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3月初,安徽一位媽媽因6歲孩子的教育問題,與婆婆發生爭執,居然連捅自己胸口7刀!好在被緊急送到醫院,暫無生命危險。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她在管教自己的孩子時,婆婆在一旁看不過眼就責罵了她,面對孩子怎麼都不聽的模樣,再面對婆婆護著孩子責備自己的神情,那一刻她被逼得崩潰了,於是做出了傷害自己的事。


雖然安徽這位媽媽的做法過於偏激,但是父母和祖輩因為育兒發生矛盾的現象卻很普遍。


很多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原因,需要將孩子交給家中老人看管照顧,但和祖輩因育兒觀念不符,又時有衝突發生,有時還會演變一場沒有硝煙的“家庭戰爭”。


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隔代親,是隔代教養的文化基礎。


早在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老年學家伯尼斯·紐加頓就曾發現了祖父母隔代教養的五種模型:


傳統正經型:循規蹈矩,保持對孫輩興趣但不會管太多;


享兒孫福型:享受作為祖父母的悠閒,主要是和孫輩玩;


替代父母型:完全接過養育孫輩的責任;


智慧老人型:作為一家之主給出建議和支持,爺爺和外公通常只控制子女一代;


關係疏遠型:不常接觸,只在節假日或特殊日子出現。


據資料顯示,近二十多年間的美國,有5%—10%的18歲以下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0.9%的祖輩撫養孫輩至少六個月以上。


但是,在我國情況卻有極大不同,我們有自己特色的隔代教養。而且其原因更復雜,隔代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等,也都明顯更高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去年進行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輩參與教養的。


其中幼兒園前為77.7%,幼兒園期間是72.9%,到小學階段仍佔60.1%,農村祖輩教育更是高達90%以上。


目前,生育二胎政策已經推出,祖輩參與教養的比例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特別大幅度的變化,尤其不太會有明顯的下降。


因此,如何真正發揮祖輩教養的優勢,避免隔代教養的負面影響,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社會命題。


隔代教養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祖輩教養能夠減輕雙職工家庭的負擔,讓父母在工作時無後顧之憂。但是老一輩家長跟不上現代教育的思想,在言語表達和邏輯思考方面也不如年輕父母,在教育上存在著弊端。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1、觀念相對落後


祖輩作為隔代長輩,在教育和撫養孫輩過程中,往往受自身所處時代和環境所限,教育理念落後陳舊,經驗也往往過時,不能適應當下的育兒需求,甚至因此造成和子女及其配偶之間的矛盾。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現象,很多祖輩覺得孩子聽話就好。為了讓孫輩聽話不煩人,甚至把孩子交給手機遊戲、電視動畫片等等,造成孩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心靈也受到不良的影響。


2、方法比較陳舊


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會用,在孫輩許多行為面前束手無策,是許多祖輩共同的煩惱。對於他們來說,育兒方法的獲取渠道相對封閉單一,且不能隨著現在孫輩成長的新環境而做出適當調整,以至於不能適應孫輩成長的需求。

3、邊界劃分不清


情感邊界和行為邊界不清晰,導致育兒過程出現分歧甚至矛盾,引發家庭矛盾,造成孫輩成長的負面影響。


比如有的年輕父母抱怨,自己剛對孩子提出要求,轉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偷偷帶著孩子違反,還給孩子打掩護,祖輩和孫輩形成統一聯盟對抗父母,父母稍有不滿,就會被祖輩抱怨不孝,說自己辛辛苦苦付出子女還不領情。由此引發的矛盾也比比皆是。


如何打造完美的隔代教育?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在我國,家庭教育問題歷來都存在。我們提出的家庭教育,本質上更應該是一種家庭中所有成員共同面對和接受的教育,即成為“家庭教育共同體”。


1、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


理念改變,關鍵是要讓父母和祖輩等家庭教育共同體的成員樹立正確一致的兒童觀。


首先,要認識到父母是兒童成長的首要責任人。隔代撫養,祖輩不應該替代父母承擔責任,而應該發揮輔助、協助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祖輩對父母教育子女出現的異議,應該私下溝通和交流並最終尊重父母的選擇。而作為父母,也不能將子女撫養的責任一味推給自己的父母,應該主動進行學習,掌握教育子女的技能,並適當藉助自己父母的經驗,在其幫助下進行家庭中的子女教育。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成長的時代,較之以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對子女成長的重視,也逐漸從物質條件的滿足轉向精神生活的充盈,但同時這也引發了父母和祖父母教育的衝突。


唯有教養者統一的兒童觀、發展觀,讓父輩和祖輩真正思考兒童發展的問題,以科學的方法教養兒童,才有可能解決這些衝突。


2、完善隔代教養的模式


在我國,隔代教養狀況雖然有比較明顯的城鄉差異,並根據孫輩年齡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按照祖輩和父輩在教養過程中參與程度的不同分為四種不同的模式:


一是“單一的父輩教養,祖輩基本不參與教養”的模式。


二是“父母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模式。


三是“祖輩為主父母為輔的聯合教養”。


四是“單一的祖輩教養,父母基本不參與教養”。


其中與隔代教養相關的是後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中,還有祖輩與子女一起居住和不一起居住等模式。


實踐表明,第二種教養模式是最合理的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兼具了兩代人的教育經驗和智慧。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所謂完善隔代撫養的模式,就是要建構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共同體,發揮父母和祖輩的各自教育優勢。


一方面,父母應該承擔起撫養孩子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祖輩應該在教育中發揮自己的經驗豐富、精力充沛優勢等,增加孩子的人際交往圈,幫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3、釐清教養的邊界


隔代教養的邊界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首先在育兒決策方面,應該確認孫輩撫育責任的從屬關係。也就是說,對年輕一代父母的育兒決策,祖輩應該給予尊重。畢竟承擔直接育兒責任的,還是父母。


其次,在育兒方法方面,祖輩應該和父輩暢通溝通渠道,以溝通取得相互之間的信任和支持,採取真正吻合孫輩成長的科學的方法。


孩子太難帶,婆媳大戰一觸即發!兒媳婦竟連捅7刀…


父母要記住一點,無論祖輩如何傾情付出在孫輩的撫育方面,都無法替代父輩陪伴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所以在家庭中,仍然應該以父輩參與和陪伴孩子成長為主要形式。



父母才是孩子教養問題的第一責任人。老人對孩子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顧與陪伴,而父母則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引領者、靈魂的塑造師、良好性格的培養者。


但回想現在,很多父母卻將教養孩子的責任全部撒手推給了老人,老人不僅包辦了育兒中的所有事項,甚至成為了孩子養育的決策者和掌控者。


而父母呢?除了一邊拼命為孩子多報幾門昂貴的補習班,一邊抱怨學費太貴了養不起孩子,真真切切教養孩子的有多少?


這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與其一味高喊“隔代教養”毀孩子一生,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父母別再為自己教養孩子的失責找任何藉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