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愛,才有天地;心存溫暖,才有世界

心中有愛,才有天地;心存溫暖,才有世界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仁,拿禮儀制度怎麼辦?做為一個人,卻不仁,拿音樂怎麼辦?”(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在《論語》中的有些話,初讀,覺得細細碎碎,彼此之間沒有聯繫,但細讀,很多話之間,其實是有內在邏輯的,是一個整體。

就比如在“八佾”篇中,第一章中,他批評了季氏的違禮行為;第二章中,他譏笑三大家族的違禮行為。這是第三章,看似講仁,他其實還是在講禮。

禮樂的根本在仁。如果沒有仁來支撐,所謂的禮,不過是徒有其表的外表而已,沒有啥實際意義。

仁其實是一種境界,是可以分多角度和多層次來理解的。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也是在講仁,它的意思是,做人做事時,至少要將心比心,想到自己,就以同樣的理由和感受想到別人,替別人也考慮一下。這是一種最淺層次的仁。但也是我們最起碼要做到的仁。

如果再深層講一點,人跟人合作,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也只有與人合作,才會有仁,一個人獨自生存,其實沒有所謂的仁可言。既然要與人合作,才有所謂的仁。程子說,“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因為,無論大小事,都要有序,要有規則、規矩,否則天下就會亂套。

所以,禮樂的根本其實是仁,是心存規矩,心存畏懼,心存感激,心存溫暖,心存愛心,心中存心,用心感受世界,用心對待世間一切。因此,為人一定要有仁。如果心中無仁,即便外表和行為中有禮樂的表現形式,好像表現得很有修養,很守規矩,但其實也毫無價值。

本文為《古爾讀經典》之《古爾讀論語》系列第39篇,更多內容,請關注本頭條號,查看文章列表。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