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爲什麼叫國姓爺?日本人爲什麼也崇拜他?

Yu躍龍門


國姓就是明朝皇帝的“朱”姓。

明朝滅亡後,鄭芝龍擁朱聿鍵為隆武皇帝。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就給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隆武帝問他:“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以堅定的語氣回答:“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

隆武帝十分感動,用手撫著鄭成功的肩背,說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親自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在此之前,鄭成功的名字叫“鄭森”,此後才以“成功”為名。由於“朱”姓是皇族姓氏,也就是國姓,後來鄭成功就以“國姓爺”而聞名天下。

鄭成功是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日本人也很崇拜他。因為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而日本這種小國,在古代難得有名揚海外的英雄,鄭成功的偉大事業,讓日本人覺得沾了光,故而極為推崇。

鄭成功與日本的淵源是很深的。父親鄭芝龍早年在日本經商,認識了日本女子田川松。田川氏是冶劍師翁昱皇的日本養女,翁昱皇的籍貫是泉州人,與鄭芝龍是同鄉。1623年,二十歲的鄭芝龍與十七歲的田川松結為夫妻。

1624年8月27日,十月懷胎的田川氏在海濱散步時,忽然一陣巨痛,她倚靠在海邊的巨石上,產下了一名男嬰。年輕的媽媽長袖將嬰兒裹起,抱在懷中,倚著一顆古松,讓樹蔭遮住耀眼的陽光。後來這個男嬰被命名為“福松”,便是傳奇英雄鄭成功。鄭成功的出生地,後來成為一個旅遊景點,許多人到這裡來憑弔這位英雄頗不尋常的出生之地,立於海濱的巨石,被稱為“兒誕石”。

鄭成功剛滿月時,其父親鄭芝龍與二十八個結義弟兄密謀反動起義,推翻德川幕府以佔領日本諸島,事敗後逃往臺灣。小鄭成功與母親田川氏則留在日本,一直到七歲時才離開。母親田川氏對鄭成功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年齡稍長時,便將他送到武士花房權右衛門那兒進行武士道訓練。

花房權右衛門是鄭芝龍在平戶的朋友,鄭芝龍對日本的劍道也十分喜歡,他經常與日本武士切磋武藝,其中便包括“二刀流”的高手花房權右衛門。花房權右衛門的刀法,源於日本最著名的劍客宮本武藏。我曾經查找出花房權右衛門與宮本武藏的關聯,時間長了,資料一時找不到,以後找到後再說。

早年的受訓,對鄭成功日後的人格有著深刻的影響,他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他武藝高超、意志堅強、忠誠,爭強好勝,不居人下,有一種永不放棄的韌性,同時他也有冷酷的一面,用法嚴苛,不近人情,這些多多少少折射出他早年所受教育的影子。

到了1630年,被明政府招安的鄭芝龍已是功成名就,便派遣鄭芝燕抵達平戶,與日本平戶當局交涉,要求送還鄭成功母子。此時日本的鎖國政策越發明顯,幕府發佈的政令嚴禁日本人離開日本,當平戶當局將鄭芝燕帶回田川氏母子的請求提交給幕府時,遭到幕府的一口拒絕。

鄭芝龍聽後勃然大怒,決定對幕府軟硬兼施、雙管齊下。幾個月後,鄭芝鶚率六十名壯士,身著戎裝,配置精良的武器,經過數日的航行,抵達平戶。平戶當局大為震動,以為大明海軍即將進攻日本本土。鄭芝鶚要求日方立即遣回田川氏與福松(鄭成功)母子。平戶當局推託幕府的政令難以違抗,鄭芝鶚立即要求面見幕府將軍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將軍,鄭芝鶚取出一幅畫卷,上呈給德川家光。捲上所畫的是一艘艘艨艟鉅艦,迎風破浪,船上的戰士整裝待發,雄赳赳氣昂昂。鄭芝鄂傲然道,鄭芝龍手握十萬大軍,千艘戰艦,如果幕府頑冥不化、一意孤行,那就不得不以武力強行解決。

面對鄭芝鶚的強硬態度,幕府緊急召開會議,最後決定,先將七歲的福松由鄭芝鶚帶回中國,至於他的母親田川氏,因為是日本籍,仍然不予放行。這樣,福松直到七歲,才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後來,老師曾其五將他的名字改為“鄭森”,另一位老師錢謙益又給他另一個名字叫“大木”,但是這些名字都不為後人所熟知,“鄭成功”的大名,是南明隆武皇帝命名的。


君山話史


鄭成功之所以叫“國姓爺”,是因為他被南明皇帝賜姓為“朱”,也就是和皇帝一個姓,是南明王朝的國姓。所以,百姓稱他為“國姓爺”。

另外,日本人崇拜他,應該由很多原因。鄭成功出生在日本,母親是日本人,有著一半的日本血統。據說他的父親鄭芝龍,是長崎的旅日華僑領袖。經常幫助日本地方武裝攻佔長崎,結果事情敗落逃到荒島臺灣,成為開臺先驅。鄭芝龍從事“海盜”行當與日本人做生意,伺候生意越做越大,福建沿海都成為他的勢力範圍。據說,在明朝崇禎年齡,鄭芝龍已擁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明朝在東南沿海的軍隊都不是他的對手,最後大明王朝只好對其招安。鄭芝龍也接受了招安,成為明朝海上一股清流。成為明朝官員以後,鄭芝龍可以說黑白兩道通吃,為以後的鄭成功打下了堅實的海上霸業基礎。

鄭成功在7歲時,他的父親從日本將其接回國內讀書深造。15歲以優異成績考取南安生員,19歲赴福州鄉試,21歲時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南京太學讀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鄭成功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長大以後的思想卻與父親不一樣。鄭芝龍為了更好的保持家族地位和海上事業,想投降清朝,鄭成功卻以民族大義極力反對父親的這一做法,最後父子決裂,鄭成功遁走金門,誓死不投降清軍。而鄭芝龍的下場,最後也是死路一條。清朝向其招降,結果就被滿清貝勒博洛挾持送往北京,15年後被誅殺。此後,鄭成功在福建和廣東沿海一帶大量招兵,與清軍打了幾十次仗,鄭成功的軍隊北伐達到了南京。

南京戰敗以後,鄭成功只好退守福建廈門,有人建議收復臺灣,以此為據點再與清朝抗衡。1661年鄭成功在金門料羅灣祭海誓師,以大小船隻400多艘,將士2萬5000人,出征臺灣。臺灣收復不久,鄭成功因為兒子鄭經亂倫之事,加上南明的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讓鄭成功悲痛不已,不久病倒,鄭成功去世的時候離收復臺灣不到五個月,這位民族英雄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據說,鄭成功佔領臺灣以後,有人建議鄭成功讓日本協助,出兵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如果,真實如傳聞所說,鄭成功不死,那麼世界歷史就更精彩了。

上面我們說到,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父親與日本長期做生意,生意認識了很多日本政客。當時的日本,權力掌握在日本幕府手裡,實行閉關鎖國。明朝滅亡以後鄭成功反抗清朝,曾四次向日本借兵,請求日本支援。雖然日本沒有支援,不過可以看出,鄭成功對日本還是有些感情。在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復了臺灣省以後,鄭成功也威懾了歐洲其它國家,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好事。鄭成功為日本,解除了一個外來威脅。所以,鄭成功在當時成為國際性的大人物,也成為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假如,那時的荷蘭不被鄭成功趕走,歐洲人可能以此地為據點,向整個東北亞設置殖民據點,可想而知,日本和朝鮮半島在那時估計都會成為殖民地。

當然,鄭成功受人尊敬的還有他的忠義氣節,他寧可與父親決裂,誓死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民族。這樣的人英雄,難道不值得世人尊敬嗎?


孟子說史


鄭成功因為擁護南明政權,被南明的隆武帝賜姓朱,因此被後人尊稱為國姓爺。但是民間習慣依然稱他為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

鄭成功受到日本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史料記載為田川氏。因為這層關係,日本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其次,鄭成功戰績卓越。鄭成功收復臺灣是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後,在海外殖民的第一次大規模潰敗。也是東方民族在這個歷史階段對西方民族的第一次大規模勝利。不誇張的說,這場勝利大幅度的推遲了歐洲人對於東亞地區的勢力擴張。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7世紀中期,而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是19世紀中期。這期間將近200年的時間,西方人顧慮到自己的實力不足,所以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日本人是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對於鄭成功的這種英雄之舉,自然推崇備至。

最後,是文學作品的推波助瀾。日本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在18世紀初寫成國姓爺合戰。該劇上演之後很受歡迎,極大地提升了鄭成功在日本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