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於洛陽。在此後長達900年時間裡,曹操的文治武功廣為後世稱頌。唐太宗李世民就稱讚說“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

然而到了南宋以後,曹操的形象突然一落千丈,變成了世人眼中的奸雄和反派,明朝工部主事鍾惺就說曹操是“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為了襯托曹操的奸詐,從南宋開始,上至官方下至普通百姓都對曹操生前設七十二疑冢以迷惑後人深信不疑,把曹操的奸詐表現的淋漓盡致。

明朝人更是言之鑿鑿的說:正德十一年,河北饑荒,民眾挖了13處曹操墓,每一處都發現有屍體和銀花燭臺,屍身青巾黃衣,用水銀裝殮。

但實際上,曹操生前不僅沒有設過疑冢,反而囑咐群臣:死後葬瘠薄之地,不封不樹。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什麼叫不封不樹呢?封指封土,樹指植樹。《禮記》曾言:“士以上者,死後要堆土為墳,植樹為飾”。只有普通庶民因身份卑微,不須顯異,所以才不積土為封,不標墓以樹。

但曹操生前已經位極人臣,受封魏王,如此顯赫的身份,卻留下遺命要按照庶人墓葬規格不封不樹,與秦漢盛行的厚葬之風形成強烈反差。事實上,曹操之所以留下如此奇特的遺命,主要是兩層考慮:一是經歷多年戰亂的漢王朝十分貧弱;二是擔心死後遭到盜墓賊襲擾。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而在曹操死後,世子曹丕也的確按照曹操生前遺命,將曹操安葬在了鄴城西郊的高陵。不過,僅僅2年之後,已繼位稱帝的曹丕卻下令:“高陵上殿屋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

古代帝王墓葬,除了高聳的封土堆和規模宏大的陵園外,還會建設地面建築,以供子孫祭祀。曹操生前雖然要求不封不樹,但對建享殿一事並未明示。所以,曹操下葬時,高陵上是建設有殿宇的。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但在曹魏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卻下令拆毀了高陵殿屋,兒子拆毀父親的陵墓,這在講究封建禮法的古代社會可是要揹負罵名的,那麼曹丕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呢?

據《晉書·禮志》記載,曹丕對於毀陵行為的解釋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即遵從曹操生前薄葬的要求,以免盜墓賊覬覦墓中財寶。

不過,曹操恐怕不會想到,他的擔心僅僅過了50年就應驗了。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曹操墓自2009年發現以後,考古學家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先後進行了兩次系統發掘,有了兩個重大發現:第一個發現是曹操墓存在地面建築,並經歷過有組織的拆除,驗證了曹丕“毀陵”行為。

第二個發現是曹操墓在西晉初期即遭遇盜掘,此時距曹操病逝僅僅過去了50年。而盜墓者的舉動也是讓人匪夷所思:象徵身份的圭、璧被人為摔碎,陪葬的鐵劍、鐵刀被折斷成數段,墓中3具頭骨面部被毀壞。

曹操臨終留下奇特遺命,曹丕揹負罵名完成,不料50年後還是應驗

盜墓不為財富,只為破壞,這顯然不是一夥普通的盜墓賊,而是一種政治報復,聯想到西晉建立之後,曹氏王公貴戚多數被殺,司馬氏“除魏氏宗室禁錮”等一系列行為,我們有理由相信,曹操墓首次被盜正是司馬氏政權的官方行為。

躲過了盜墓賊的襲擾,卻沒躲過三馬同槽後的政治報復,費盡一生奠定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曹操,恐怕不會想到自己的子孫會如此輕易的把江山丟掉,泉下有知的曹操不知會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