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導語

首先,二世並不能服眾,是通過趙高和李斯的矯詔而得到皇位的,並同時毒死了長子扶蘇和蒙恬兄弟倆。偏偏這三人在軍中的威望不是胡亥、趙高和李斯三人能比的。這樣一來,朝中和軍中都有不小的阻力。徵南的軍隊趙佗,本就鞭長莫及,或者看到了蒙恬和扶蘇的下場,故意拖延不回援也有可能,事實上趙佗就沒有回援,自己立國單幹了。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抵禦匈奴的邊防軍,原本是扶蘇和蒙恬兄弟的部下,二人經營多年,早就是扶蘇和蒙恬的心腹。剛殺了扶蘇和蒙恬兄弟的胡亥等人,也不敢讓抵禦匈奴的邊防軍回咸陽勤王。而且此時的匈奴也是邊疆大患,需要軍隊抵禦。秦國本部的兩大精銳都在邊疆,且和胡亥離心離德。但在治國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苛政只能管住肉體,卻無法收買人心。

其次,秦始皇留下的本身就是權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幾人手上國家,而胡亥屠殺宗室,大臣,逼死身為北方大將蒙恬,沒有一點顧慮,隨後不事朝政,貪圖享樂,任由趙高指鹿為馬,繼續屠殺臣屬,陳勝吳廣起義後,咸陽得到消息,有人作亂,竟然下令不得提作亂,只是盜賊罷了,誰提殺誰,私以為千年後的完顏構也做不出這種操作,栓條狗在皇位上都比他強。而在這種消極狀態下起義軍贏的依舊很勉強,項羽的破釜沉舟決戰定乾坤說到底也只是個案,而在之前,胡亥恐怕不是不想調長城軍團,而是剛被殺了大將的長城軍團沒那麼容易被組織起來吧。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再者,秦國的軍紀和戰士的作戰能力是絕對強悍的,在其它六國政治實體都滅亡後,六國即便有些貴族手裡有點家底,暗地裡招兵買馬,也不足為慮的!秦軍首先肯定秦忠於秦天子的,首先就要出臺一系列獎軍政策,鞏固武力統治,讓軍人更加擁戴中央,然後派發中央心腹駐守各地要隘,讓秦人有特權,但不能欺負其餘6國,讓每一位秦人為國而戰,為榮譽而戰!再者就是擔心被逼作亂的農民了,是因為法律太嚴酷了,日子不好過,沒有地,吃不飽,還得幹活。秦國的滅亡秦二世絕對大鍋,二世繼位後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族人將領士紳一通亂殺,直接把秦國搞的分崩離析。而二世一通騷操作敗光了過了人品,同時把自己的威望降到了冰點。

面對項羽等六國舊勢力反叛秦國竟然無兵可用,只能用奴隸罪犯來抵擋。雖然章邯一時打敗了陳勝,但也已經無法扭轉秦朝的崩潰。而二世接手大統之後首先就應該分田地給農民,休養生息,減輕賦稅,不要大興土木,就地理位置,秦化臨近的韓趙魏,慢慢來秦化他們,有障礙的武力解決,使秦文化,慢慢向東推進,將各國農民打亂遷移分散,給他們田地,同時摻雜部分秦人,一等血統的秦人。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直至東齊,北燕整個北方都鋪散開來,穩固十年,中間逐漸削弱本地貴族,人民安居樂業,本地文化越發淡薄,如此一來,秦國就立穩了。關東六國原本的統治階層,也就是最上層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其中上層,中層,基層幾乎沒有影響,這帶來的是關東六國對於秦帝國的敵視和反叛實力極為龐大。

雖然秦朝剛完成天下一統還沒消化好,雖然秦朝的政策沒有因為新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但如果不是二世和趙高那樣亂搞殺功臣能臣殺皇子搞亂國家以致無人可用無皇子以清君側的名義聯繫大臣幹掉趙高取胡亥而代之,秦朝不會滅亡的那麼快,殺皇子殺掉了威脅的同時也殺掉了保障,等於把大權全部給了趙高,別人想反抗也沒有旗號。如果二世是四代或五代皇帝,即使胡亥和趙高依舊那樣的亂搞,秦朝也不會那麼快滅完,且胡亥還有反擊的可能而不是隻能任人宰割,如果二世是個正常人秦朝的那些問題在二世都會得的解決,以滾固江山。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我們不要以為戰國時代各國的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周朝的子民,不是的,那時候的人沒有今人的中國大一統思想的。戰國時代的人,他們就像今日歐洲各國的人一樣,他們不會視自己是古羅馬人,而認為自己是法國人、意大利人,如果德國、俄國來打他們,他們只會認為是侵略而不是認為是在統一。所以,戰國時代六國臣民的思想也是這樣的。陳勝吳廣的作用,就是點燃了這把烈火,中國第一次出現農民起義這一個歷史大事件,這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畢竟農民也是一個新生事物。

這個問題問的無非是胡亥對秦的滅亡有多大責任,秦始皇攜滅六國的威望可以說在秦本土是達到了秦國曆代秦王的頂峰。這時候的秦國是空前的團結(當然這是指原秦國不包括六國那些)。對外秦軍把六國已經殺膽寒了,已經沒人敢反。這時候作亂,根本不可能成功,然後這些六國餘孽只能選擇最難成功的辦法刺殺(古往今來有還沒有被刺殺成功的帝王)。而項羽這些一直隱忍等機會。可以說始皇不死這些人是一點機會沒有。陳勝吳廣舉起了作亂的旗幟,天下紛紛響應,原因無他,是舊六國百姓和貴族無法接受秦的統治,百姓仍思故國,特別是楚國百姓尤甚。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所以,原楚國轄地作亂最為激烈。不應該好大喜功,造成內部空虛。在沒有徹底平復六國民心的背景下,同時搞了幾個大工程,比如修長城、徵嶺南、修陵墓。特別是徵嶺南完全可以緩緩,當時的嶺南對中原沒有威脅。如果留著趙佗這60萬秦軍精銳駐守咸陽,起義軍毫無勝算。當然,秦也不必透支民力,起義規模或許也會小得多。

從古至今,能夠存活的大一統王朝,都需要兩到三代統治者開疆擴土和滾固政權且這兩三代的皇帝還歷史上的王朝有很多,能完成一統且達到二百年以上的佔少數。二百年以上的王朝,前面那幾位皇帝基本都不錯。秦朝之所以滅亡的快,是因為本身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也沒有一個好的二代。沒個朝代開始之初都有樓上所提那些問題。二世胡亥的作為不是昏庸的問題,簡直是不友善詞彙的問題。友善的形容說的好聽點叫,有點天真有點無邪還有點不正常的兒童。

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

結語

廢分封而行郡縣,不依靠自家人,太倚重外人,這樣的天下肯定不穩到了漢朝又恢復分封制度了,這也有弊端,漢文帝時又有了七國之亂,漢朝能得以存活,靠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平衡了自家人和外人之間的勢力平衡,想想看東漢得以復興其實也是靠的劉家人,自己打下的江山,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子孫手裡不管怎麼說,王朝的覆滅往往都是皇族勢微,或者皇族之間內鬥,引來外人奪取權力造成的。最後,無論秦二世做什麼,都無法避免秦的迅速衰亡,因由包括管理體系、新舊貴族門閥的土地兼併問題、過於激進的軍事化管理制度、過於激進的階級分化政策、君主自身的管理能力等,知乎幾位大家已經說得很透徹,不再贅言。總而言之,秦的統一和衰亡,都是大歷史環境促成的文明變革事件,絕非一人或幾人可以左右的。

參考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