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知變法艱難,可總要有人站出來,王安石一個穿越的改革家

王安石穿越回大宋的改革家,宋朝官場唯一的“清流”,卻被他人汙衊為“泥石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社會治理同樣是這個道理,只有源源不斷的給社會注入新鮮的、健康的“水”,社會才會有生機,才能不斷髮展。

王安石好似北宋的一股清流,一心想“治病救人、為民造福”,卻被汙衊千年。每讀《宋史王安石傳》,讓人扼腕憤慨,像王安石這樣心懷天下、道德高尚、文章千古、強國為民的能臣幹吏,竟然被《宋史》汙衊成一個專權亂政、攻訐同僚、不擇手段的小人,甚至把北宋的滅亡都安在他的頭上。

誰不知變法艱難,可總要有人站出來,王安石一個穿越的改革家

宋朝自趙匡胤立國至宋仁宗慶曆三年,已經走過82年,用歲幣換和平的恥辱感只存在於少數人心中,大多數人已欣然接受,“官多、兵多、費多”如壓在大宋身上的巨石,讓大宋難以大步向前,自宋真宗澶淵之盟以來社會上腐敗、奢侈、享樂之風盛行。一些有時之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范仲淹、韓琦、富弼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準備讓大宋的官員和社會“出出汗、洗洗澡”,可熱身運動還沒做完,短短的幾個月,朝堂上到處都是發對聲音,隨著范仲淹、韓琦的外放,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范仲淹的改革僅涉及十項內容,不過是想加強對官員的考核、任免,對於農業、稅收、軍隊更談不上改革,但官員們便開始汙衊范仲淹借改革搞"朋黨"。

被趕超朝廷的范仲淹,懷著失落的心情寫下《岳陽樓記》,表達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心情。

改革太難,大多數人只是想著自己的日子,沒有人去考慮大宋的前途,但總要有人站出來。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來京述職時,寫下《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兩年後又寫下《上時政疏》,表達變法圖強的意願,這兩份奏章也是王安石後來主持變法的施政綱領,核心觀點如下:

一、依法治國,加強制度建設。

二、人民富裕國家才能富裕,發展國民經濟才能改善國家財政。

三、懲戒奢侈浮靡風氣,改造社會風氣,造就人才。

四、強軍才能強國。

仁宗皇帝年高體弱,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只想安度晚年,王安石的主張沒有被採納。之後,王安石母親去世,他回南京守喪,宋仁宗去世了,宋英宗繼位,朝廷多次讓他出來當官,他都拒絕了。

誰不知變法艱難,可總要有人站出來,王安石一個穿越的改革家

1042年,年僅21歲的王安石金榜題名,位居二甲第四名,此後一直在基層為官,豐富的基層經歷讓王安石特別瞭解民間疾苦,他愛民勤政、政績斐然,按照宋朝慣例,進士出生的官員外放三年就可以回京任“館閣”之臣:就是坐辦公室,起草文件、寫寫調研報告、校對文字等,工作清閒,但職位高、待遇好。所以,古代人人都想做京官,外出做官就認為被貶了。

恰恰相反,王安石放棄回京當官的機會,願意繼續留在地方做事情。因為他幹得太好了,宰相文彥博就向皇帝舉薦他,想把王安石做個典型,提拔重用他,但王安石直接決絕了,他的理由是越級提拔會帶壞升職風氣。

宋英宗福大命不大,因為宋仁宗沒兒子,他好不容易撿了個皇位,坐了4年就去世了。1066年,20歲的神宗繼位,他是宋朝除太祖、太宗外,唯一有創業精神的皇帝,不甘心給遼國和西夏繳歲幣,想改變這積貧積弱的局面,想要變法,想要富國強兵。

神宗繼位後便設置了53個府庫,積攢錢糧,對宰相文彥博說:“國家養兵禦敵,不能沒有富餘的錢糧。”

王安石在仁宗朝想幹的事,在神宗朝有可能,兩個都想幹事創業的人遇到了一起,相見恨晚,一拍即合。王安石變法前再三對神宗強調:“不沉迷於聲色,不玩物喪志,然後才能集中精神;能集中精神,然後才能明白道理;能明白道理,然後才能對人有所瞭解。”希望神宗能初心不改,堅定的支持他。

想要圖強,必須要自律,必須要堅持。

王安石就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他不修邊幅,不思享樂,甚至有點刻板無趣。

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王安石很節儉,不注重生活上的享受,不愛華衣貴服,甚至有點不講衛生,臉髒了、衣服髒了也不及時洗,不愛洗澡,身上都長蝨子了。有次,王安石面見宋神宗,正在畢恭畢敬地回答問題時,一隻蝨子從他內衣爬出來,爬到他的鬍鬚裡,蝨子隨著鬍鬚抖動,皇帝看到後忍俊不禁,王安石卻不知道怎麼回事。

他的形象與文質彬彬、謙謙有禮的士大夫形象格格不入。

據《聞見前錄》記載:他的夫人吳氏,曾為他買了個小妾。安石見後,問她:“你是做什麼的女子?”小妾回答:“夫人讓我在您的身邊侍奉您。”安石又問:“你是誰家的女子?”小妾說:“我的丈夫運送軍糧出了差錯,家資全被沒收,還不夠償還,便又把我賣了來賠償。”安石神色嚴肅地問:“夫人用多少錢把你買來的?”小妾說:“九十萬。”於是,安石便派人去把她的丈夫叫來,讓他領回自己的妻子,那九十萬錢全賜給了他。

正是因為王安石為官的初心不是為了追求富貴的人生,神宗選擇了王安石變法,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他成為執政,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次年,他升任宰相,全面開始變法,1071年又改革科舉制度,注意學校對人才的培養,考公務員不再以文章優劣為準,而注重經世致用的學問。

現代任何國家都必須重視兩件事,一是財政,二是國防。王安石的改革目的就在於全面振興財政和國防。

制置三司條例司,實際上是領導辦法的總機構,負責制定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個財政部門的管理條例。財政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王安石主持制置三司條例司具體工作,可見宋神宗對王安石的信任與器重。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遏制土地兼併,幫助窮人致富,讓國家合理分配資源,實現國繁榮富強。

青苗法,就是春天農民以青苗做抵押,國家將錢糧貸給困難戶,讓苦難戶發展生產,到秋天將貸款收回,並收取兩分的利息,遇到荒年可以延續到下一年,國家在災年低價售糧,豐年又高價回收糧。青苗法避免了農民借高利貸、擼貸款,避免了地方豪強對農民的盤剝,就像現在的助農貸款一樣。

就是這樣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司馬光、範純仁、蘇澈等大部分朝中官員都反對,說王安石“與民奪利”,幫助皇帝搜刮民脂民膏,司馬光還三次寫信批評王安石。兩分的利息,是當時最低的利息,剛剛夠行政成本,可這項政策嚴重損害了大地主階級放高利的利益。

為了減輕財政壓力,王安石首創預算開支,裁剪各級政府不必要的開支約百分之四十,這百分之四十是各級官僚的小金庫,所以,他幾乎得罪了所有當官的。

北宋大量低素質的軍隊讓國家苦不堪言,英宗時擁兵一百一十六萬多,王安石一面積極裁撤軍隊,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到熙年間軍隊人員大概五十六萬多。王安石對軍隊的銳意改革換取河湟之戰的勝利,北宋收復了自唐中葉丟失的河湟地區,是宋代未曾有過的光輝。那些發對王安石的人,說他裁撤軍隊會引發兵變,司馬光執政後幾乎廢除了所有新法,甚至要放棄河湟之地。

隨著變法的深入權貴、官僚對王安石的痛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他已久埋頭工作,不計榮辱得失,他就像一個孤獨的英雄,所做的事情與他的時代格格不入,除了年輕的皇帝其他人都不理解他。

他完全靠著一顆愛國憂民心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去變法,正如他在《遊褒禪山記》中所說:“做任何事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成功與失敗,盡吾志才能無悔。”

誰不知變法艱難,可總要有人站出來,王安石一個穿越的改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