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長子扶蘇:遭遇設計,死得稀裡糊塗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大約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和十個女兒。作為一個十三歲接班,做了二十五年的秦王,又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後宮粉黛如雲的帝國一哥,只有這個數量的子女,他實在算不上是高產的帝王。看來嬴政同志一心撲在吞併天下,和治理國家的工作上了,把兒女情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對於開枝散葉沒有投入太多精力。


秦始皇長子扶蘇:遭遇設計,死得稀裡糊塗

秦始皇嬴政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很多年前(記不清是多少年前了),在第一次接觸到“扶蘇”這兩個字時,我突然聯想到了“婆娑”這個詞。後來經查證,樹木枝繁葉茂是“扶蘇”的含義之一。

在宗法制傳承的歷史時期,嫡長子如果沒有什麼重大的智力缺陷或生理缺陷,一般都會成為不二的接班人選。嬴政在生龍活虎的時候,並沒有冊封正式的皇后,也沒有確定接班人。故而,嬴政的皇子們也就沒有什麼“ 嫡庶”之分了,都統稱為“公子”。那麼,在二十三個公子當中,無疑長公子扶蘇是最具競爭力的梯隊人物。

然而,長大成人後的扶蘇,卻有負嬴政同志的熱望。

公元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限時在全國範圍內燒燬官方圖書館以外的私家藏書。焚燒的對象包括《詩經》《尚書》等傳世的經典書籍,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只留下醫療、算卦、種植等對社會有實際作用的自然類科學類的書籍。哪個不識趣談論《詩經》《尚書》,判處死刑;誰敢妄論朝政借古非今,殺他全家一個不留。

公元前212年,因為一些貌似雞零狗碎的原因,秦始皇親自把四百六十多位或是口吐怨言,或是心懷不滿,或是被無辜波及的方士的戶口先行註銷。然後,毫不留情地對他們進行了活體土葬。

歷史上把這兩個事件合稱為“焚書坑儒”。對於燒詩書、活埋人,秦始皇肯定有他當時的政治考量,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摻雜了一些為洩私憤的個人情緒,畢竟皇帝的尊嚴不容挑釁!

扶蘇對父親進行了勸諫:“現在天下剛剛統一,遠方的百姓們還沒有歸順我們。被處罰的這些讀書人學習詩書,效法孔子,對國家的統治是有益的。現在您用重刑制裁他們,我擔心將來天下會不安定,不團結,請您看清楚看明白!”諸如此類的勸諫,扶蘇應該進行了不止一兩次。

龍有逆鱗,犯之則怒。嬴政很不愉快,感覺被兒子給搶白了,更覺得扶蘇的品性和治國理念,與自己所期待的相去甚遠。於是,下令讓他離開都城咸陽,去千里之外的上郡(治所在陝西綏德)監督蒙恬將軍修築長城的工作。


秦始皇長子扶蘇:遭遇設計,死得稀裡糊塗

秦始皇的大兒子


從扶蘇對秦始皇的規勸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子扶蘇不僅有他人口中描述的優點:剛毅而且勇武,信任並且善於鼓勵社會中堅力量。還有一顆仁愛悲憫之心,更有對於治國之道的理解,有著長遠的政治眼光。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秦始皇對於長子,一定是當作接班的對象在培養。所以,公子扶蘇才會有治理國家、安定天下的見解,才會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機會。而之所以打發扶蘇去北方邊境受風吹雨淋,也是要他增加人生的歷練。當時,蒙恬將軍所處的北部邊境,既是防禦打擊西部北部胡人軍事力量的第一線,也是國家重點國防軍事工程,即長城的施工現場。

這位被監督的蒙恬將軍,從他的爺爺蒙驁開始,到他的父親蒙武,再到他和他的弟弟蒙毅,都是秦國的高級將領,屬於軍界的靈魂人物,統率兵馬,為大秦帝國開疆拓土攻城略地。蒙恬一家戰功卓著,名聲顯赫。特別是蒙恬將軍,不僅是位軍事強人,而且是位出色的社會治理人才,早在十幾年前,就曾出任首都咸陽的最高軍政長官。

嬴政把扶蘇交給蒙恬將軍,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在那裡,扶蘇既可以沐浴戰火的洗禮,立下功勳提高個人的威望;又可以在蒙恬將軍帶動下,增強殺伐決斷的魄力,磨洗掉性格中的不適成份;並學會處理各種工作中的疑難雜症。嬴政希望扶蘇能在蒙恬將軍的指導和薰陶下,快速進步不斷成長,將來擔負起帝國首腦的重任。

名義上是監督蒙恬的工作,實質是要扶蘇向蒙恬將軍學習。

在公子扶蘇去上郡的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咸陽, 跨湖北,過丹陽,赴錢塘,進行了他的第五次巡遊。這次秦始皇沒能像前四次巡遊那樣健康平安地回到咸陽,在由浙江北上內蒙古包頭的途中,到達山東的平原津(山東平原縣)時,嬴政同志身染重病!

秦始皇一行人只能放棄北上的計劃,向西南返回咸陽,沒走多遠,到了沙丘(山東臨清縣)時,嬴政病情惡化得愈發嚴重,可能是預感到時日不多,嬴政給大兒子扶蘇下達詔書:軍權交還給蒙恬,回咸陽主持葬禮,把我安葬在咸陽。嬴政還命令:把自己的“令符璽印”一同帶去,交給扶蘇。皇帝的令箭、兵符、玉璽、印信,無一不象徵著皇帝的權力和身份。至此,秦始皇傳位給扶蘇的意思,已然表達得清晰完整了。安排完後事,嬴政同志與世長辭,神遊八極去了!

然而,秦始皇的詔書和信物並沒有如期送出,都被扣留了下來!幹這事兒的是陰謀家兼野心家太監趙高。

當時,趙高的職務是“中車府令”,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等後勤方面的工作。

太監趙高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邪惡劣之徒,曾經不知死活地觸犯過法律,被最高司法長官蒙毅判處死刑。後來,還是秦始皇饒了他性命,讓他活了下來,並給予他充分的信任,留在自己身邊工作。趙高清楚地知道:如果扶蘇成為新的君王,那就意味著蒙氏一族的地位將再次得到提升,進入國家的權力中樞,成為最高層的政府及軍隊幹部。若如此,即使蒙毅不翻老賬弄死自己,也會遭到難以想象的蹂躪。更主要的是,趙高有他最不實際也是最荒唐的“崇高人生理想”:取代皇帝,自己主宰天下。所以,他肯定要出手!

其實,無論是從身體完整與否的條件上看,還是從個人威望、政治基礎等方方面面看,純太監趙高的這個理想只能被定義為“妄想”。

在此次巡遊的隊伍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大秦帝國的丞相李斯,一個是秦始皇排行老十八的兒子胡亥。妄想分子趙高,不但敢想,而且敢幹!他首先分別對李斯和胡亥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威逼恫嚇和迷惑利誘,最終,多才丞相與純潔青年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奸邪太監合流結成了“無良三人組”。


秦始皇長子扶蘇:遭遇設計,死得稀裡糊塗

趙高與李斯


創造歷史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而大多時候,人民群眾中間會混跡著一些流氓惡棍。

“無良三人組”先是封鎖了嬴政同志駕崩的消息,毀掉了秦始皇給扶蘇的遺詔,然後炮製了新的遺詔:確立胡亥為太子。並且偽造了另外兩份嬴政的詔書,分別給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憑空捏造了一些不具體的罪責,命令他們馬上自殺。

公子扶蘇接到所謂的詔書後,頓時痛哭失聲,他絲毫也沒有懷疑詔書的真實性,馬上就要遵命自殺。而蒙恬將軍畢竟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對這件事表示懷疑。蒙恬將軍心裡應該是有一份自信的,他一直得到老大嬴政的信任和重用,自己無論是軍事上的成就,還是修築長城的政績,都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的政府高官之中,綜合能力無有能出其右者,即使是才華出眾的丞相李斯,也客觀地承認自己跟蒙恬之間存在差距。蒙恬不相信皇帝會結果了他。

蒙恬將軍不僅自己不肯自殺,還勸阻拔出寶劍的扶蘇,要把情況搞清楚了再說。然後,他沒能阻止扶蘇,內心崩潰的皇長子還是對自己下了手。

扶蘇之所以沒有懷疑沒有抗拒這份命令,應該是與他之前的經歷有關。在咸陽時,因為政治見解不同,勸諫時惹得老爸發怒,把自己下放到邊塞。現在,他覺得父親是徹底拋棄了自己,頓時覺得生無可戀。再者,從扶蘇對儒生們的態度上看,他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在腦子裡紮了根,左右了他的思維,難以讓他產生敢於抗拒的念頭。

壯年血性的皇位接班人扶蘇,就這樣被“無良三人組”給套路死了!

回到首都咸陽後,胡亥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秦二世”。 在趙高的教唆下,原本單純規矩的二世胡亥,變得無道無愛兇殘嗜血。他先是殺害了蒙毅,逼迫蒙恬服毒自盡。經趙高的操縱,又陷害死了大批的各級政府官員。胡亥又把黑手伸向同胞骨肉,二十一個兄弟,十個姐妹,無一倖免。

二世胡亥在趙高的裹挾下,踏上亡國覆滅的大道,一路狂奔,越奔越遠 。短短的三年時間,大秦帝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無良三人組”中,先是趙高禍害死了李斯,後來胡亥也在趙高脅迫下自殺,再後來政治惡棍趙高被嬴氏家人手刃。

歷史事件的生成過程中,偶然因素與必然因素有時是結伴存在的;又大多是在數人或更多人合力而成的,正面的作用或是負面的作用,都會對社會形成作用力。

如果扶蘇不那麼衝動和輕信,稀裡糊塗地死去,在蒙氏兄弟和一些正直官員的支持下,扳回局面是極有可能的!如果扶蘇順利接班,施以寬溫的仁政。那麼,大秦帝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中國歷史大的走向雖然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至少對一個期間的歷史,會是另一種敘述;扶蘇的弟弟妹妹們也不會遭遇毒手,被屠戮得一個不剩。

我們為什麼要假設那些“如果”呢?那是因為我們對美好事物,和清平的環境有由衷的嚮往吧!


馮佔宇原創作文 #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