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古代臺灣就永遠被荷蘭侵略者佔據嗎?

鐵男春秋


如果沒有鄭成功,那麼臺灣有可能會被荷蘭佔有比較長的時間,但是最後一定會被收回。

你看啊,在鄭成功之前是因為我國剛剛開始看到海外,所以對大陸以外的地方較為意識薄弱。但是明朝中後期以後其實已經是慢慢意識到了。

中國國力弱於西方主要還是清末。那麼在清朝強盛時期是否可能出現和鄭成功一樣的事呢?

就算沒有,到了國民時期,新中國開國之後呢?


揚堯


假如沒有鄭成功,臺灣也不會被荷蘭侵略者長久佔據。主要原因有兩個,我認為,國內、國際時局形勢,決定了臺灣必然納入版圖。

明末清初的政治形勢決定了,南明勢力必然會在海上尋找一塊根據地,那隻能是臺灣。大清要一統江山,必然要收復臺灣。當然,歷史人物鄭成功、康熙只不過是順應、引導和加速了這一歷史過程。

看國內時局,進軍臺灣是南明政權抗清的必然選擇

先來看下歷史。

  • 清廷入關後,大軍摧枯拉朽,席捲燕、晉、豫、秦等地,基本控制北方,南方則先後出現了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多個由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權、抗清政權或集團,統稱為“南明”。

  • 1644年到1645年,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攻陷南京陷落,弘光帝、隆武帝相繼被俘,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桂王朱由榔立足西南,自立為帝,改元永曆。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俘虜永曆帝。
  • 在廣袤的內地,抗清政權和集團已經沒有了立錐之地,清廷站穩了腳跟,並步步逼近和剿滅蝸居東南沿海的最後一個大規模抵抗勢力——鄭成功集團。
  • 鄭成功並非一開始就想佔據臺灣,除了始終堅持在福建沿海抗擊清朝外,還於1658年和1659年兩次率軍北伐,進入長江,包圍南京,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 鄭成功及其部下抗清意志堅決,退守廈門,決不妥協。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元氣大傷,軍糧不足,兵馬不濟,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鄭成功被迫把眼光伸向大陸之外,鄭成功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臺灣。

由此可見,收復臺灣是以鄭成功為代表的南明政權持續抵抗清軍的必爭、必徵之地。

  • 讓我們再來假設一下,即使不是鄭成功,是其他抗清統帥再被清軍步步圍逼的情況下,也只能是效仿鄭成功東渡臺灣。因為,清軍已經從江南北面、西南側翼形成了戰略大包圍,除了東渡海上,尋找一個大後方外,別無他法。而臺灣,雖然當時尚屬帝國遙遠的邊疆,但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神州一隅。


反清勢力佔據那裡,腳下的地方仍是華夏,可以維護大明王朝最後尊嚴,向滿清宣示漢民族面臨外敵不屈不撓、堅決維護漢民族尊嚴的決心。

看世界局勢,荷蘭沒有長期盤踞臺灣的實力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開始注意臺灣。

荷蘭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荷蘭人登陸臺灣,開始殖民統治,但是有七個原因決定了荷蘭無法長期佔據臺灣。

  • 一是殖民地盤有限。荷蘭在臺灣佔領區實際只有“熱蘭遮城”和“赤嵌樓”、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港口,臺灣內陸腹地遲遲無法深入,缺少縱深和迴旋。

  • 二是統治根基不穩。在臺灣實行統治的並不是荷蘭政府,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它沒有建立嚴密、系統的統治體制和政府機構。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當地原住民和大陸移民不斷反抗,殖民統治麻煩不斷。
  • 三是人力嚴重短缺。荷蘭在臺灣的駐軍、官員、商人和家屬保持在3000人左右,其中軍隊只有1000多人,在面對臺灣土著時還勉勉強強,強敵壓境下,人力兵力立馬捉襟見肘。
  • 四是形勢較為被動。荷蘭在臺灣實際上居於劣勢地位,它的西部有以澳門為基地的葡萄牙人,南面是以菲律賓為基地的西班牙人,均有廣闊腹地。臺灣四面都是大海,無險可守。荷蘭在東亞的統治中心在今印度尼西亞,距離臺灣甚遠,緩急之間根本無法迅速馳援。
  • 五是外敵虎視眈眈。大航海時代到來後,但凡是海上交通樞紐要塞,殖民者之間都經歷了反覆爭奪。臺灣地處亞太主航道,難保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乃至英國人、法國人不會後續趁勢而上。別忘了,北面還有日本武士海盜躍躍欲試,也不是好惹的。

  • 六是沒有絕對實力。荷據臺灣時代,還是冷兵器、熱兵器交替換代的轉型期,和清朝或者後起的英法等國比起來,無論是戰略物資、人口、兵力、武器裝備,荷蘭都沒有高出一等的絕對實力。
  • 七是康熙眼光超前。康熙時代,大清已經通過與沙俄等歐陸國家通商遣使來往,並從外來傳教士中瞭解到了世界大勢,以康熙帝的眼光格局,絕不會允許“臥榻之側有他人鼾睡”,其時清廷也尚未閉關鎖國,因此康熙能力排眾議,堅決反對“棄臺灣”,為華夏保存了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
綜上,荷蘭在臺灣的統治是岌岌可危的,一旦在臺灣發生涉及統治權的戰爭,荷蘭都難以長久支持,失敗也是必然的。

鄭成功忠心護主,維護明王朝最後尊嚴。康熙帝雄才大略,一統華夏坤輿全疆,確保了臺灣終隸版圖,也使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任微言卿


不一定,沒有鄭成功,也會有李成功,王成功,總有一個天選之人會出現。

十七世紀,日本薩摩藩曾派人到臺灣建立據點,後因日本幕府閉關鎖國而撤回。西班牙殖民者佔據臺灣北部,屢遭荷蘭排擠,後被迫撤回。荷蘭殖民者佔據臺灣中部,後被鄭成功擊敗。同時期,臺灣還有一個大肚王國,一直存在到1732年,才被清朝吞併。臺灣的山區部分,清朝一直未進行有效統治,直到1922年,日本殖民者強行開發,才融合到一起。

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從金門出發,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把軍隊集中在臺灣、赤嵌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荷蘭殖民者被迫求和。

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綜上,臺灣最早由鄭芝龍從福建移民開發,十七世紀,多國角逐臺灣,最終鄭成功勝出,後被清朝統一。若沒有鄭成功,考慮到臺灣距離中國最近,應該還會有別人來收復臺灣。在臺灣問題上,鄭芝龍父子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