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也許是減小貧富差距的

買房子,在當今的中國,也叫"上車"。有房子是身份的象徵。似乎一旦上了車,才算個正常人。如果有一套一線城市的房子,那麼就跨越了階層。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見新聞:很多一線城市有房的打拼族,身價千萬,生活質量卻很一般,有的消費能力甚至還不如三線城市的窮人。原因無他,被房子榨乾了消費能力,生活需要精打細算。

為什麼不賣掉房子,去二三線城市過富裕的生活。到底希望怎樣的生活,難道詩和遠方只是說說?都市的房貸族一邊苦笑,一邊又開始了一天的都市裡忙碌的生活。

我們很富,我們有房子,在一個不錯的城市,在一個不錯的位置。我們很窮,除去房子,我們一無所有,我們窮的只剩下房子。都說是圍城。可是都市這座城,外邊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未必想出去。

有了房子,就有了城市的立足之本,就不用懼怕丈母孃,孩子就能上個好學校。有了房子,也有了枷鎖,每個月固定的還貸,人生似乎也一眼能看到頭。

從使用屬性上來講,大部分房子除了居住,也不能用來幹別的。房子之所以貴,全在於資本的魔力。可是資本除了可以用來炒房子,還可以用來炒別的。還好只是房子,不是別的,比如糧食、水等生活所需的必須品。

人類歷史上,在很長的時期內,體現貧富差距的並不是房子,而是自由,糧食,或者其他。比如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很多貧民沒有自由,根本談不上其他。即使進入近現代,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也是吃不飽飯的,貧富體現在誰有更多的糧食。80年代所謂的萬元戶,在那個年代是真的富,不僅能吃的好,穿的好,還能買很多新潮的東西,而當時很多家庭也只是希望能吃飽。

然而,過了30年,這次輪到了房子。全球化體制極大豐富了人們的各種物質供應,也釋放了資本的魔鬼效應。資本推動科技,保障了人們可以吃飽穿暖,也重塑了人類的幸福觀和生活方式。社會的前進,科技的創新,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資本的動力。貨幣是經濟的血液,貨幣流通的越快的地方,經濟越發達。貨幣在哪裡流動更快呢,答案是城市。於是,城市的房子,似乎成了貨幣流通的載體。越靠近城中心的載體,離財富越近。考慮到貨幣防水效應,這些房子還是很好的池子,天然蓄水,天然保值…。以上的分析,總結一下就是:房子是這個時代造就最適合投資的商品之一。

時代造就了商品房紅利,也拉開了貧富差距。 然而,時代會一直這樣嗎。人口紅利總會過去,城鎮化總會結束。互聯網和交通方式的發展,使得城鄉的居住差別越來越小,甚至農村的居住幸福感更高。正如馬雲所說,總有一天房子會如蔥。我們費勁心力的都上了車,有一天驀然發現車卻不是稀缺品了。空氣汙染和一線城市產業空心化,導致了很多科技和人才慢慢向二三線城市轉移。那麼有一天,會不會轉移到農村。

每個時代,也許大多數人都追求的東西,註定不可能成為暴富品。鬧市一千萬的公寓,肯定不如鄉村一百萬的別墅舒服。從這個角度來說,房子綁架了大量的資本,也縮小了貧富。滄海桑田,氣候變遷,誰知道有一天西伯利亞的凍土不會成為新貴。如果買不起一二線城市的房子,那麼為何不安心享受三線城市的風景。畢竟,我們都抵不過時代的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