这主要是各地防区大小和重要性的不同,除了东南少于3000人的将只设正将外,其余各将设正将和副将(这里的将是主帅和副帅的意思)。

大宋王朝的军队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弱?

从此宋代的军队的指挥有了极大的改善,原来戍守各州的禁军、厢军以指挥为单位,归文官的知州指挥,现在直接归各将的正将指挥,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预。这就保证了军队的独立性。同时从制度上避免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所以,从宋朝神宗皇帝实行将兵法以后,宋军就根本不存在“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问题。

从神宗实行将兵法以后,宋朝一直在开拓边境,从设立熙河路,历经哲宗、徽宗三代,宋代在西北边境的现状以得到极大改善,夺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夺取横山一线,大大压缩了西夏的生存空间,迫使西夏求和,换来了西北的和平。

并且使宋代的疆域达到了太祖开国以来的最大规模。这和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西军长期艰苦作战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凡是说宋军战斗力差的人,往往会绕过这几十年西军在西北开疆扩土的征战历史。(这当然也有奸臣童贯的历史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