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愛買房炒房,德媒曾經還給我們貼上了“地產經濟”的濃厚標籤。西班牙媒體報道我們的房價問題時更露骨、更直接: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要揹負高額房貸,為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是物質的、世故的。
愛買房的國人也沒有讓人失望,直接把我們的房地產市值幹到了450萬億,這個數字比歐盟+美國+日本的總和還高。
房地產到底有何魔力,竟讓國人如此痴迷瘋狂?個人總結有三大主要原因:其一,“有房才有家”思想根深蒂固,從古至今,我們都對房屋的產權有極強的佔有慾。租房雖然也能解決居住問題,但絕大多數國人始終學不來西式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為,租來的生活不成體統,唯有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是一個完整真實的家;
其二,買房能賺錢,有錢用來投資買房準沒錯。這不是某一個人智慧的結晶,這是無數過來人都曾有過的“真實經歷”。更有甚者因為投資買房而改命逆天,實現財富自由階級躍遷,對投資炒作房地產賺錢更是深信不疑;
其三,過去十年,中國的金融、互聯網、債券、基金、股市等行業,雖然發展也可圈可點,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房地產那樣是可以全民參與且“造富”驚人的,房地產在國人的心目中暫時是無可替代的。“有錢就買房”這個思想雖然異常扭曲,但根深蒂固,難以扳正。
現實點說,在中國房子不僅僅是用來居住的容身之所,它更是財富、地位、名譽、資源、關係等的象徵。
但我也不止一次強調過,過去二十年房地產之所以能叱吒風雲,一路高歌猛進,很多人得益於房價上漲,能夠賺得盆滿缽盈,完全是乘大勢,乘國運所致。並非我們的購房人有多麼偉大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訣竅,而是大家搭上一部快速上行的電梯。改革開放對市場的鬆綁,人口紅利和城鎮化,金融扶持,龐大的需求,使得房地產成為最為賺錢的行業。
讓我更詫異的是,很多人老是喜歡拿“經驗主義”來談房價,談樓市走勢。很多專家更喜歡提週期論,什麼5年大週期,3年小週期。言外之意,房地產是一個週而復始無限上漲、無限獲利的行業。房價上漲沒有頭,投資房地產更沒有止境。
更無語的是,最近又聽到某位專家在大放厥詞:“5年前那些買了房的人,現在房子已經市值千萬,再也不用為錢發愁了;5年前那些沒買房的人,現在還在苦哈哈掙首付,也許他這輩子都買不起房子了。結論就是,買房要趁早,現在買不買房,取決於5年後你想當什麼樣的人,是想當身價千萬的富翁,還是當身無一物的屌絲,選擇權在你手裡。”
5年前,房地產正處在高速發展的起始階段,彼時伴隨著國家鼓勵買房和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催化,各地造城運動轟轟烈烈,房價也是一路飛奔,很多一二線城市承接了大量住房需求和資金,房子可以說“一套難求”。
但在經歷了3年半的房住不炒政策打壓糾偏之後,5年後樓市還會再上演5年前的一幕嗎?5年後,房子“一套難求”還是“無人問津”?5年後,“買房”和“不買房”真的會像上述專家說的,天上地下之別嗎?三點分析告訴你真實答案:
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難度,畢竟中國有672個大大小小的城市,每個城市人口、經濟、政策、資源等基本面都不盡相同,5年後房地產的情況更不能一句話概括。但我們通過對政策、人口、住房總量等幾大國家基本面的分析,還是可以對上述問題有個大致的結論的,尤其是對很多“對投資炒房依舊寄予厚望”的人的思想的糾正有重大作用:
首先,政策方面,調控5年內難言放鬆。基本可以宣告房地產的高速井噴發展階段徹底過去了,未來5年內,樓市都不可能再出現過去那種年漲幅30%的瘋狂景象了。
這一點經濟學博士孫樹強21個字就說透了——靠刺激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言外之意,過去地產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被推翻了,可以理解為屬於房地產的高光時刻已經過去了,未來經濟不再單純依靠房地產,意味著房地產的地位要發生鉅變,這或是房地產萎靡的開始,對於很多城市而言,或意味著房價就此開啟下行模式。
即使是現在最艱難時期,孫博士也不主張啟動房地產,原因有三:其一,大規模刺激房地產市場,只會使前期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去槓桿努力前功盡棄,也不利於通過消費來拉動經濟。錢真用來買房,消費談何而來,無數小微、實體企業靠誰來撐;其二,我國房地產本身就存在結構性不平衡,如果大規模刺激,勢必會使房地產市場更加畸形化,這明顯不是國家想要的結果;其三,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經濟、金融危機,不勝枚舉。我們若再不懸崖勒馬,大有步美、日後塵的趨勢。
孫博士的說法其實是有現實依據的,拿今年初的這場風波來說,對房地產打擊深重,很多城市稅收、賣地等財政來源都頗受影響,因此很多城市都想放鬆調控來緩解壓力,甚至有駐馬店、海寧、廣州這類壓力巨大的城市,有“放鬆限購”、“下調首付比例”的舉動,但是後來的事實大家也看到了,這些帶有“刺激性”含義的政策都無疾而終了,恰恰說明國家調控樓市的意志和態度是非常堅決的。
事實上,過去這四個多月,國家層面也是一而再再而三透過媒體、重要部門領導發文或發聲重申定調過,要始終堅持房住不炒,不會再拿起房地產這個“夜壺”。
其次,人口方面,對房價的支撐更是難言樂觀。中國人口紅利大、城鎮化率低一直被很多專家拿出來說事,被當作是支撐房地產、支撐房價的最強說辭。但我想說的是,過去這幾年,很多專家的“城鎮化有空間,房地產有紅利”說辭是完全錯誤的,是壓根站不住腳的。
一方面,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6%到60%。很多人覺得對比歐美髮達國家80%以上的城鎮化率,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房地產也有很大的空間。我想說的是,這些數據本身就是錯誤的,和現實有很大偏差。我們中國的真實城鎮化率其實已經接近70%了,因為中國有大量常年居住在一二線城市但戶籍在農村的人口,這些人雖然不是城裡人,但是他們確確實實是可以算作是城鎮化率的。因此,其實我們國家的人口流動,沒有多大空間了。
另一方面,讓農民進城接盤高房價已經越來越不現實,其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鄉一體化推進,越來越多人喜歡留在農村。尤其是在工作、就醫、就學等關鍵環節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很多人會自我權衡,與其盲目進城,還不如留在農村;其二,中國有很強的農業屬性和族群基因,還有很多人的定居情節很重。未來5-10年,其實是城市化進程推進最慢的階段。
更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人口紅利也開始遞減消失了,生育率下降疊加老齡化社會到來,一句話,未來新增人口遠遠沒有過去二十年多。對於很多大城市而言,新增流入人口確實有。但沒大家想象的那麼大的空間。更託不起房價年漲幅超過30%的大任。
再者說了,並非簡單的人口增加就能支撐起房地產的繁榮,準確點說是新增人口收入的增加,才對房地產的發展構成利好,只是單純地把人從農村轉移到農村,不切實解決其工作收入問題,不最終提高其工資性收入,就寄希望他們能支撐起房地產的新一輪輝煌,不過是黃粱一夢。
再者,宏觀層面來說,中國早已不缺房,未來絕大多數城市房子供大於求,房價有下跌趨勢。
中國目前到底有多少套房屋,一直沒有統一準確的答案。但不代表這一直是謎:聚富財經曾經報道過,有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房屋總量足夠至少34億人居住,中國5年前就已經告別房屋短缺行情了;地產大佬潘石屹也當眾說過,中國房地產不再是剛需,我們現在人均居住面積40平,和發達國家持平,房地產總市值400萬億,多數城市房屋空置率在20%以上,我們現在要解決的不是房屋少的問題,而是如何形成切實有效的政策來逼出空置房源,進而達到真正有效的降房價、降租金。
此外西南財經大學聯合多家銀行此前發佈報告顯示,中國房屋也足夠多了。單就過去二十年而論,我們的開發商就銷售了177億平米的商品房,按一套房子100平米計算,這就是1.77億套房。而我們擁有各種產權的房屋理論上應該是商品房的4倍,即7億套左右。合計高達8.77億套。按房戶比計算也超過了1.2:1,按照經濟學供需原理計算,房價早就該降了。
易居研究院今年初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20年我們的新房將進入供大於求局面。單純從供求關係來看,未來幾年大多數城市房價都不具備繼續上漲的可能,尤其是人口外流嚴重、產業發展低下的欠發達地區,房價更是獨木難撐。
透過上述三個關鍵基本面的分析,我們能初步得出房價上漲空間狹窄的結論,但是不是可以一概而論所有城市未來房子都會“無人問津”,“買房”和“不買房”區別都不大呢?當然不行!
雖然我們不能細化到對全國672個城市每城都出一篇房價走勢分析,但是大體上可以把全國城市分為三大類來看:第一類,人口有顯著增量、匯聚頂級資源等優勢的一線城市,這類城市剛需不僅要早買,投資也要早行動。重點要提的是,這類城市“不買房”真的可能會永遠都買不起。至於原因不再多贅述;
第二類,二線城市和超級都市圈三線城市,這類城市雖然目前受制於調控壓制,難有顯眼表現,但是不得不說這類城市大有潛力,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都市圈等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增量良好的區域,5年房價雖然不能翻一番,但是每年的漲幅在5%以上,還是可以實現的。現在不買房,5年後可以預見的是購房成本和難度會加大不少,這類城市,個人也是建議儘早行動;
第三類,欠發達地區的三四線及其更低級別城市,這類城市投資無價值,自住也要選對地方,否則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雖然有些城市房價還在微微上漲,但是結局已經註定了,未來隨著棚改徹底結束、人口外流、產業發展乏力,這類城市會率先摔回原形。尤其是國家定義的“80個收縮型”城市,房地產更是沒有未來。
這類城市而言,房子早已嚴重過剩,且沒有價值。現在即便不買房,5年後也不會有大變化,更不可能出現“一套難求”的火爆景象,或許還會有驚喜,二三十萬買一套房子的情況,或會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