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此人智謀超群,為何卻遭張郃完爆?只因他無視諸葛亮一個戰略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馬謖失街亭在《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在這些史料,記載得都很簡明扼要,根本很難找出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但細讀起來還是很有內涵,特耐人尋味,還可找尋出一二。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記錄: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資治通鑑•魏紀三》登載: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在《三國志》、《資治通鑑》均有出現“謖違亮節度”。

三國此人智謀超群,為何卻遭張郃完爆?只因他無視諸葛亮一個戰略

乍一看,馬謖違背諸葛亮的節度就是造成街亭丟失的根本原因。《辭海》對“節度”一詞的解釋有五種解釋,分別是節序度數;規則,法則;猶節制,約束;調度,指揮;見“節度使”。在這裡,節度就是調度、指揮。換句話說,失街亭的原因是馬謖違背(反)諸葛亮的調度(指揮)。《孫子兵法·九變篇》雲: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由於地形特殊情況或戰場突發狀況等不可預測因素,馬謖作為前方統帥在街亭相機作戰或隨機應戰本無可厚非,更談不上違背節度。其或未然,馬謖之所以會失街亭,是因為顛覆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的。

三國此人智謀超群,為何卻遭張郃完爆?只因他無視諸葛亮一個戰略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隆中對》對北伐的戰略目的是這樣規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一次北伐時,關羽於八年前(220年)丟了荊州並身首異處,從荊州出發北伐泛指中原一帶的南陽和洛陽已成幻想。自古華山一條道。如今蜀漢要想北伐中原,只剩下從益州出擊北伐泛指關中平原地帶的陝西和秦嶺以北。說白了,蜀漢北伐的終極目標,就是全據關中,也就是佔據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

三國此人智謀超群,為何卻遭張郃完爆?只因他無視諸葛亮一個戰略

關東地區被人號稱為“八百里秦川”,位於渭河一帶的盤地,陝西一帶三大盤地之一,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中國軍事必爭的要地。關中地區在群山掩映之中,東有函谷關(秦朝統一六國後,函谷關就失去了軍事防禦要塞的意義。相較而言,潼關的位置就顯得比函谷關更重要,在軍事上的地位就逐漸代替了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居其四關之中的地域統稱關中,是著名的四塞之地,千里金城。一旦佔據易守難攻的關中,蜀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性,進可攻,向東蠶食;退可守,回西自保;遠學強秦,奮發圖強,形勢有利時就主動出擊,形勢不利時就坐山觀虎鬥;近學劉邦,休養生息,強大時可問鼎中原,弱小時可分庭抗衡。

三國此人智謀超群,為何卻遭張郃完爆?只因他無視諸葛亮一個戰略

《隆中對》是20年前(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但是在荊州已失、劉備已亡、形勢已變的情況下,全據關中的戰略目標是否要一步到位,一次實現,有待商榷。為此,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就對《隆中對》進行修改,將一步“全據關中”的目標調改為“先佔據涼州,後進軍關中”兩戰略。

在街亭之戰前,馬謖的謀劃和決斷都背離了諸葛亮擬定的戰略,造成戰略上的顛覆,為失敗埋下伏筆。

筆者按:荊人涉澭,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馬謖,雖作為蜀漢阻擊街亭的主將,卻未能看清諸葛亮第一北伐時形勢與昔日不同,也未能明白蜀國北伐的目標也進行調整,以致在防守街亭之際顛覆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正所謂:死麵蒸饅頭,一個眼兒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