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古今之經濟模式相異之處甚多,但是其基本原理卻是大體相同的。像通貨膨脹一類的現在社會常見的經濟問題,其實古代也出現過。在我國的西漢初年,當時剛剛結束自秦末以來的動盪,劉邦雖然戰勝項羽完成了國家統一併建立了漢帝國,但是當時的經濟形勢並不能使其樂觀。一方面由於多年的戰亂,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損失,同時由於常年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勞動力嚴重不足。因此在當時,皇帝登基和上朝的時候居然連四匹純色的白馬都找不到。不僅白馬不足,連普通的馬也難找,當時王公大臣上朝的時候都坐不上馬車,只能坐牛車上朝,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經濟是多麼的凋敝和艱難。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面對這種經濟危機,當時的西漢中央政府自然要想需求解決之道。當時全國有四十五個郡,但是其中三十個都在以韓信、英布和彭越一類的異姓諸侯王控制之下,而屬於漢朝中央政府的只有可憐的十五個郡。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這些異姓諸侯王雖然每年都按時納貢,但是把納貢銅錢的重量縮水了90%。古人把這種縮水後的錢稱為"莢錢",所謂"莢"其實就是一種植物,類似於浮萍,"莢錢"自然就是破錢和爛錢的意思。為了規範國家的貨幣制度,解決貨幣質量的問題,劉邦重申了秦朝的鑄幣標準,要求漢朝內部只能流通重十二銖的"秦半兩",同時規定異姓諸侯王在納貢的時候不能再用莢錢,必須使用足額的秦半兩納貢。此後劉邦的中央政府開始鑄造標準的秦半兩,但是這些錢一旦流入到民間或諸侯王手裡,就被再次回爐鑄成莢錢使用,因為一枚秦半兩可以鑄多枚莢錢,這樣做可以使手中的貨幣數量快速增多,即便人們不把秦半兩回爐,也會保留起來。這就造成市場上標準的秦半兩數量越來越少,而重量不足的莢錢的數量越來越多,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案例,一旦市場上劣幣和良幣共同存在,那麼最終必然出現良幣逐漸減少,劣幣越來越多的情況。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由於質量低劣的莢錢越來越多而質量上乘的良幣越來越少,因此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糧食價格飛漲。據史料記載,當時每石糧食從五千錢左右一舉暴漲了三倍達一萬五千。不僅僅是糧食,當時的其他生活用品也出現飛漲,當時稀缺的馬匹更是漲到每匹百金以上。面對如此高漲的物價,西漢中央政府也撐不住了,因此宣佈官方貨幣從重十二銖減為三銖,這樣做不僅等於承認了莢錢的合法低位也造成了更嚴重的通脹。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為了重建帝國經濟,劉邦推出新的土地政策,將秦朝王室的土地分給士兵,當時即便是一個普通士兵都能獲得百畝土地。在農耕社會,土地是生活的基礎,雖然當時出現嚴重的通脹,但是有了土地的士兵多了生計來源,因此當時軍心穩定並堅決的擁護中央政府,可以說劉邦是用分配土地的方式極大的緩解了當時嚴重通脹對軍心的影響。在漢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十五郡穩定之後,劉邦進一步頒佈《盜鑄錢令》,明文規定以後禁用莢錢且以後鑄幣權收歸中央,地方諸侯不得自行鑄錢。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但是,當時的異姓諸侯王由於擁有地方的軍政權力,所以對劉邦的《盜鑄錢令》並不買賬,因此為了促進統一,進一步整合國內經濟,更為了鞏固自身權力,劉邦發動一波又一波的軍事和政治攻勢。先是用武力的手段消滅了盤踞在荊州和揚州的英布力量,然後又用政治手段剪除了韓信和彭越等地方實力派。

中國古代金融(一):漢初的通貨膨脹

至此,漢朝中央政府的法令在全國範圍內能夠更好的施行了。雖然在平滅異姓王勢力之後不久,劉邦便撒手而去,但是其在西漢初年實行的黃老無為之術,確實讓當時的社會得到了喘息,也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