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一首需要解密的頌歌

有人說,一首詩歌傳唱得越久,難免不能完全保留它原有的意識形態。在被傳唱的過程中,逐漸被改動、曲解、添減。就像傳聞一樣,中間經手流傳的人多了,版本就越來越多,傳到到最後,說不定就變成了另外一件事。

所以我們看到的《詩經》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少不了有孔子這樣的萬世師表去編訂和整理的功勞。《詩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某個時期真實的政治文化風貌,但由於古往今來,歷史頌歌基本都是由勝利者抒寫的,所以任何有記載的詩歌與文獻等,都會有不同的流傳版本和解讀版本。

今天跟大家講的這首《召南.甘棠》是《詩經》中不太常見的頌揚君王政績的詩歌。和政治相關的詩歌很容易產生異議,受到來自不同階層的“見仁見智”。這是一首懷念和頌揚召伯的詩,借對甘棠樹的愛惜,來表達對召伯的思念。

召伯是誰?為何召南的百姓這麼愛戴他?他就是召地的君主召公嗎?我們通過原文和前人留下的文史記載可以得到答案。

詩經裡一首需要解密的頌歌

原文是: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甘棠:棠梨樹

芾:fei(四聲),樹葉茂盛

茇:ba(二聲),茅草棚,此處意為露宿

敗:損傷

拜:折彎

說:通稅,停留,停宿

大意是:

茂密的棠梨樹,別剪枝葉別砍伐,召伯曾露宿在這樹下。

茂密的棠梨樹,別剪枝葉別傷它,召伯曾休息在這樹下。

茂密的棠梨樹,別剪枝葉別折彎,召伯曾停留在這樹下。

詩經裡一首需要解密的頌歌

這首詩藉由表達對一棵樹的感情和珍惜,來表達對召伯的感情和思念,從而能看出詩作者對召伯的愛戴。官於民的關係中,愛戴其實就是一種頌揚。睹物思人是人之常情,懷念一個人,他的一本書一支筆都能引發回憶。當然,值得懷念的人往往是受戴愛的,至少不會是壞蛋。就這是為什麼現世留有那麼多名人故居和紀念堂。他們用過的床、被子、桌子和餐具,都成為人們參觀緬懷的物品。這些東西和名人的生平介紹放在一起,看到這些東西,就彷彿回到那段歷史,看見他們鮮活的身影。因為對社會有正面價值,所以值得懷念。比如杜甫草堂、魯迅故居、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可從未聽說過秦檜也有紀念堂的。

講了這麼多,是想說,召伯應該是個受當地人愛戴的官,他可能在當地做過利益百姓的事,所以大家尊敬想念他。連他休息過的一棵樹也成為了睹物思人的那個“物”。有史學家提出,詩經時代的人曾經周文王的大臣召虎稱為召伯,召公奭當時並不被人稱做召伯,只稱召公。召虎曾輔助周宣王征伐南方的淮夷,功績顯著,所以他死後百姓作甘棠詩懷念他。

詩經裡一首需要解密的頌歌

還有一種極端的觀點,藍菊蓀在《詩經國風今譯》裡認為這首詩是諷刺召伯之作,這個說法沒有根據,暫不可信。

此外更多的說法都贊同召伯就是召公奭。比如《毛詩序》說:“《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鄭箋說:“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

朱熹《詩集傳》說:“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詩經裡一首需要解密的頌歌

還有《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得比較明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無論哪一個版本的解讀是正確的,我們都不必去探究太多,歷史是由人抒寫的,頌歌也是由人傳唱的,過去的事情,真相已經買入歷史的塵埃裡,我們只需欣賞詩歌的美,探究詩歌的大背景。《詩經》裡的民歌都是很好的史料,他們不是官方的喉舌,也不是勝利者的頌歌,而是來自民間的“思無邪”。我們不妨信它純淨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