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拾花·入饌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春蘭,秋菊,夏荷,冬梅。


四時之芬芳,餐風飲露,汲取日月之精華,厚土之瓊漿,凝聚世間所有的美好。自有懂花惜花之人,花開時賞花,花落時食花,細緻地享受著花兒帶來的享受。


食花雖不能飽腹,但因其清香絢爛,總能讓人體會到清新脫俗的境界,這大概就是花饌的妙處了。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以花入饌,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屈原在《離騷》中吟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直接反映出戰國末期就有了食花的習俗。


鮮花入食向來不拘一格,可入粥,可蒸糕點,可炒菜,亦可作為調味品。不僅可以駐顏美容,也可供給人體營養和醫療價值。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花入粥


鮮花入粥,最養顏。軟糯清香,入脾入胃,也是花兒最好的歸宿。


三月,桃之夭夭,桃花粥最適宜。可將適量的粳米熬粥,輔以新鮮乾淨的桃花,粉紅與雪白精靈在鍋中翻滾纏綿,彷彿十里清香。古人言“人面桃花相映紅”,雖是描寫人面與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卻不經意間透漏桃花可潤澤皮膚的功效。


南宋百科全書式經典吃食大全《山家清供》裡寫,“掃落梅英,撿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梅花與雪是冬天的一對清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二者合而同煮粥,潔白清香兼而有之,粥的味道自不待言。僧人們也愛將荼蘼花瓣放入加了甘草的熱水中焯過之後,與粳米一起煮成粥,有“開到荼蘼花事了”的意境。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可釀酒


以花釀酒是文人們必不可少的花食,也是文人相聚、唱和詩文的雅趣。


菊花高潔,與文人遺世獨立的風格不謀而合,所以菊花釀酒在我國曆史很久遠,早在漢魏時期已經盛行。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時陶淵明曾說:“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一種風尚,尤其在重陽節,飲菊花酒,取長壽之意。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除了菊花酒,桂花酒也是佳釀。八月十五,中秋月下飲桂花酒,亦是民間一大風俗傳統。桂花酒香醇濃厚,色呈琥珀,上口帶一點桂花香、微甜,比較粘稠,頗具特色。

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所以,歷代文人特別鍾愛桂花酒。屈原就寫過“蕙餚蒸兮蘭藉, 奠桂酒兮椒漿” ,詩仙李白飲桂花酒成詩百篇,“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 。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做糕餅


盛世大唐自有一番文人風雅,食花之風更是絡繹不絕。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武則天於花朝日(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遊園賞花,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成百花糕分賜臣下。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傳說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不思飲食,御膳房為了能使她進食,專門選配了茯苓、老幹澱粉、松仁、桃仁、蜂蜜、桂花等原料,在烤模上鑄上花紋,精心烤制了薄如白紙的茯苓餅。剛烤好的茯苓餅香甜酥脆、入口即化,慈禧吃了,極為高興。從此,茯苓餅便作為宮廷糕點流傳下來。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烹花茶


花與茶,自古就有不解之緣。人們自古以花為友,茶為伴,宋人在花與茶的情趣中領會到其中的奧妙,以花代替香料入茶,從此一汪清水裡有了茶的恬靜和花的芬芳,自有一股清雅之氣。從此,烹製花茶也成為文人雅士的喜好之一。


古人以醃製新鮮花朵密封,來年取出泡茶喝,輕呷一口,一縷芬芳沁人心脾,心靈為之滌盪。


中國文人喝茶十分講究,既要有滋味,又要實現人與天地四時的默契。因此,四時不同,人們飲花茶也按季節所飲品種不同。春蘭、夏荷、秋蓮、冬梅皆可入茶,四時之味,盡在其中。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清朝歷代皇帝喜愛飲茶,宮廷飲茶之風盛行,宮廷內務府專門設有“御茶坊”,乾隆皇帝尤其喜歡喝“三清茶”,即以梅花、松子、佛手三樣清品入茶,稱為“三清”。


從乾隆八年開始,每年舉行的重華宮茶宴上,百官有飲茶賦詩的傳統,然後把吟誦的詩句抄在茶碗上,就變成了著名的三清茶詩碗。現今仍存有乾隆御題的三清茶詩碗,上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饌,秀色可餐


中國人食之雜,可謂五花八門。而食之雅,亦是世上難得。在生活中花點小心思,尋找精緻的小美好,詩和遠方便可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