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百草箱】

“欲为天心唤梦醒”,賴世伦老师受南怀瑾老师影响,尊师嘱托于2005年回国,2006年创办百草箱至今。

秉承“办教育就是要牺牲自己”的精神,百草箱携有识之士,共同投身传统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事业十数载。以期更多人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智慧,回归生命本真。


天地-四时-阴阳-五行: 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1 | 先天:合一与顺道

传统文化或者传统中医,是在一种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合一”“顺道”的体验中产生的。

“合一”“顺道”,即古人所谓的“先天”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即形与神俱

如果形神长期不合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形骸独居,这是个比较文雅的词,难听一点就是“行尸走肉”。所以,在古代来说,一个人是否健康,绝对不是通过检查仪器这么转一圈之后,查出来异常就是有病,没检查出来就是没病,不是这样的。古代的标准非常严,按它的标准,我们都有病。

第一个,“神”不全。不要说我们这些大人,现在很多小孩的神都不全。孩子不要过早去开发这个“神”,不要过早地取出这些正在自然壮大的宝藏,这会导致小孩神不全,或者神散。

下班的时候,你观察地铁里来往的行人,全都是神散的。神散的时候,人会失去自我的觉察力和控制力。你们有没有体会?我有体会。当我神散的时候,拿着手机就放不下来了,被吸住了。

人要务本,你的神和形在不在一起?这是最基本的。心为物役、心身分离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我们能不能时时留意到,不要一直停留在后天的分离状态?能不能回到先天?我们一直在用脑,有没有可能回到少用一点的状态?多一点用心,生活中多一些聚精会神。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在这个状态,或者靠近这个状态的时候,神才是聚的,才能看清大盘的涨幅,能跟上而且不会走错路。

这个大盘在中国文化里叫什么呢?叫“天道”。在古代,君王叫天子。所以诏书里边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运是什么东西?运就是运气,在中医里边叫什么?五运六气,就是指天地之气的节奏和变化规律对地球的影响。


02 | 另一种文明史

以前讲过元神和识神,它们统称为神。元神是灵光,是神先天的那部分,识神是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强化并发展,具有思维能力。后天的识神过强,先天的元神就会弱。

这次我们把神作为天平的中心,左边放魂魄,右边放志意。左边是先天的自然生物本能,右边是后天的社会意识文化,它们也是天平上的一组。

我们的一切社会生活,是由志、意创造的。而这个社会生活又在创造和加强我们的志、意,就像互联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和更新人们的想法。

从文明史来说,按照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这些线索可以这么来想象,最开始的时候是“混沌”,万物共浮沉于生长之门,也像《圣经》里说的,最开始一切都没有,后来上帝说要有光,然后有天地,有人。

人和万物有什么不同呢?人在形成自我意识之前和万物是一体的,就是混沌状态,还没有自我。吃了“苹果”之后,就有了自我意识。说到人类文明,文明是人类意识的发展,但是发展过度又会变成致病的原因。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篇》记载: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当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与自然的变化合一同游时,就是在伊甸园里。

那个时候不需要针灸和药物,因为病邪不会走得太深,只是神气有些变化,一时调不过来,所以“移精变气,祝由调神”就可以了。现代人很难获得这个层次的经验,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中国的藏民和道家修炼人群中还可以遇见。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看人类的历史,那会是另一番面貌。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第一代人,天人合一,是感通的。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与天地精神、与万物相感通。每个人都是巫师和精灵,就像电影《阿凡达》里所描述的。

到第二个阶段,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我”,也有了你,就有了主观、客观、黑白、对错,分离开始了。这个阶段,人就开始退化了,因为有识神了,有志意了。

为什么我形容成天平呢?后天的志意的作用很强的时候,先天的魂魄精神就可能会失衡。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古人是这样讲的: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或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一个意思,形容从混沌到分裂的过程。到第二个阶段,就开始有巫师了。所以,在商周时期,有大量的祭祀活动。我读研究生的课题就是关于中医的“魂魄与志意”。文献里记载,商周时期以招魂复魄为国之政事。什么意思?

“招魂复魄”是跟天地相感通。但那个时候招魂复魄已经专业化了,只能由巫师来完成。那个时候的巫师,既是巫师又是祭师、国师,还是医师、科学家。所以,在黄帝跟蚩尤大战的时候,他们呼风唤雨,还发明了指南车。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神话,去看背后的文化形态。

再后来呢,人类的意识渐渐扩张,社会形态由“顺应自然,合乎天道”,渐渐变成“王的盛宴”,王越来越多,巫师越来越少了。

最后,文化出现了。有两种文化,第一种是各国的传统文化,延续的是传统和天道,教导后人“不妄做,毋妄行”,推崇道、德、仁、义,向内看,回到源头。中国的儒释道、文武医、琴棋书画的目的都是这个。

另一种文化,是少数人自以为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伪文化开始了。

因为王的志意扩张太多,王更喜欢自行其是,想出去打猎了,巫师说,今天不适合“杀”,这段时间要静心吃素,得吃7天。有的皇帝可能会觉得这巫师碍手碍脚的,老是拿天来阻碍他,不准他干这干那的,找个机会把巫师杀了。杀了就自由了,可以天天打猎驰骋,喝酒吃肉,做想做的事情。但总得有理论依据,得让别人相信他还是跟天通的呀。所以后来的皇帝诏书上都会写上“奉天承运”。

文化强大之后,人类自信满满,自说自话,慢慢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的,天也忘了,地也脱离了,人们被自己盖的房子包围了起来。人类开始学习上一辈人的经验和文化知识,

再也没有机会直接去和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往来玩耍了。人就变成文化再创造的产物了。这是第三代人。这个时代,古人叫“天人途绝”。然后人间以“智力相雄矣”。大家都斗智斗勇,凭的是后天的志意偏力和血气之用,文化、伪文化成了外包装。

你想想,这一晃悠就5000年过来了,到了现在,钟啊、楼啊造得越来越大了,知识文化,在古人来看是个二手的东西,现在变成了出厂上市前必装程序了。

这是第三阶段,我们是两种文化再创造的人,二手的人。


03 | 健康就是“平常”

现代人社会生活太丰富,脱离了自然的节奏,那么他们的本能就比较差,在中医来看,这是一切疾病的最大原因。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演奏者,跟不上,是不是要给踢出去?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那什么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很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如果你还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

比如说,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还有“不及”。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

所以,学了中医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成为一个平常人,基本上就是贤人的水平了。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

不能跟着走呢,你的神、气、形都会衰弱,就容易生病。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4 | 治神

疾病先是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就像现代社会,国家出一项政策,就是把一个念头变成了一份文件;接下来,社会的文化取向、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都会跟着变化,对不对?这个就是第二个层次;然后有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有的企业就要生病了,慢慢再作用到具体每一个人。

所以,一个人如果得了很重的病,绝对不是某种单一因素引起的。虽然看起来都是突然发生的,但背后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时间来累积这样一个病,一点一点,沿着精神—能量—形体的次序扩展、固化。最后,所有的层次都出现问题。

在远古时期,对于神的层面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像扁鹊、华佗、孙思邈这些大医,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有修行的人。因为他们有修行,能体会到无形的层面,能够与这个层面交流互通,在合适的节点来调整这个部分。

这样的中医,具有“治神”的能力。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还隐约保留着有这种能力的医生。

其实我们平常也能见到大家习惯用的某些“治神”方法。比如,我们有烦恼、疑惑、纠结时(这还处在疾病的第一个阶段),有的人可能会到宗教场所去尝试化解问题。

2014 年春,我们在法国南部的一条天主教徒的朝圣之路上走了近一个月。西方的教堂是针对大众的,用来教化和接引大众,给人们一个回归和静心的机会。在古代的大教堂里,有一个区域是留给需要面对自己和至高者的人的。

徒步过程中,我们在修道院住过。修道院是教士自己修炼的地方。他们告诉我,神父也分成几种,有讲课的神父,也有修炼静心的神父,就是修士。通过修炼,学习作为卑微者的聆听,聆听至高的声音,来自本源的启示,纯洁人的心。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5 | 交感

扎针的时候,这根针插在你身体里,你的身体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会像冰棍儿一样融化,并没有任何物质成分进入体内,那它怎么来帮助你呢?

它能帮助我们改变能量路线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个交通警察,北京三环堵得最厉害的时候,可能国贸得安排三个警察来疏导,那就是三根针。京承高速路口放一个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针,这根针放在那里就是一个引导的力量,调节流量、流速。

“交感”的含义大家要去体会,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是物物交换,你给我一个桃子,我还你一个李子。

什么是交感?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本来挺安心的,某个人一靠近你,你就觉得浑身燥热,心神不定。或者本来挺生气郁闷的,和某个很安定开阔的朋友通了个电话,心胸就突然打开了。这就是某种交感。

甚至有时候,你想到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你马上会进入某一种特别的神、气、形的状态,而且那个时候你的思想、感官,好像跟平时不一样。本来一盆花看着挺顺眼的,在另一个状态就想要换掉,必须换!这个也是交感。

这些细微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感应,包括思想、情感、欲望洪流之间的感应,就像空中的各种手机信号。可惜我们常常只关心有没有wifi 信号,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线联通是时时刻刻、细细密密地在进行中

能量和信息,或者能量和精神的交换互通,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如果不留意,不去体会,就全都滑过去了。

我们现代人习惯生活在天平的一边惯用志、意在不停地转脑子。如果一个人只会转脑子,跟电脑就没有区别了,甚至还不如电脑。好的电脑还能整理磁盘碎片,还能升级、杀毒、云储存、智能管理,人反而不太容易。

人之不同于机器,在于人有着跟天地万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于交感出了问题。

我们的这部分本能被集体化、统一化的“志、意”覆盖得全面休眠了。有能力考重点学校才有希望,身高必须高一点才好,脑子必须聪明才有前途......补就是吃燕窝、吃人参、吃虫草、吃绿豆、吃百合......如果这样去理解前途,理解中医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6 | 心念回转

中国人常说的正气、浩然之气、和缓之气、从容之气,这是什么东西?

有时候,当我觉得自己有点心胸狭窄、心智涣散的时候,跟有“精、气、神”的朋友靠近一下,喝茶、聊天、走走路,我会感受到他们的浩然之气、心地光明......自然也会离这个状态近一些。这就是大补!交感就是这个东西。

再比如说,你觉得自己有了问题,烦恼很大。到底要不要买房子?要不要送孩子出国?思前想后的时候,就是我们“志意”过用的状态。

当你不断思考而不能决断的时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描述的状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懊”就是懊悔,后悔做错了,“恼” 就是烦恼,别人看不出,但实际里边的精神、气血、气机已经起变化了。

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选择,不管是吃哪种汉堡包,还是要跟谁结婚,只要你处在这个状态下,古人叫做“临事不能决”。“不能决”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而且只会用后天志意来分析、比较、判断了。

现代人过于忙碌,长期不会用心,忽略自己和别人内心的感受,就会走到过用“志意”的状态,那就离那个本来就在的对你最合适的那个结果远了。

我的个人经验是,如果我对一件事情一直在犹豫,在思考,我就提醒自己,目前自己的心智程序错误了,应当切换,不行就先放一放。

怎么切换呢?我们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切换。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给我们一个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广大深远的世界。

长期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驯服、暗示和教育,长期的对物质的追求和具体目标的执取,使得我们的心智受困,甚至变成类似条件反射一样的简单的“赞成或反对”模式。这是心智成长的失败,是精神愚昧的显现。

心智受困的结果是人只能处理眼前一点点小东西,生活当中一些最具象的东西,作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当然这个部分很重要,应该关注并处理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这样的小范围里旋转、重复,无法展开,无法与更广阔的世界深入地交感,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如果我们流连旋转在一个失中的念头当中,就像登上了开往失常的列车,由此开始由神到气到形的病患。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代学者所谓的“中国的伦理道德”,不是外在的强制标准,而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和负责。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心念随时有机会转回,心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复正。在每一个当下的人、事、物对待中,我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被动或主动地做出选择。所以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自欺”。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7 | 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

不少中外学者,站在自己固有的学术研究表述体系,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研究,常常会有误解。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他们眼中,中国遵循了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伦理,似乎太简单,西方早就有了。

不错,孔子所述确实有大量关于生活伦理的内容,但不仅限于此。中国古人关于日常、文化、家庭人伦、社会秩序的背后,是内化的精神追求。能够让你自净其意,让你从日常生活中反观自心,调柔身心,既合乎人伦,又自适自立。

这个过程,如孔子、老子所言,慢慢恢复到柔软单纯、知人知己的状态,渐渐“不惑”“知天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回到像“婴儿”“山谷”一样纯粹、广大的状态,自然跟天道相通,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祖先留下的东西看起来土气、质朴,实际却很深刻、很广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

现代人熟悉的的理论哲学,往往喜欢构建复杂完整的体系,甚至人为制造艰涩缠绕,但很多是个人志意和思想的产物。

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留心鉴别的部分,我们接触的各种艺术和知识是来自局限的自我、情感的宣泄、思维的变构、概念的搭建等后天志意的造作,还是来自一颗质朴宁静的心灵,是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共感后的结果?

留意我们的心在接触后的感受、情绪,是更宁静安心,还是反之。这是鉴别的入手点。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8 | 烦恼与镜子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仅仅是这么一个原因,就会让我们慢慢生病。如果人的一生,常常在这样一个“身、心、意”受限扭曲,或者说“神、气、形”压抑不正的状态下运转,那就像一个程序冲突、接口封闭、内存不够的电脑,跟外界是没办法顺畅沟通的,也就无法自动升级、杀毒、内部整理。

一个内在心灵状态不佳的人,也会吸收不到需要吸收的好东西,也不能有效学习、自我更新,那么慢慢就会堆积很多处理不了的东西。

一个有经验的中医,既看肉体上的症状,也会看能量水平的混乱、堆积和堵塞,同时,他也会观察体会这个肉体和能量之上的精神部分的混乱、堆积。

这个部分,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仪器、量表,就是用医生自己的经过训练的感受力、觉察力、判断力。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让自己慢慢地变得简单再简单。就像你每天都喝各种各样的茶,喝了很多年之后,就喝茶这件事会相对简单一些,直截了当一些,少了做作和紧张的担忧,嘴里茶的味道,不会被思想、情绪、欲望和外界的一切干扰、歪曲。然后,你的身心就建立了关于茶的常态什么。

知道了“常”,就具备了坐标系的原点,就可以品味世间万象。

为什么说平常很重要呢?当你的身和心相对平常一点,相对简单一点,你就有机会意识到自己身心上新出现或者已经存在很久的杂质:那些多余的、复杂的、混乱的东西。这个“意识到”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觉”——那面镜子。

那面镜子你擦得稍微干净一点,然后再看自己,看别人,看得会清楚一点。这里面完全不是玄学,它是精神领域的实用科学。按照鲁道夫·斯坦纳的观点,这是关于灵魂的,关于生命的非常精细的科学。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09 | 用心与用脑

听众:除了修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都有素食的习惯,您对吃素有什么的看法?

李辛:第一,相对来说,吃素确实能让身体干净一点。这个道理很简单,烧天然气的跟烧煤一样吗?烧煤的话会有煤灰,会有油烟,对吧?就不一样了。所以吃素确实能让我们的肉体、能量和精神更干净一点。

第二,对于专业修行者,因为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奋斗,跟人讨价还价,斗心机,欲望、情绪也相对小一些,没有那么多消耗。吃素没问题,应该的。如果你还在世俗中生活,精力体力又不足,如果吃适度的荤能够帮助你,就需要吃一点,爬坡得加油啊,但是吃太多又适得其反。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现实量力而行,而不是根据一个外在的标准。

听众:您说体形薄的人要锻炼肌肉,能够增加容量,那怎么锻炼肌肉?

李辛:重点是平衡。就是回到平的状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我认识一位老师,致力研究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会画画、写字,还会看病。他学习书画的目的,其实也是补其不足。西方哲学过于思辨,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柔软心地、畅意抒情。心智的习惯,是强化已经很强的那个,强者再强,其他部分就更弱了,就失衡了。

我们现代人用脑用意过度,又没有肢体方面的劳作和运动,气都容易淤在上面,那么从平衡的角度讲,身体的运动,尤其是下肢的运动就很重要。

推荐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每天走路一个小时以上,加上练习缓慢的下蹲。50岁以下,至少蹲50下,每天如此。再有就是俯卧撑,俯卧撑做不到就斜撑,还有太极、八段锦,或者瑜伽......都可以选择。

听众:关于道家的思想,您谈到志意和魂魄,后天的识神和先天的元神,是一个对待。那么,如何从识神的用脑状态,切换到元神的无为自然?每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如果中间发生“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的情况,心脑打架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李辛:打架的时候,就像天平在晃,我们意识的习惯,是想赶紧稳住它,或者这里补一下,那里补一下,这就是“有作为”的状态。

当我们意识到在“颠倒懊恼”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先接受现实,不妄做妄为,先定一定,不急着逼迫自己下决定,不要急于行动。

这个时候,平时练习的静坐、站桩或者太极、写书法等静心方法,就会发挥作用了。

平时就有这些传统“功夫”练习的人,面对这些会容易些,但仍旧不可避免。

听众:识神这个系统也是慢慢累积的,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彻底把它抛掉,它会成为心智模式的一部分。

李辛:其实抛不掉,它是存在的一部分,就像电脑里的冲突程序一样,不可能全部清掉。但是,我们要认清楚,思想其实是一个工具。因为我们会本能地把我们脑袋里出现的所有的想法当作自己的想法,然后由此衍生更多,由此行动作为,这一点很重要。

听众:可以这样理解吗?识神要配不上元神的话,它必须得提升,提升到它配得上这个元神。

李辛:记住你是主人,电脑是你的工具,很多时候你需要用电脑,用就是了。

很多决定,你可能会借助工具来帮助,比如说你买房子,用电脑去查一下周边的环境、价格等情况,这是用工具。最后你买还是不买,甚至跟哪个人签,你不会让电脑来决定,对不对?

所以你要分清楚,不要只是把你的任何想法当作要去执行的命令,这一点很重要。

这个部分需要静坐,我们才可能慢慢分清楚感受、情绪、思想和觉察的区别。你的这一系列问题,就是源于由头脑思想而来的概念辨析。

我们不要过多地进入辨析概念的状态,而要退出来一些,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心智运作,观察到什么是“想”,什么是“觉察”,什么是“感受”。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听众:您刚刚还说了一点,现在的信息量太大,怎样能够确认这些信息是不是纯正的信息?

李辛其实重点不是去判断这个信息,而是你身心的感受。简单地讲,就是不管这个信息是哪里来的,是谁说的,怎么说的,重要的是在做选择的时候,你觉得比较安心。做完选择,付诸行动后,你不会再去想它,或者偶尔怀疑一下,不会“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时候,这个选择就相对正确。

听众:先天肝脏不好的人会不会就是魂魄比较弱?

李辛:这些都不重要。我们既然是人,肯定会有相对弱的地方。重要的是,你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在思维奔腾的洪流中,努力地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这些想法是不重要的。为什么不重要?前面已经说过。

从专业角度回答,你刚才那个问题,先天肝不足,然后魂魄不足,就会有一些症状。然后我们就要去治肝,要去治魂魄,或者处理相关的问题,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来说,第一,如果知道自己是魂魄不足的,我们就要去留意、观察、寻找规律:我是这样一个魂魄不足的人,会有哪些习惯性的反应?我可能容易受外界干扰,会怕人多的地方,可能睡眠不是太好,会被打扰,这些是我的一个状态。

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留意自己状态的起伏度,当我发现现在已经很震荡了,那就先避开吧。这件事看起来很好,能挣一万或一百万,可是我发觉一想到这件事,靠近这个人,我的内心就很震荡。当你意识到之后,哪怕这事能挣一千万也要离开,才是吉祥。这就是发展我们的觉察、初步的慧力和定力,而不是根据习惯思维和社会判断标准:“哇,这事太好了,上吧。”

第二,在生活当中养成用心的习惯。体会平时哪些事情会让自己失中、失平,然后会采取哪些条件反射式行动。

比如我观察到当我自己受到了一些因素影响,不高兴或者失中了,我可能会跟大家一样,会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或者会去看电视剧。

如果没有觉察到,就会一直在这个状态持续很久,这就是一个耗散和混乱的状态。如果觉察到了,我可能还是继续在看,继续浏览,我同时心里也知道我在耗散,但还想放任自己一点,不想那么严格。

如果是很严谨的修行者,可能就把电视扔掉了。那我会说,嗯,我现在有些放任。只要有这个觉察,很快你就知道“差不多了,不要再放任了,要承担后果了,会睡不着觉了。好了,可以停下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慢慢去留意观察,然后一点点地调整自己,这就可以了。

听众:心里总是去留意观察、觉察,就挺消耗元气嘛,我发现感知力很好的人,身体都会比较差。

李辛: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大家都有用。不过你问这个问题时的状态,还是在过度思考。你现在看着我的时候,还是在思考的漩涡中。

我的建议是,要留意你常常在不断思考的状态,可以每天多增加一些走路。

因为专注走路的时候,周围的东西在变化,你跟自然在一起,魂魄这边的力量就会多一点,志意这部分自然就下来了。然后增加一些训练,比如打坐、站桩、太极,可以把强化志意的习惯断一断,魂魄的部分强了之后,元神的部分会同步强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地微调。

这就是中医讲的养生先养神,不仅仅是休息,也需要打坐,留意你每天精神的运作规律,留意你的神意是如何用的,留意跟外界的交接模式。


特别说明:

内容源自李辛老师于2018年出版的《经典中医启蒙》,本书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感谢李辛老师授权转载,本文原载于李辛老师的公众号“李辛的空间”。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李辛: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