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百草箱】

“欲為天心喚夢醒”,賴世倫老師受南懷瑾老師影響,尊師囑託於2005年回國,2006年創辦百草箱至今。

秉承“辦教育就是要犧牲自己”的精神,百草箱攜有識之士,共同投身傳統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事業十數載。以期更多人得益於傳統文化的智慧,迴歸生命本真。


天地-四時-陰陽-五行: 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1 | 先天:合一與順道

傳統文化或者傳統中醫,是在一種與自然、與他人以及與自己的“合一”“順道”的體驗中產生的。

“合一”“順道”,即古人所謂的“先天”的狀態。這是什麼狀態?即形與神俱

如果形神長期不合一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形骸獨居,這是個比較文雅的詞,難聽一點就是“行屍走肉”。所以,在古代來說,一個人是否健康,絕對不是通過檢查儀器這麼轉一圈之後,查出來異常就是有病,沒檢查出來就是沒病,不是這樣的。古代的標準非常嚴,按它的標準,我們都有病。

第一個,“神”不全。不要說我們這些大人,現在很多小孩的神都不全。孩子不要過早去開發這個“神”,不要過早地取出這些正在自然壯大的寶藏,這會導致小孩神不全,或者神散。

下班的時候,你觀察地鐵裡來往的行人,全都是神散的。神散的時候,人會失去自我的覺察力和控制力。你們有沒有體會?我有體會。當我神散的時候,拿著手機就放不下來了,被吸住了。

人要務本,你的神和形在不在一起?這是最基本的。心為物役、心身分離成為現代人的常態。我們能不能時時留意到,不要一直停留在後天的分離狀態?能不能回到先天?我們一直在用腦,有沒有可能回到少用一點的狀態?多一點用心,生活中多一些聚精會神。

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這個狀態,或者靠近這個狀態的時候,神才是聚的,才能看清大盤的漲幅,能跟上而且不會走錯路。

這個大盤在中國文化裡叫什麼呢?叫“天道”。在古代,君王叫天子。所以詔書裡邊都要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運是什麼東西?運就是運氣,在中醫裡邊叫什麼?五運六氣,就是指天地之氣的節奏和變化規律對地球的影響。


02 | 另一種文明史

以前講過元神和識神,它們統稱為神。元神是靈光,是神先天的那部分,識神是通過後天教育和訓練強化並發展,具有思維能力。後天的識神過強,先天的元神就會弱。

這次我們把神作為天平的中心,左邊放魂魄,右邊放志意。左邊是先天的自然生物本能,右邊是後天的社會意識文化,它們也是天平上的一組。

我們的一切社會生活,是由志、意創造的。而這個社會生活又在創造和加強我們的志、意,就像互聯網正在創造新的社會和更新人們的想法。

從文明史來說,按照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這些線索可以這麼來想象,最開始的時候是“混沌”,萬物共浮沉於生長之門,也像《聖經》裡說的,最開始一切都沒有,後來上帝說要有光,然後有天地,有人。

人和萬物有什麼不同呢?人在形成自我意識之前和萬物是一體的,就是混沌狀態,還沒有自我。吃了“蘋果”之後,就有了自我意識。說到人類文明,文明是人類意識的發展,但是發展過度又會變成致病的原因。

《黃帝內經·移精變氣篇》記載:

“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當人生活在自然狀態,與自然的變化合一同遊時,就是在伊甸園裡。

那個時候不需要針灸和藥物,因為病邪不會走得太深,只是神氣有些變化,一時調不過來,所以“移精變氣,祝由調神”就可以了。現代人很難獲得這個層次的經驗,在美國的印第安人、中國的藏民和道家修煉人群中還可以遇見。

如果按照這個原則來看人類的歷史,那會是另一番面貌。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第一代人,天人合一,是感通的。那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是與天地精神、與萬物相感通。每個人都是巫師和精靈,就像電影《阿凡達》裡所描述的。

到第二個階段,人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我”,也有了你,就有了主觀、客觀、黑白、對錯,分離開始了。這個階段,人就開始退化了,因為有識神了,有志意了。

為什麼我形容成天平呢?後天的志意的作用很強的時候,先天的魂魄精神就可能會失衡。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古人是這樣講的: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萬物......或者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一個意思,形容從混沌到分裂的過程。到第二個階段,就開始有巫師了。所以,在商周時期,有大量的祭祀活動。我讀研究生的課題就是關於中醫的“魂魄與志意”。文獻裡記載,商周時期以招魂復魄為國之政事。什麼意思?

“招魂復魄”是跟天地相感通。但那個時候招魂復魄已經專業化了,只能由巫師來完成。那個時候的巫師,既是巫師又是祭師、國師,還是醫師、科學家。所以,在黃帝跟蚩尤大戰的時候,他們呼風喚雨,還發明瞭指南車。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神話,去看背後的文化形態。

再後來呢,人類的意識漸漸擴張,社會形態由“順應自然,合乎天道”,漸漸變成“王的盛宴”,王越來越多,巫師越來越少了。

最後,文化出現了。有兩種文化,第一種是各國的傳統文化,延續的是傳統和天道,教導後人“不妄做,毋妄行”,推崇道、德、仁、義,向內看,回到源頭。中國的儒釋道、文武醫、琴棋書畫的目的都是這個。

另一種文化,是少數人自以為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偽文化開始了。

因為王的志意擴張太多,王更喜歡自行其是,想出去打獵了,巫師說,今天不適合“殺”,這段時間要靜心吃素,得吃7天。有的皇帝可能會覺得這巫師礙手礙腳的,老是拿天來阻礙他,不准他幹這幹那的,找個機會把巫師殺了。殺了就自由了,可以天天打獵馳騁,喝酒吃肉,做想做的事情。但總得有理論依據,得讓別人相信他還是跟天通的呀。所以後來的皇帝詔書上都會寫上“奉天承運”。

文化強大之後,人類自信滿滿,自說自話,慢慢忘了自己從哪裡來的,天也忘了,地也脫離了,人們被自己蓋的房子包圍了起來。人類開始學習上一輩人的經驗和文化知識,

再也沒有機會直接去和天地間的自然萬物往來玩耍了。人就變成文化再創造的產物了。這是第三代人。這個時代,古人叫“天人途絕”。然後人間以“智力相雄矣”。大家都鬥智鬥勇,憑的是後天的志意偏力和血氣之用,文化、偽文化成了外包裝。

你想想,這一晃悠就5000年過來了,到了現在,鍾啊、樓啊造得越來越大了,知識文化,在古人來看是個二手的東西,現在變成了出廠上市前必裝程序了。

這是第三階段,我們是兩種文化再創造的人,二手的人。


03 | 健康就是“平常”

現代人社會生活太豐富,脫離了自然的節奏,那麼他們的本能就比較差,在中醫來看,這是一切疾病的最大原因。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演奏者,跟不上,是不是要給踢出去?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那什麼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什麼的,不是這些東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麼東西?與自己、與自然、與社會、與這個大千世界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能跟著自然的節奏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很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其實已經開始跟不上了。如果你還覺得自己是健康的,這已經病得不輕了。

中醫眼中的病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這是一種。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動,動心、動情、動欲,自控力差,這是第二種。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驚醒,怕吵,怕黑,怕鬼,這是神弱。神病嚴重了,形神分離,心口不一,表裡衝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樂發不出來,或者發之太過。

比如說,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屬於“太過”,目的就是渲染、挑動情感爆發,製造痴迷粉絲,容易亂神。還有“不及”。你該高興的時候卻要壓抑一下,習慣了,就真的高興不起來了。太過,不及,都是失常。

“當其時而無其氣”,也是失常。該高興的時候突然哭了。原本是傷心的,卻強迫自己堅強,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反常。


什麼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所以,學了中醫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成為一個平常人,基本上就是賢人的水平了。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不能跟著走呢,你的神、氣、形都會衰弱,就容易生病。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4 | 治神

疾病先是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就像現代社會,國家出一項政策,就是把一個念頭變成了一份文件;接下來,社會的文化取向、資金流、信息流、物流都會跟著變化,對不對?這個就是第二個層次;然後有的企業發展起來了,有的企業就要生病了,慢慢再作用到具體每一個人。

所以,一個人如果得了很重的病,絕對不是某種單一因素引起的。雖然看起來都是突然發生的,但背後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時間來累積這樣一個病,一點一點,沿著精神—能量—形體的次序擴展、固化。最後,所有的層次都出現問題。

在遠古時期,對於神的層面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像扁鵲、華佗、孫思邈這些大醫,他們既是醫生,又是有修行的人。因為他們有修行,能體會到無形的層面,能夠與這個層面交流互通,在合適的節點來調整這個部分。

這樣的中醫,具有“治神”的能力。我們現代社會中也還隱約保留著有這種能力的醫生。

其實我們平常也能見到大家習慣用的某些“治神”方法。比如,我們有煩惱、疑惑、糾結時(這還處在疾病的第一個階段),有的人可能會到宗教場所去嘗試化解問題。

2014 年春,我們在法國南部的一條天主教徒的朝聖之路上走了近一個月。西方的教堂是針對大眾的,用來教化和接引大眾,給人們一個迴歸和靜心的機會。在古代的大教堂裡,有一個區域是留給需要面對自己和至高者的人的。

徒步過程中,我們在修道院住過。修道院是教士自己修煉的地方。他們告訴我,神父也分成幾種,有講課的神父,也有修煉靜心的神父,就是修士。通過修煉,學習作為卑微者的聆聽,聆聽至高的聲音,來自本源的啟示,純潔人的心。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5 | 交感

扎針的時候,這根針插在你身體裡,你的身體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會像冰棍兒一樣融化,並沒有任何物質成分進入體內,那它怎麼來幫助你呢?

它能幫助我們改變能量路線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個交通警察,北京三環堵得最厲害的時候,可能國貿得安排三個警察來疏導,那就是三根針。京承高速路口放一個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針,這根針放在那裡就是一個引導的力量,調節流量、流速。

“交感”的含義大家要去體會,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是物物交換,你給我一個桃子,我還你一個李子。

什麼是交感?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本來挺安心的,某個人一靠近你,你就覺得渾身燥熱,心神不定。或者本來挺生氣鬱悶的,和某個很安定開闊的朋友通了個電話,心胸就突然打開了。這就是某種交感。

甚至有時候,你想到某件事,或者某個人,你馬上會進入某一種特別的神、氣、形的狀態,而且那個時候你的思想、感官,好像跟平時不一樣。本來一盆花看著挺順眼的,在另一個狀態就想要換掉,必須換!這個也是交感。

這些細微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感應,包括思想、情感、慾望洪流之間的感應,就像空中的各種手機信號。可惜我們常常只關心有沒有wifi 信號,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無線聯通是時時刻刻、細細密密地在進行中

能量和信息,或者能量和精神的交換互通,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我們如果不留意,不去體會,就全都滑過去了。

我們現代人習慣生活在天平的一邊慣用志、意在不停地轉腦子。如果一個人只會轉腦子,跟電腦就沒有區別了,甚至還不如電腦。好的電腦還能整理磁盤碎片,還能升級、殺毒、雲儲存、智能管理,人反而不太容易。

人之不同於機器,在於人有著跟天地萬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於交感出了問題。

我們的這部分本能被集體化、統一化的“志、意”覆蓋得全面休眠了。有能力考重點學校才有希望,身高必須高一點才好,腦子必須聰明才有前途......補就是吃燕窩、吃人參、吃蟲草、吃綠豆、吃百合......如果這樣去理解前途,理解中醫的話,真是太可惜了。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6 | 心念迴轉

中國人常說的正氣、浩然之氣、和緩之氣、從容之氣,這是什麼東西?

有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點心胸狹窄、心智渙散的時候,跟有“精、氣、神”的朋友靠近一下,喝茶、聊天、走走路,我會感受到他們的浩然之氣、心地光明......自然也會離這個狀態近一些。這就是大補!交感就是這個東西。

再比如說,你覺得自己有了問題,煩惱很大。到底要不要買房子?要不要送孩子出國?思前想後的時候,就是我們“志意”過用的狀態。

當你不斷思考而不能決斷的時候,就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描述的狀態——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懊”就是懊悔,後悔做錯了,“惱” 就是煩惱,別人看不出,但實際裡邊的精神、氣血、氣機已經起變化了。

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選擇,不管是吃哪種漢堡包,還是要跟誰結婚,只要你處在這個狀態下,古人叫做“臨事不能決”。“不能決”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而且只會用後天志意來分析、比較、判斷了。

現代人過於忙碌,長期不會用心,忽略自己和別人內心的感受,就會走到過用“志意”的狀態,那就離那個本來就在的對你最合適的那個結果遠了。

我的個人經驗是,如果我對一件事情一直在猶豫,在思考,我就提醒自己,目前自己的心智程序錯誤了,應當切換,不行就先放一放。

怎麼切換呢?我們學習中醫、學習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切換。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給我們一個更開闊的眼光和更廣大深遠的世界。

長期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馴服、暗示和教育,長期的對物質的追求和具體目標的執取,使得我們的心智受困,甚至變成類似條件反射一樣的簡單的“贊成或反對”模式。這是心智成長的失敗,是精神愚昧的顯現。

心智受困的結果是人只能處理眼前一點點小東西,生活當中一些最具象的東西,作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東西。當然這個部分很重要,應該關注並處理好。但是,如果我們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這樣的小範圍裡旋轉、重複,無法展開,無法與更廣闊的世界深入地交感,這是對生命的浪費。

如果我們流連旋轉在一個失中的念頭當中,就像登上了開往失常的列車,由此開始由神到氣到形的病患。

為什麼儒、釋、道這麼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現代學者所謂的“中國的倫理道德”,不是外在的強制標準,而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和負責。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心念隨時有機會轉回,心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復正。在每一個當下的人、事、物對待中,我們都在有意或無意地、被動或主動地做出選擇。所以古人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自欺”。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7 | 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

不少中外學者,站在自己固有的學術研究表述體系,從文化異同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現代研究,常常會有誤解。

很多年前,看過一篇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他們眼中,中國遵循了幾千年的孔孟之道,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生活倫理,似乎太簡單,西方早就有了。

不錯,孔子所述確實有大量關於生活倫理的內容,但不僅限於此。中國古人關於日常、文化、家庭人倫、社會秩序的背後,是內化的精神追求。能夠讓你自淨其意,讓你從日常生活中反觀自心,調柔身心,既合乎人倫,又自適自立。

這個過程,如孔子、老子所言,慢慢恢復到柔軟單純、知人知己的狀態,漸漸“不惑”“知天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回到像“嬰兒”“山谷”一樣純粹、廣大的狀態,自然跟天道相通,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層層遞進的。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東西。祖先留下的東西看起來土氣、質樸,實際卻很深刻、很廣大,直截了當,知行合一。

現代人熟悉的的理論哲學,往往喜歡構建複雜完整的體系,甚至人為製造艱澀纏繞,但很多是個人志意和思想的產物。

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留心鑑別的部分,我們接觸的各種藝術和知識是來自侷限的自我、情感的宣洩、思維的變構、概念的搭建等後天志意的造作,還是來自一顆質樸寧靜的心靈,是與大自然、與天地萬物共感後的結果?

留意我們的心在接觸後的感受、情緒,是更寧靜安心,還是反之。這是鑑別的入手點。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8 | 煩惱與鏡子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僅僅是這麼一個原因,就會讓我們慢慢生病。如果人的一生,常常在這樣一個“身、心、意”受限扭曲,或者說“神、氣、形”壓抑不正的狀態下運轉,那就像一個程序衝突、接口封閉、內存不夠的電腦,跟外界是沒辦法順暢溝通的,也就無法自動升級、殺毒、內部整理。

一個內在心靈狀態不佳的人,也會吸收不到需要吸收的好東西,也不能有效學習、自我更新,那麼慢慢就會堆積很多處理不了的東西。

一個有經驗的中醫,既看肉體上的症狀,也會看能量水平的混亂、堆積和堵塞,同時,他也會觀察體會這個肉體和能量之上的精神部分的混亂、堆積。

這個部分,不需要藉助任何外在的儀器、量表,就是用醫生自己的經過訓練的感受力、覺察力、判斷力。

這個過程並不複雜,讓自己慢慢地變得簡單再簡單。就像你每天都喝各種各樣的茶,喝了很多年之後,就喝茶這件事會相對簡單一些,直截了當一些,少了做作和緊張的擔憂,嘴裡茶的味道,不會被思想、情緒、慾望和外界的一切干擾、歪曲。然後,你的身心就建立了關於茶的常態什麼。

知道了“常”,就具備了座標系的原點,就可以品味世間萬象。

為什麼說平常很重要呢?當你的身和心相對平常一點,相對簡單一點,你就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身心上新出現或者已經存在很久的雜質:那些多餘的、複雜的、混亂的東西。這個“意識到”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覺”——那面鏡子。

那面鏡子你擦得稍微乾淨一點,然後再看自己,看別人,看得會清楚一點。這裡面完全不是玄學,它是精神領域的實用科學。按照魯道夫·斯坦納的觀點,這是關於靈魂的,關於生命的非常精細的科學。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09 | 用心與用腦

聽眾:除了修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都有素食的習慣,您對吃素有什麼的看法?

李辛:第一,相對來說,吃素確實能讓身體乾淨一點。這個道理很簡單,燒天然氣的跟燒煤一樣嗎?燒煤的話會有煤灰,會有油煙,對吧?就不一樣了。所以吃素確實能讓我們的肉體、能量和精神更乾淨一點。

第二,對於專業修行者,因為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奮鬥,跟人討價還價,鬥心機,慾望、情緒也相對小一些,沒有那麼多消耗。吃素沒問題,應該的。如果你還在世俗中生活,精力體力又不足,如果吃適度的葷能夠幫助你,就需要吃一點,爬坡得加油啊,但是吃太多又適得其反。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現實量力而行,而不是根據一個外在的標準。

聽眾:您說體形薄的人要鍛鍊肌肉,能夠增加容量,那怎麼鍛鍊肌肉?

李辛:重點是平衡。就是回到平的狀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我認識一位老師,致力研究傳統文化和西方哲學,會畫畫、寫字,還會看病。他學習書畫的目的,其實也是補其不足。西方哲學過於思辨,藝術可以幫助我們柔軟心地、暢意抒情。心智的習慣,是強化已經很強的那個,強者再強,其他部分就更弱了,就失衡了。

我們現代人用腦用意過度,又沒有肢體方面的勞作和運動,氣都容易淤在上面,那麼從平衡的角度講,身體的運動,尤其是下肢的運動就很重要。

推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每天走路一個小時以上,加上練習緩慢的下蹲。50歲以下,至少蹲50下,每天如此。再有就是俯臥撐,俯臥撐做不到就斜撐,還有太極、八段錦,或者瑜伽......都可以選擇。

聽眾:關於道家的思想,您談到志意和魂魄,後天的識神和先天的元神,是一個對待。那麼,如何從識神的用腦狀態,切換到元神的無為自然?每個人可能情況不一樣,如果中間發生“反覆顛倒,心中懊惱”的情況,心腦打架的時候怎麼處理呢?

李辛:打架的時候,就像天平在晃,我們意識的習慣,是想趕緊穩住它,或者這裡補一下,那裡補一下,這就是“有作為”的狀態。

當我們意識到在“顛倒懊惱”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先接受現實,不妄做妄為,先定一定,不急著逼迫自己下決定,不要急於行動。

這個時候,平時練習的靜坐、站樁或者太極、寫書法等靜心方法,就會發揮作用了。

平時就有這些傳統“功夫”練習的人,面對這些會容易些,但仍舊不可避免。

聽眾:識神這個系統也是慢慢累積的,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徹底把它拋掉,它會成為心智模式的一部分。

李辛:其實拋不掉,它是存在的一部分,就像電腦裡的衝突程序一樣,不可能全部清掉。但是,我們要認清楚,思想其實是一個工具。因為我們會本能地把我們腦袋裡出現的所有的想法當作自己的想法,然後由此衍生更多,由此行動作為,這一點很重要。

聽眾:可以這樣理解嗎?識神要配不上元神的話,它必須得提升,提升到它配得上這個元神。

李辛:記住你是主人,電腦是你的工具,很多時候你需要用電腦,用就是了。

很多決定,你可能會藉助工具來幫助,比如說你買房子,用電腦去查一下週邊的環境、價格等情況,這是用工具。最後你買還是不買,甚至跟哪個人籤,你不會讓電腦來決定,對不對?

所以你要分清楚,不要只是把你的任何想法當作要去執行的命令,這一點很重要。

這個部分需要靜坐,我們才可能慢慢分清楚感受、情緒、思想和覺察的區別。你的這一系列問題,就是源於由頭腦思想而來的概念辨析。

我們不要過多地進入辨析概念的狀態,而要退出來一些,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心智運作,觀察到什麼是“想”,什麼是“覺察”,什麼是“感受”。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聽眾:您剛剛還說了一點,現在的信息量太大,怎樣能夠確認這些信息是不是純正的信息?

李辛其實重點不是去判斷這個信息,而是你身心的感受。簡單地講,就是不管這個信息是哪裡來的,是誰說的,怎麼說的,重要的是在做選擇的時候,你覺得比較安心。做完選擇,付諸行動後,你不會再去想它,或者偶爾懷疑一下,不會“反覆顛倒,心中懊惱”。這時候,這個選擇就相對正確。

聽眾:先天肝臟不好的人會不會就是魂魄比較弱?

李辛:這些都不重要。我們既然是人,肯定會有相對弱的地方。重要的是,你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是在思維奔騰的洪流中,努力地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這些想法是不重要的。為什麼不重要?前面已經說過。

從專業角度回答,你剛才那個問題,先天肝不足,然後魂魄不足,就會有一些症狀。然後我們就要去治肝,要去治魂魄,或者處理相關的問題,這是我們現代人的思維。

按照中國傳統的觀點來說,第一,如果知道自己是魂魄不足的,我們就要去留意、觀察、尋找規律:我是這樣一個魂魄不足的人,會有哪些習慣性的反應?我可能容易受外界干擾,會怕人多的地方,可能睡眠不是太好,會被打擾,這些是我的一個狀態。

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留意自己狀態的起伏度,當我發現現在已經很震盪了,那就先避開吧。這件事看起來很好,能掙一萬或一百萬,可是我發覺一想到這件事,靠近這個人,我的內心就很震盪。當你意識到之後,哪怕這事能掙一千萬也要離開,才是吉祥。這就是發展我們的覺察、初步的慧力和定力,而不是根據習慣思維和社會判斷標準:“哇,這事太好了,上吧。”

第二,在生活當中養成用心的習慣。體會平時哪些事情會讓自己失中、失平,然後會採取哪些條件反射式行動。

比如我觀察到當我自己受到了一些因素影響,不高興或者失中了,我可能會跟大家一樣,會在網上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或者會去看電視劇。

如果沒有覺察到,就會一直在這個狀態持續很久,這就是一個耗散和混亂的狀態。如果覺察到了,我可能還是繼續在看,繼續瀏覽,我同時心裡也知道我在耗散,但還想放任自己一點,不想那麼嚴格。

如果是很嚴謹的修行者,可能就把電視扔掉了。那我會說,嗯,我現在有些放任。只要有這個覺察,很快你就知道“差不多了,不要再放任了,要承擔後果了,會睡不著覺了。好了,可以停下了”。

在生活當中,我們慢慢去留意觀察,然後一點點地調整自己,這就可以了。

聽眾:心裡總是去留意觀察、覺察,就挺消耗元氣嘛,我發現感知力很好的人,身體都會比較差。

李辛: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對大家都有用。不過你問這個問題時的狀態,還是在過度思考。你現在看著我的時候,還是在思考的漩渦中。

我的建議是,要留意你常常在不斷思考的狀態,可以每天多增加一些走路。

因為專注走路的時候,周圍的東西在變化,你跟自然在一起,魂魄這邊的力量就會多一點,志意這部分自然就下來了。然後增加一些訓練,比如打坐、站樁、太極,可以把強化志意的習慣斷一斷,魂魄的部分強了之後,元神的部分會同步強一點,就這樣一點點地微調。

這就是中醫講的養生先養神,不僅僅是休息,也需要打坐,留意你每天精神的運作規律,留意你的神意是如何用的,留意跟外界的交接模式。


特別說明:

內容源自李辛老師於2018年出版的《經典中醫啟蒙》,本書系統講述了中醫的整體思維和學習方法。感謝李辛老師授權轉載,本文原載於李辛老師的公眾號“李辛的空間”。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李辛: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