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古今之经济模式相异之处甚多,但是其基本原理却是大体相同的。像通货膨胀一类的现在社会常见的经济问题,其实古代也出现过。在我国的西汉初年,当时刚刚结束自秦末以来的动荡,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汉帝国,但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并不能使其乐观。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战乱,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损失,同时由于常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当时,皇帝登基和上朝的时候居然连四匹纯色的白马都找不到。不仅白马不足,连普通的马也难找,当时王公大臣上朝的时候都坐不上马车,只能坐牛车上朝,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经济是多么的凋敝和艰难。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面对这种经济危机,当时的西汉中央政府自然要想需求解决之道。当时全国有四十五个郡,但是其中三十个都在以韩信、英布和彭越一类的异姓诸侯王控制之下,而属于汉朝中央政府的只有可怜的十五个郡。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这些异姓诸侯王虽然每年都按时纳贡,但是把纳贡铜钱的重量缩水了90%。古人把这种缩水后的钱称为"荚钱",所谓"荚"其实就是一种植物,类似于浮萍,"荚钱"自然就是破钱和烂钱的意思。为了规范国家的货币制度,解决货币质量的问题,刘邦重申了秦朝的铸币标准,要求汉朝内部只能流通重十二铢的"秦半两",同时规定异姓诸侯王在纳贡的时候不能再用荚钱,必须使用足额的秦半两纳贡。此后刘邦的中央政府开始铸造标准的秦半两,但是这些钱一旦流入到民间或诸侯王手里,就被再次回炉铸成荚钱使用,因为一枚秦半两可以铸多枚荚钱,这样做可以使手中的货币数量快速增多,即便人们不把秦半两回炉,也会保留起来。这就造成市场上标准的秦半两数量越来越少,而重量不足的荚钱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案例,一旦市场上劣币和良币共同存在,那么最终必然出现良币逐渐减少,劣币越来越多的情况。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由于质量低劣的荚钱越来越多而质量上乘的良币越来越少,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粮食价格飞涨。据史料记载,当时每石粮食从五千钱左右一举暴涨了三倍达一万五千。不仅仅是粮食,当时的其他生活用品也出现飞涨,当时稀缺的马匹更是涨到每匹百金以上。面对如此高涨的物价,西汉中央政府也撑不住了,因此宣布官方货币从重十二铢减为三铢,这样做不仅等于承认了荚钱的合法低位也造成了更严重的通胀。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为了重建帝国经济,刘邦推出新的土地政策,将秦朝王室的土地分给士兵,当时即便是一个普通士兵都能获得百亩土地。在农耕社会,土地是生活的基础,虽然当时出现严重的通胀,但是有了土地的士兵多了生计来源,因此当时军心稳定并坚决的拥护中央政府,可以说刘邦是用分配土地的方式极大的缓解了当时严重通胀对军心的影响。在汉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十五郡稳定之后,刘邦进一步颁布《盗铸钱令》,明文规定以后禁用荚钱且以后铸币权收归中央,地方诸侯不得自行铸钱。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但是,当时的异姓诸侯王由于拥有地方的军政权力,所以对刘邦的《盗铸钱令》并不买账,因此为了促进统一,进一步整合国内经济,更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刘邦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先是用武力的手段消灭了盘踞在荆州和扬州的英布力量,然后又用政治手段剪除了韩信和彭越等地方实力派。

中国古代金融(一):汉初的通货膨胀

至此,汉朝中央政府的法令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更好的施行了。虽然在平灭异姓王势力之后不久,刘邦便撒手而去,但是其在西汉初年实行的黄老无为之术,确实让当时的社会得到了喘息,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