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基地,建立明鄭王朝,為何不起義稱帝?

事說歷史


一、朱明王朝一直有後裔,有政權延續,南明小朝廷一直都在,其稱帝缺乏合法正統理由;

二、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吧,鄭成功一直為了風雨飄渺中的明王朝南征北戰,他於永曆十六年五月(即1662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歲(同年1662年6月1日,永曆帝被勒死,南明政權滅亡)。但鄭氏政權一直奉南明永曆政權為正朔,使用永曆年號,一直到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


萌哥蛋蛋看世界


首先,題主的問題有些不妥,明鄭王朝的說法是不對的。自康熙之後,稱呼“鄭成功”,但這個名字是錯誤的,只是滿清統治者為了貶低汙化這位民族英雄,而擅自起的名字。這位英雄的名字是朱成功,稱“國姓爺”,是大明王朝的忠臣,怎麼可能自立為帝呢?

說起國姓爺,現在有很多誤讀,國姓爺原名鄭森,出生於日本,其父籍貫福建泉州,是明末著名的海盜頭領鄭芝龍,於崇禎元年受朝廷招安,任五虎遊擊將軍,至隆武帝時,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權傾朝野。其子鄭森崇禎十一年考中秀才,1645年隆武帝召見鄭森,非常讚賞鄭森的才華,他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隆武帝將國姓賜給鄭森,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此之後,再無鄭森只有朱成功,更無鄭成功!世稱“國姓爺”。

自隆武二年起朱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二月,隆武帝移駐延平府。三月,朱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朱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

同年,鄭芝龍降清,朱成功極力勸阻不成,與鄭芝龍斷絕父子關係。八月,閩北陷落,隆武帝被俘,絕食殉國。永曆帝即位。

後清軍攻打南安,成功母於戰亂中自縊身亡,成功召集人馬孤守金門,收攏東南沿海抗清力量,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期間與清軍不斷鏖戰,力量不斷壯大。

永曆三年,永曆帝冊封朱成功為延平王,至永曆八年間,朱成功在福建、廣東一帶與清軍戰鬥不斷,多次擊敗清軍,在滿清順治十年,大明永曆七年,更是兩度大敗清軍,清順治帝無奈試圖招降,兩次敕封朱成功“海澄公”並授地一府(泉州府),朱成功拒不接受。

永曆八年,朱成功遣張名振率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後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

二月,清廷再遣使與朱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朱成功再拒絕之。

永曆九年,朱成功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朱成功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明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明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明永曆十二年,朱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班師回廈門。

明永曆十三年,朱成功率領大軍第三次北伐,大軍長驅直入,列陣長江,勢如破竹,克鎮江、奪瓜洲,大捷定海關,兵圍南京。所部張煌言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一時江南震動,清廷曾一度想放棄江南。

後清軍用緩兵之計,詐降拖延時間,明軍大意輕敵,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大敗,使得成功反清大業遭受嚴重損失。

清順治十七年,大明永曆十四年,朱成功率明軍於福建海門港殲滅清軍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大捷,重振大明聲威,為反清陣營再鼓士氣。

後因明軍地盤狹小,後方補給不足,軍需多采自海外,為保證海路暢通,朱成功決定收復荷蘭人侵佔的臺灣。

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朱成功親率明軍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於十二月,荷蘭人投降,明軍收復臺灣。

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朱成功急病垂危,愧不能恢復大明天下,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

綜上所述,自朱成功起兵抗清以來,他的大軍都一直稱為明軍,他一直尊奉明帝,忠君愛國,清庭多次許以顯爵高官,甚至裂土封侯,成功均不為所動,可謂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這樣的人,怎麼會自行稱帝?

國姓爺朱成功病逝後,清帝康熙題撰輓聯一副,聯雲: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臺灣明朝餘部歸降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至於“鄭成功”的叫法是滿清為防範反清勢力,故意貶斥他,侮辱他而已,試想,朱成功原名鄭森,如果恢復原姓也應該叫鄭森啊,何況朱成功因其父降清與其父斷絕關係,而朱成功是皇帝賜姓賜名,對忠君者來說,這是無上榮耀,子孫後代均享福澤,怎會放棄?






文史論衡


說明他至少是個英雄,和那些目光淺短的野心家有區別。滿清勢大,而反抗者都是明朝遺臣,以魯王為號召可以團結反抗力量,事實上鄭成功一直都沒放棄光復大陸的努力,一度打到南京城下。而關起門來在小島上稱帝只能是坐以待斃,沒有任何前途可言。在隆武帝殉難之後,鄭成功於永曆十三年率哀師北伐,寫下了一首表達他意願的詩《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回憶還是要忘記


簡單點說,鄭氏集團本質上是一個軍閥組織,其依託南明的旗號不過是給自身存在找合法性而已。

鄭氏軍閥的出現,除了鄭芝龍這個被明朝招安的海盜擁有著獨立的經濟利益之外,再就是明末明朝失去了對局面控制的結果,因此鄭氏海盜集團能夠在明末異軍突起。

但是在古典時代,任何一個擁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且遊離於朝廷之外的軍閥勢力,其存在都不是不會被王朝所容忍的,如果說明末鄭氏尚能依託明朝的崩潰而存在,那麼等到更為強勢的清朝逐步統一天下的時候,鄭氏就成為大清統一大業的絆腳石。原因很簡單,首先已經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清室不會接受一個奉詔不奉調的軍閥存在,而且清朝已經有了四個軍閥,不會容忍再多一個軍閥;其次,對於已經接受清朝統治的知識分子來說,鄭氏甚至比農民軍還令人憎惡。

鄭成功曾多次和清朝接觸,並表示只要清朝允許鄭氏軍閥有自己的地盤並承認鄭氏軍閥獨立的經濟利益,那麼他鄭成功隨時可以向清朝稱臣並剃髮。但是這觸碰了清朝的底線,那就是你只能當我治下的大財主,並保證你子孫後代都能享受到榮華富貴,當軍閥想都不要想。所以自然就談不攏,再此情況下鄭氏只能抱著南明這棵已經死掉的老歪脖子樹不放,給自己的存在找合法性,真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到了後來鄭經和康熙接觸,鄭經的條件就很露骨了,他表示鄭氏要如同朝鮮那樣,向清朝稱臣納貢。如果康熙接受了鄭經的條件,就等於正式承認了鄭氏軍閥的合法性,這是康熙不能接受的。因為在康熙看來,鄭氏集團屬於中國之人,再不好也是中國之叛民,如果不把他們給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如何彰顯清朝的統治是天下歸心。

到了最後,清朝和鄭氏只能再度兵戎相見。而此時清朝國力大幅提高,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徹底打破了鄭氏割據自立的幻想。這個時候鄭氏已經沒有任何資格同康熙討價還價,只能到北京做一個富貴囚徒。

鄭氏的結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看清自己是什麼貨色,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談條件。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首先考慮鄭成功本身作為一個民族英雄的道德覺悟和忠君愛國的思想來說,個人的道德戰勝了稱帝的慾望。另外一個原因是鄭成功本身就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和鄭成功一起去臺灣的很多人都是受忠君愛國的思想影響的,包括後來的洪門,反清復明是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旗幟和奮鬥目標。如果旗幟倒了,這些人首先就要內亂了,鄭成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法學歷史學愛好者


中國歷史傳統,也是儒家思想傳統,不謀反,不做“亂臣賊子”,尤其是“官宦世家”,讀書人(儒生)更是不可能!看歷朝歷代,造反的大部分都是目不識丁的底層勞動人民。實在是沒有了生路,才以命相博,向鄭成功這樣的要“造反”不容易,自己的坎就過不了!有“大明”這個“祖宗”。他真的不敢,也不能!當然吳三桂是例外。


弓目


我要反問,為什麼國難當頭時,有些人選擇殺身成仁,有些人選擇賣祖求榮?為什麼有人孝敬雙親,有些人大逆不道?人各有志人各有思,想法不一樣啊!最後回答正題,如果稱帝,也算不上分裂祖國,但是肯定不會再成為民族英雄了!莫以己心度他心啦!


中國清靜


學文學武賣與將相家,當然要正統戴帽子


夢中虹1


永曆死後,臺灣王爺雖多,但鄭經沒有再立皇帝。而且日本,荷蘭西班牙都把當時鄭家成為東寧王國,把鄭經當成國王。


孔子打洋搶


這個問題,要請小編去問鄭成功,請他老人家回答最權威最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