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讀經教育其實只是傳統教育的一個初級階段,也就是13歲之前的養蒙階段,養蒙階段旨在養正,在葆性,原因在於古代聖賢認為人的天性具足一切,具足良知,具足仁智,孟子說的“萬物皆備於我”就是這個意思。因此養蒙就顯得格外重要,養蒙之法一在親近自然,與花草樹木魚蟲鳥禽為伍,嬉遊於大自然之中,得到對大自然的真實感受,從而蓄養本根,正常發育;同時在不影響童蒙正常發育的前提下誦讀聖人之言,亦即經典,在童蒙之時種下一善果,此果會伴隨童蒙的成長而發芽長成,供給童蒙人生不同階段所需之道理。這一階段乃人生之樹根階段,至關重要。體制內的孩子所失正在於此。此階段之後,有博學篤行、博而返約、通專合一階段,重在解決廣博、會通、致用的問題。現在讀經教育所失正在於後續階段。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讀經之優在於養蒙階段,能隔絕干擾,一心讀誦經典,根本紮實,所缺在於讀經之後續教育,即解經、博學會通與應用;再次得一學藉與文憑,從而名實相符。如果讀經的孩子能完整走完傳統教育的四個階段,即養蒙、博學篤行、博而返約與通專合一,就會達到民國時期學衡派的主張,即“昌明國故、融會新知”,民國時期很多大家都是這樣取得巨大成就的,如毛澤東、蔡鍔、湯用彤、錢穆等,普通民間鄉賢、教師等大多如此。民國時期好在不重視文憑,只重實際學問能力,社會多元化,所以讀了經的學子自信心較之現在要足,出路也多。現在讀經界欠缺在於自信心不足,由此導致不融於社會,怕考試,怕與社會接軌,除了讀經還是讀經,經讀得過多,其實呢?讀經是必須的,但不是人人都要讀30萬字,要因材施教,一般孩子有四書的功底就很好了,或者有一本《論語》,還能讀一本《經史百家雜鈔》,有三年或五年的讀經基礎,足矣!讀經的孩子根底好,關鍵在於後續教育,完成會通,會通有三點要求:以史解經、以經統史,新舊融會,學以致用。體制內的孩子,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一些,但盲目自信,所為在於考試升學,失在養蒙階段,樹根不牢固,當然若通過寒暑假或平常狠補一下,能誦讀《論語》、《經史百家雜鈔》等,也可彌補過來一些。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但時不我待,養蒙階段讀與長大了讀效果不一樣,養蒙不僅僅在讀經,而是在葆性,使天性不損,今日體制教育重在學知識,不分年齡,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教育方法是一樣的,學之必懂,這樣會損傷天性。天性若損,如長成參大樹之根部發育不足,根本損傷,何來參天之巨木。所以體制內教育也在加強讀經,但教育理念若不變,只是為讀經而讀經,知識或許不欠缺,但損性之功沒有改善。當然讀經總必讀別的要好一些。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至於文憑問題,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網上教育、成人教育,還有公務員考試,還有自我創業的門路等,只要不貪圖虛名,不怕吃苦,富有理想,從腳下做起,實事求是,豈有不成功之理?文憑對於人生作用不是那麼想像的重要,況且若以文憑高而自傲,還不如沒有的好。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有人還會說體制內教育同學資源豐厚,其實呢?由於重知識輕道德,重西方而輕中國,再加之考試競爭激烈,同學之間要好者不過幾人,絕大多數大學班集幫派林立,中西對峙,越著名的大學幫派越多,畢業不反目成仇已萬幸!何來資源可言。資源說仍把心放在外邊,外邊是不太靠得住的,試想舜的弟弟,有聖人舜般的資源,自己如何呢?還是在自己德業上用力,其餘則聽天由命為好!

雷原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談讀經教育體系要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