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巔峰之作,在這部書裡面,設置了風雲激盪的廣闊社會背景,南宋末年蒙古軍隊試圖突破宋軍防線的襄陽城,這座城池關係著大宋帝國的生死存亡。

雖然在故事當中,人物和真實的歷史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楊過在襄陽守城之戰中飛石擊斃蒙古大汗蒙哥,以及在金庸先生射鵰系列中大俠郭靖在襄陽失守以後以身殉國,這兩段情節,還是反映了歷史上曾經決定了南宋王朝命運的兩次戰爭,在這兩次著名的戰爭背後,還關係到兩座城池以及重要相關人物的結局和心路歷程。

01

第一場戰爭以飛石擊斃蒙古大汗蒙哥而結束,這次戰爭在世界軍事歷史上非常有名,這就是釣魚城之戰。

公元1258年,蒙古伐宋大軍兵分兩路,東路由忽必烈率領,向南宋王朝的門戶襄陽地區進發,西路則有蒙哥御駕親征,從西北六盤山分兵三路直取四川。蒙古鐵騎在潼川路合州的釣魚城遭遇了宋軍的頑強抵抗。一場實力懸殊的保衛戰就此展開。

蒙哥對釣魚城勢在必得,因為他率軍南下,宋軍幾乎望風而降,當他到達釣魚城下,以為一座小城,唾手可得,沒想到,守將王堅不但嚴詞拒降,還殺了使者立威。

這無疑讓蒙哥覺得大失顏面,他調兵遣將,把合州附近的合州舊城、渠江的禮儀城、平梁城等城池切斷了聯繫,並且斷絕了宋軍從忠縣和涪陵的援助合州的下游水路交通,讓釣魚城成為一座重兵包圍中的孤城。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四川一直是蒙古進攻宋朝的兵家必爭之地,釣魚城在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三江匯聚之地,水路四通八達,陸路可以憑高臨險保衛重慶,地勢險要。公元1243年,名將餘玠在前任制置副使在釣魚山上的軍事建築基礎上,修建釣魚城,作為合州的行政中心,以重兵駐守,來扼守嘉陵江這一要衝之地。

公元1254年,王堅接任合州守將,他進一步加固此地的軍事佈防,並且遷移大量陝南和川北的百姓,從此釣魚城儼然成為川中軍事重鎮。

時間回到公元1259年2月,蒙哥親上石子山督戰,對釣魚城展開全方位的猛烈攻擊。二十天之內,元軍一連對一字牆以及城東的東新門、奇勝門等地發動猛烈的攻擊,但是都被擊退。二十二日元軍攻破城北的一字城,但是隨即被王堅率領精銳奪回。

曾經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卻在釣魚城下屢戰屢敗。元軍將領對此產生了分歧。雖然術速忽裡建議,應該以主力沿江而下,與忽必烈合兵會師,一舉滅掉南宋。可是以蒙哥為首的許多將領,卻都主張強攻釣魚城。就在密集的拉鋸戰當中,儘管在圍城期間,宋軍的幾次援軍都被攔阻,但是宋軍士氣如虹,元軍本來就是長途遠征,更是因為水土不服,疫病流行。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王堅趁機多次夜襲敵營,六月初五,蒙古前鋒勇將汪德臣在外城馬軍寨得而復失以後,單騎來到城下勸降,被飛石擊中,不治身亡。蒙哥大汗在憤怒之下,於七月二十一日,親自坐鎮指揮,不料他也同樣被飛石擊中,七天以後,死於軍中。

於此同時,忽必烈率領的元軍已經突破了長江天險,把軍事重鎮鄂州視為囊中物,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也是一路凱歌,來到了長沙城下,眼看伐宋大功告成,在得知蒙哥死去的消息,忽必烈權衡利弊,不得不放棄眼前的大好局面,趕緊揮師北歸。

同樣不得不放棄勝利果實的還有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當時蒙古軍隊西征阿拉伯半島,劍鋒直指埃及,但是關係到以後蒙古政權的歸屬,旭烈兀和忽必烈一樣匆忙趕回。

就這樣,釣魚城下的一顆石子,改變了南宋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西征途中歐洲各國以及阿拉伯國家的命運,讓釣魚城這奇蹟般的一戰,成為世界軍事歷史上的重要戰役。釣魚城因此被稱為上帝折鞭處和東方麥加城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02

第二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宋元襄陽之戰。公元1267年,繼蒙哥大汗死於釣魚城下8年以後,忽必烈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把襄陽作為突破南宋防線的突破口。

在劉整極具針對性的軍事策略之下,襄陽守將呂文德中計,聽任蒙古人修築了城外城以及堡壘,逐步切斷了襄陽與外部的聯繫。

從公元1267年開始,元軍正式開始了對襄陽城的圍點打援戰術的實施。宋軍雖然意識到己方處於不利的地位,卻仍然沒有采取強有力的反擊。

劉整針對襄陽水陸相連的地理優勢,決定訓練蒙古水軍。第二年,水師宣告成立,有七萬兵力,五千艘戰船。此時,襄陽已經失去了水戰這唯一的優勢。

接下來的幾場宋軍援助襄陽的戰役全部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

公元1272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組織的援救襄陽行動,由張橫張順兄弟率軍突破重圍,運送大量物資進入襄陽,張順甚至戰死,接下來宋軍企圖從水路撕開一條生路,卻被劉整的水軍在張橫與范文虎軍會合之際,殺了一個潰不成軍,張順也以身殉國。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就此,襄陽陷入了絕境。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元軍為了攻下城池堅固的襄陽,動用了新式的攻城武器:回回炮。他們首先用與襄陽守望相助的襄樊來做實驗,在蒙古將領阿里海牙的率領下,襄樊失陷,一水相隔的襄陽城中,宋軍目睹了屠城的慘狀。

元軍接著移師襄陽,重炮轟擊之下,宋軍已經失去了戰鬥的心志和力量。上至忽必烈,下至元軍重臣將領紛紛登場勸降。

呂文煥心裡明白,襄陽城現在面臨著兩條路,一條是生路,與元軍談好條件,獻出城池,保全全城軍民的生命,一條是死路,就是效仿唐朝張巡守睢陽,用百姓士兵的屍骨來守衛襄陽,等待援軍,然而,他也知道,根本不會有援軍的到來。所以,死守已經失去了意義。

“君以孤城御我數年,今鳥飛路絕,帝實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賜以勸方來,終不仇汝置死所也!”


“我師所攻,無不取者,汝孤城路絕,外無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闔郡之人何?汝宜早圖之!”

最後在進城勸降者強大的思想攻勢之下,加上阿里海牙折箭為誓,保證投降不會屠城,呂文煥終於在公元1273年2月24日出城投降。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持續了六年的宋元襄陽之戰就這樣落下帷幕,隨之開啟的蒙古鐵騎沿江而下的滅宋之旅,可以說,這場戰役,決定了南宋王朝滅亡的命運。

03

襄陽城和釣魚城,這兩座著名的軍事重鎮,一東一西,一敗一勝,分別從不同時間節點為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做出了決定

釣魚城之戰的勝利,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當中,元軍由於自大驕傲,一心一意要攻下釣魚城,如果當時蒙哥聽從其他將領的意見,只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圍困,自己率領大軍順水而下,去和正在鄂州圍困宋軍的忽必烈會合,重兵壓境,一舉拿下江南重鎮,接著掃平臨安,到時候,釣魚城憑堅臨險又有何用?必然因素當中,守城者的決心和物質佔了很大的比例。

同樣,襄陽之戰的失敗,也是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宋朝在此時,對蒙古人虎視眈眈、勢在必得的野心還是沒有真正放在心上,對於劉整的叛逃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失,恐怕也從來沒有想過。於是,呂文德竟然做出了答應蒙古人在城外建築榷場,這個決定,註定要把襄陽葬送。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04

襄陽陷落以後,呂文煥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他從抗元勇將搖身一變,變成了元朝軍隊伐宋的急先鋒。公元1273年4月,呂文煥前往大都覲見忽必烈,被授予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賜其將校有差的職位,同時他也向忽必烈表達了效忠的決心:制定了下一個攻打宋朝的目標鄂州,並且請求擔任先鋒官。

公元1274年,呂文煥跟隨伯顏征討南宋,沿江諸將有很多都是呂氏子弟與舊部,他們在呂文煥的召喚下幾乎是望風而降。南宋本來依仗為天塹的長江沿岸諸城,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隨著襄陽的投降,紛紛落下旗幟。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比如新城守將邊居誼,他假裝投降,誘使呂文煥來到城下,頓時埋伏的弓弩齊發,飛箭如雨,差一點把呂文煥射成刺蝟。呂文煥惱羞成怒,下令強攻。城破之時,邊居誼投身烈火殉國而死。

很快,元軍抵達臨安城外,宋朝政府啟用文天祥為丞相,前往元軍營中商議和談。文天祥察覺伯顏並沒有和談的意思,就指責他背棄信義,呂文煥從旁邊勸解,被文天祥指著鼻子痛罵為逆臣。呂文煥覺得很冤枉:

“丞相何故罵煥以亂賊?”


“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汝非亂賊而誰?三尺童子皆罵汝,何獨我哉!


“襄守六年不救。”


“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隤家聲。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文天祥這番痛罵,可以說是直指人心,人生中有很多事,並不是用不得已的理由來解釋,呂文煥對元朝的確是非常大的助力,但是,這一罵,人家伯顏、唆都佩服的是文天祥:

“丞相罵得呂家好!”

隨著呂文煥身份的改變,老百姓對他的輿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汪元量曾經有詩云:

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樑。

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

那個時候,呂文煥還是保家衛國鐵骨錚錚的英雄,而此時,就連大都的讀書人都贈詩給他:

降將呂太尉,飯畢行欲起。

偶爾得會面,舍館接汝爾。

自言鎮襄陽,於此今五紀。

為惜萬人命,此來非為己。

聖王錫深恩,高爵還故里。

一飯尚有報,盡忠從此始。

餘謂我國家,萬方同一軌。

得之與不得,東南一隅耳。

向使君不來,宋歷能有幾?

人生苟富貴,直筆一張紙。

見說李陵生,不若張巡死!

呂文煥羞愧難當,只好以袖掩面而去。他的心裡,是否為投降而後悔呢?不見得。他的不得已,他所謂的為了百姓萬人之命,不過是掩飾他為了後半生的富貴的目的而已。

使文煥既降之後,屏居田裡,不受官爵,終身不北面而坐,君子將原其情而恕之。顧乃引讎敵之兵,招其部曲,誘其子侄,以覆其君之宗社,雖欲辭叛臣之名,惡得而辭哉!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陸秀夫懷抱幼帝投海,宋朝一脈自此斷絕。這一年,自從公元1276南宋恭帝趙隰投降以後,釣魚城在元軍的圍困下已經堅守了三年。眼看江山易主已成定局,無人能夠改變三百年的大宋退出歷史舞臺的結局。

當年蒙哥臨終遺詔:“我之嬰疾為此城也,不諱之後,若克此城,當屠城剖赤而盡誅之。”王堅之子王立與元軍和談,以不可殺城中一人,作為投降的唯一條件。元軍進城以後確實也信守了承諾,保障城中軍民的生命安全。宋元釣魚城之戰,就這樣在擊殺蒙古大汗蒙哥二十年以後,正式落下了帷幕。釣魚城守將王立等三十二人,在開城投降以後,自殺殉國。

金庸先生故事裡的襄陽城保衛戰,其實濃縮了歷史上釣魚城和襄陽城這兩場影響了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命運的戰爭,大俠郭靖與襄陽城共存亡的壯烈身影,影射的是浴血川中戰鬥到最後,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釣魚城守將王立等三十二人。

對曾經為襄陽戰鬥過,後來卻成為元軍伐宋得力干將的呂文煥,金庸先生把他曾經的功績挪到了郭靖的身上,他的形象也成了一個膽小如鼠貪生怕死的可憐蟲。金庸先生這種春秋筆法,和文天祥罵賊如出一轍:既然你捨不得妻子兒女與身家富貴,辜負了國家,帶領家族投靠元朝,那麼,在後世人的眼裡,呂文煥就永遠是一個叛國投敵的罪臣!

雙城:決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運  彰顯歷史風雲背後的家國大義


當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時候,我們不能苛責尋常百姓,在新王朝的統治下做安分守己的順民,我們也能夠理解守城的將領,拼盡全力困守孤城,最後援盡糧絕,為了不讓敵軍屠城,不得不投降的無奈之舉。

但是對於那些用生命來履行軍人之天職,以一腔熱血來祭奠故國的真正勇士,還是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而對那些曾經為國戰鬥有過忠義之心,後來卻為了榮華富貴當了新王朝得力的鷹犬的呂文煥之流,他們在改弦更張之際,就應該明白,自己的名字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曾經的英雄榮耀也必然成為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