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中指出:“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二字最早見於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珍藏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國寶”何尊,是周人留給今人的珍貴遺產,有著重要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曠遠智慧,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何尊銘文中“宅茲中國”,從歷史背景上說,雖然“中國”這兩個字不是現在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中國,但是何尊上面的銘文對歷代周王功績的展示,說明當時已經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國之中心的意思就是隻有一個國,國都就是國家的“中心”。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何尊上“中國”這兩個字的出現,會告訴當代中國人,自周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代地傳承至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可寶貴的歷史財富。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何尊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凝重雄奇的造型,嚴謹又富有變化的紋飾,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見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國寶的最高展臺。因為它記錄了上古時期一對十幾歲少年的心跳,一段關於王朝不忘初心的對話……”這是央視製作的國家涵養工程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寶”何尊的開場白。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三千年前,何尊在烈焰中誕生,鑄在它心腹中的銘文,在三千年後引出“中國”這一令人振奮的話題。


鑄在“心”中的“中國”


1963年初秋,一場暴雨過後,寶雞賈村塬的一處土崖上出現了一件寒芒閃爍的青銅尊,流落民間。1965年,這件器物輾轉入藏寶雞博物館。1975年,這尊被徵調到北京參加文物展覽,我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先生髮現了其中被銅鏽掩蓋的銘文。經細心去鏽後,青銅尊內底長達122字的銘文顯現出來,一段被歷史塵封的故事展現在世人眼前。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雖然沒有了最初奪目的光澤,但這片來自三千多年前的片羽吉光沒有辜負它主人的期望,跨越時空,將祖先的豐功偉績展現在後人眼前。


一個是周成王姬誦,一個是同宗的貴族“何”。他們的父輩曾經並肩奮戰,建立了周。在父輩的旗幟指引下,“何”又成為周的重臣,建功立業,被成王所器重,備極榮寵。在接受了成王的訓誡和賞賜之後,“何”奉王命鑄造了一件青銅尊,在尊底有限的面積裡,最大限度地記載了父輩和新王的功績,及新王對自己的告誡。其中提到周武王滅商後告祭於天,周成王遷都於洛邑,這裡便是天下的中心,即“宅茲中國”。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何尊銘文,震動考古界。它記述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遷都等西周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這與《尚書》之《洛誥》《召誥》中的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性,為西周斷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內底所鑄的銘文“餘其宅茲中國”,這是首次以詞組的形式出現的“中國”二字。


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歷史學家唐蘭先生評價何尊:“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物,跟武王時代的大豐簋,康王時代的宜侯夨簋等差不多,而在成王時代,這將是最可珍貴的史料。這一新發現,是我國考古學上又一重大收穫。”


此“中國”非彼“中國”


何尊銘文所載,更像是祖先寫給數千年後十三億中國人的信。特別是“中國”一詞的出現。


有學者統計,“中國”一詞,在先秦典籍裡共出現108處,其含義包括:國都、中原、中原文化和華夏等。“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是流行用語了,至春秋戰國使用已很普遍,直到清末,“中國”一詞才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何尊裡的“中國”為何意呢?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陝西省社科研究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陳亮表示,“中國”最初只是一個行政區劃上的概念,最早出現“中國”一詞就是在周成王五年“何尊”銘文中的“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中”為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飄帶的旌旗。本義中心、當中,指一定範圍內適中的位置。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據瞭解,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據《新書·屬遠》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或”是“國”的本字。周金文早期作“或”,從字面講,它由城池和干戈構成,表示“執干戈以衛社稷”,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一個國家,不僅要有屬於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軍隊,時刻來保護自己的疆土和臣民,這才稱得上國。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外加“口”以為國界,屬於文字上自然演變。當時圍繞在“中國”周圍的是北狄、西戎、東夷、南蠻等。《尚書·周書·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謂“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的記載。史書與銘文相互印證,說明周武王統治的地域為中國。

陳亮認為,在古代,“國”的本意指城、邦,並非國家;“中國”原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它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歷史上的“中國”也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中國”在這裡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所轄領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一個區域概念。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宅茲中國”,從歷史背景上說,雖然“中國”這兩個字不是現在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中國,但是何尊上面的銘文對歷代周王功績的展示,說明當時已經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國之中心的意思就是隻有一個國,國都就是國家的“中心”。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何尊上“中國”這兩個字的出現,會告訴當代中國人,自周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代地傳承至今,是中華民族傳大復興最可寶貴的歷史財富。

講述古老“中國”故事

如果有人問“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何處,你帶他去看何尊;如果有人問“中國郵政”的標識“中”字為何這樣設計,你帶他去看何尊,因為這一切都源自何尊。

何尊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我國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之一。著名歷史研究者何幼琦先生說,“何尊的出土,是我國文物史上的一大收穫。”

西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頂峰,在這一時期的眾多青銅器中,何尊造型別致、銘文獨特,閃耀著西周文明的燦燦光輝。除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外,何尊的造型和紋飾也相當精美,通高38.5釐米、口徑29釐米、圈足底徑20×20釐米,重14.6千克。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尊體橢方,口圓而外侈,口沿以下為透雕脊稜間隔,從上至下將圓形器體分為四個部分。主體花紋為高浮雕獸面紋,位於中部,巨目利爪,獰厲兇猛。口沿和圈足部位的紋飾,分別為獸形蕉葉紋和相對簡單的淺浮雕獸面紋。整器的裝飾以雷紋為地,部分採用三層花的裝飾手法,看起來華美瑰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何尊的花紋華麗繁複,主圖案是饕餮,裝飾蕉葉紋和蛇紋。西周的時候饕餮紋特別流行,就像後世的龍紋一樣,是尊貴和威嚴的象徵。還有一種說法,是《呂氏春秋》說的:饕餮吃人還沒來得及嚥下去,就噎死了。所以在周代把這個形象放在酒器、食器上,講的是報應循環,大概意思是別太貪,小心害了自己。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1982年,我國發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種紀念郵票中,何尊居其一,因而聞名於海內外。為保護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何尊就位列其中,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它無與倫比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三千年前的日落,何尊的使命或早已完成,如今卻於靜默中低語,引後來人透見歷三千年不變的文明。星辰輪換,如今的何尊,靜置於展廳之中,看著人來人往,講述著古老“中國”的故事。

你好,何尊!你好,中國!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