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華”與“華夏”一詞


”中華"一詞,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歷朝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均統稱中華,泛指全國。唐人韓偓有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相對應。自此之後"中華"一詞常出現於典籍,人們將僑居海外的中國人稱之為"華僑",外國人赴中國叫作"來華"。

"華夏"一詞在古代凡稱"夏"之所,多在青藏高原之北及東北的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塬廣大地區。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到了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和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社會發展較快,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