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創業和到體制內就業,其實講得是如何面對就業風險的問題。有人說不怕風險就去創業,懼怕風險就去體制內就業,很好選擇。問題看似回答簡單,其實並不簡單,這裡面涉及到人生規劃的戰略決策問題,應上升到設計人生過程的層面,多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到底怎麼選擇呢

先從體制內就業的角度看,這是求得一生安穩生活的選擇,有比較多的益處。比如說一個是工作穩定,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的制度規定,可以作為終生從事的職業,不用為失業找工作而煩惱;另一個是工資待遇也不錯,體制內單位基本都有獎金、績效、補貼、津貼、保險等不少福利項目,加起來總數也不算少,保障正常生活沒有問題;第三個是工作強度不大,晚上加班加點的時候很少,雙休日基本能夠正常休息,每年還有年度休假,能夠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耽誤;第四個是社會認可度較高,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和羨慕,家長們都把孩子能夠進入體制內工作作為首選項,併為之努力。不利的地方主要是體制內會限制你的想象力,屬於是按固定軌道成長前行,而且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會阻止你的上升勢頭,極有可能會讓你平淡一生;還有一個是薪酬待遇的落差會讓你心理失衡。

再從創業的角度看,這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選擇,有利的地方比如說一個是能夠得到不可想象的財富,如果你抓住了機遇,就可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第二個是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物質追求上的,還是精神追求上的,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第三個是由於自己的成功,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的發展軌跡,能夠過上想要的各種生活。不利的地方主要是要面對較高的風險,要有成為失敗者的充分準備,如果沒有成功,自己的人生會出現另外一種局面,就像電視電影中那些垂頭喪氣的人一樣。

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真是不好選擇呀

在創業和體制內就業之間出現糾結,主要是針對是否創業的糾結,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一是對風險不可控的擔憂,特別是擔負鉅額經濟損失的風險,一旦無力償還,將陷入何等境地,這種壓力將會壓垮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需要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由此產生的心理恐懼會動搖自己的選擇;二是自信心不強,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還是心存疑慮,包括對專業發展的前景判斷、後續資源利用、市場需求持續度等等,不能做到完全把控,始終難以下定決心;三是不甘心卻又無奈的心態在作祟,如果順利前景將是那麼美好,但是若出現意外,現實又將是多麼殘酷,想這樣做但是又不敢這樣做,只能暫時選擇穩定的生活。

承擔風險還是選擇安穩,關於這方面的論述足夠多,有的引用大量的職場理論、行為理念進行闡述,有的對個案進行剖析找出選擇的依據,各有道理。這裡我想聚焦個人,圍繞向遠處看、向自己看、向周圍看,提出一些看法供參考。

第一,選擇基於視野,就是要向遠處看。

永生是人類不滅的執念,有的人幻想通過身體冷凍,有朝一日能夠復活;有的人想通過留下自己的作品獲得不朽。德國一位作家決定讓自己成為世界上首個“數字人”,把自己的記憶、情感、意識乃至潛意識通過技術手段保存到雲端,讓虛擬的自己永垂不朽,在未來人們可以通過移動通訊設備與他進行互動,聽他講故事,和他聊天,向他提問……,他希望在自己肉身消亡後仍然能夠貢獻出畢生經驗來幫助自己的子孫。這個想法確實是看得非常遠,也確實非常現實,依託了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誰能說解決生死問題不是個巨大的商機呢。馬雲創業之初也是幾次失利,組建翻譯社、推銷產品等,都沒有成功,當他去到美國後,眼前的互聯網打開了他的思路,捕捉到了新的商機,於是有了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等,是不是跨越太平洋才有了這樣的創造,誰又能說不是呢。因此說選擇基於視野,一是要看到很遠的地方,比如說思路上的天馬行空人間後世,再比如路途上的多種可能大洋彼岸等等,那裡有未知的領域,會給我們無盡的啟示。二是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包括技術進步可持續空間,發展中國家著力推動的建設方向,甚至爭端引發的各種需要,也會讓我們思路大開。三是
要看到國內快速發展的朝陽企業後勁是否充足,比如有人開始唱衰互聯網行業,是縱向發展受限,還是橫向拓展領域不寬,系統分析後就會找到需要關注的核心點。


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向遠處看看

第二,選擇基於能力,就是要向自己看。創業能力不單單是專業能力,有的時候專業能力甚至並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馬雲大學是英語專業,不懂互聯網和計算機,卻成為國內互聯網業的標誌性人物,在全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榮獲了改革先鋒榮譽稱號。向自己看,就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用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去迎接挑戰。美國加州大學有一位文學老師辭職後開始創業,他想改變目前人們的閱讀方式,專門製作文學名著的智能版本,讓用戶通過付費穿戴設備閱讀,可以跟書裡的人物進行互動,比如跟《西遊記》唐僧交談、向嫦娥表白、幫孫悟空打妖怪,山山水水都非常逼真,比遊戲更復雜更深刻,不僅僅是感官刺激和互動體驗,而且是讓讀者從更多角度來理解一本書,將小說裡的感情體驗和人生思考立體化。這實在是過去沒法想象的設計思路,正是由於他有這個能力,才得以實現,真正改變了延續無數年的閱讀習慣,會帶來其他什麼影響還未可預見。因此,在創業時依賴於專業能力,當然這是個重要基礎,但是同時要發動的還有一個是

思考能力,如何對傳統的事物進行現代技術條件下的重新審視,反覆比對之下會有什麼樣的突破發現,如果有那將是顛覆式的;另一個是認識能力,能夠結合現實市場環境、行業發展現狀,對新生事物進行解剖式分析,切實找準著力點加以確定,為下定決心掃清外圍。


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我很強的

第三,選擇基於條件,就是要向周圍看。

看看身邊這些人是如何處理這個糾結問題的,不論成功或者失敗,決定選擇的條件到底利用了哪些,比如說資金問題、家庭支持問題、人脈資源問題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採取行動。多角度觀察是基於條件的核心,就是要對周邊熟悉的事情反覆琢磨。華為任正非說過:“企業在發展的征途上,尤其是剛剛起步的創業時期,不要找明星團隊,不要把一些成功都聚在一起,尤其是那些35歲、40歲就已經有錢了、成功了的人。”意思是說創業初期要找那些沒有成功、渴望成功的人,企業需要的不是最強的人,而是最適合的人,這與正常的思維是逆向的,一般人會認為35歲40歲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時期,應該使用這樣的人才,而華為不這麼認為,也正是華為用人思維的與眾不同,加速了企業的快速發展。我們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卻往往不是最佳的選擇。還有一個對共餐的認識也能提供啟發,儘管許多人承認分餐制講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太冷漠,沒有人情味,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如果連喝醉酒吃出病的風險都不敢承擔,誰還會相信你敢為友誼赴湯蹈火呢?因此,對資金、家庭、人脈等方面看透徹了,才會知道獲得的支持有多少、力度有多大,如果沒有這些支持,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將是非常困難的。

是創業還是到體制內就業,到底進入哪個職場更合適?

到底行不行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