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內容來源 | 丈量城市公眾號

文 | 宋婷

攝影 | 李忠 王建華 何鋒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商貿和文化之都,同時也是歐洲最特別的運河之城,因其河網密佈的特點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因運河脈絡帶來發展契機,運河的形成發展也影響著城市格局和形態,構建出世界範圍內極其獨特的「城市—運河」體系。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20世紀70—80年代,由於城市的發展轉向新區,阿姆斯特丹舊城活力開始衰退,市區經濟萎縮日益嚴重,社會治安逐漸惡化,阿姆斯特丹成為了「問題城市」,「我活著從阿姆斯特丹回來了」成為當時公眾對阿姆斯特丹的廣泛認知。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政府重振城市活力的舉措中,「以人為本」的運河區復興戰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城市品質提升,增加了居民生活幸福感,最終實現了「我活著從阿姆斯特丹回來了」到「我,活在阿姆斯特丹」的成功轉型。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國家:荷蘭

區位:北荷蘭省阿姆斯特丹市

座標:52°22'23"N, 4°53'32"E

城市人口:155萬(2018年)

特色:挖掘運河特色造就城市魅力


阿姆斯特丹運河發展史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 14—15世紀:以河圍城


運河開鑿以後,主要承擔城市護城河的功能,阿姆斯特丹整個城市,以半圓形的單曲運河為城市邊界。城市範圍雖然極小,但已經從1275年始建時期的河上水壩聚落,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 16—17世紀:運河肌理


16世紀荷蘭的獨立,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由於人口激增和出海航道的強需求,阿姆斯特丹在16世紀末—17世紀,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擴張,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港口、最繁榮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在一個半世紀內,通過城市規劃,阿姆斯特丹將原護城河改建為運河,以其為核心向外圍平行開鑿三條運河。依託環狀的運河體系,阿姆斯特丹形成了半圓形城市格局,運河和城市融為一體。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 19—20世紀:強化運河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姆斯特丹迎來第二個主要的城市擴張時期,開通了萊茵運河和北海運河,新的運河體系,給阿姆斯特丹帶來更大的貿易市場,阿姆斯特丹的商貿功能也進一步被強化。


1、「格局約束」造風情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20世紀80年代末,在城市居住和工業外遷的進程中,政府對整個運河體系實行了全面保護的措施,將運河遺產完整的保留,且不允許隨意對城市格局進行改變。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2006年起,阿姆斯特丹市為其17世紀的古老市中心,積極爭取世界遺產的地位。得益於政府長效化、動態化的保護機制,17世紀運河環地區(Canals of Amsterdam,包括Prinsengracht,Keizersgracht,Herengracht和Jordaan在內)於2010年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基於遺產保護的底線控制,黃金年代建成的運河體系完整保留下來,獨特的城市格局也得以保存。以此為基礎,運河區由原本的工業和商貿中心,逐漸轉換為景觀、生態、文物保護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得到嚴格保護的同時也重新獲得活力,成為一座鮮活的城市博物館,在世界城市中獨樹一幟,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現在,運河區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城市風景線。


  • 岸線即休閒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運河城區全面保護的同時,也在社會住宅體系保障下,保持著較高比例的社會住宅,居民可以繼續享受,運河環的獨特生活和工作環境。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種類多樣的遊船,數量繁多的橋樑,以及開放豐富的運河沿線公共空間,都集聚了大量的人氣。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即便是冬季,運河城區遊客也絡繹不絕。


2、「用地約束」成特色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歷史上因用地限制和居民貧窮而催生的船屋,在阿姆斯特丹運河沿線形成特色「住宅區」。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在城市復興過程中,部分船屋保留原居住功能,其他多數舊船屋,由「住宅」改建為小型博物館、酒吧、畫室以及特色民宿,成為阿姆斯特丹的又一個城市文化符號,甚至,形成一種新的傳播力品牌。


  • 居住新模式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在20世紀80年代,舊城的東港區進行了棕地再開發,由黃金時代的港口功能轉換為居住功能,建成高密度、小街道組織的緊湊佈局住宅群,對歐洲近代住宅區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啟示和推動作用。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港口改造過程中,城市政府和規劃建設者,尊重了阿姆斯特丹歷史文化和原有地理特徵,以傳承運河房屋文化為目標,同時倚重科技創新,創造性地開發代表前沿技術的海上浮屋。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如今,這一再開發,已經成為「水上城市」未來居住的樣板。


3、「肌理約束」提效率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運河網絡城市格局造就的狹窄街道,限制了阿姆斯特丹的交通方式。二戰後,阿姆斯特丹學習美國「以汽車為中心」的模式,造成了快速機動化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遊船


於是1975年,政府開始出臺多項自行車推廣政策及計劃,並輔助實行多項小汽車出行限制措施,這也就成就了今天的「自行車之都」:自行車為主要交通方式,以河為脈絡,串聯遊船、巴士、有軌電車等,多種環保的公共交通,構建成一體化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並向外延伸到阿姆斯特丹大都會區。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有軌電車


如今,自行車為主的綠色交通體系,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旅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綠色之都」也成為阿姆斯特丹新的城市名片之一。


4、「歷史制約」塑新貌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阿姆斯特丹老城區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貌,而運河沿岸新建設區域,則不斷通過現代設計展現城市的另一面。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例如,東部港區的斯波倫堡和婆羅洲島,通過三座橋樑進行連接,這三座橋樑在婆羅洲-斯波倫堡總體規劃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兩座紅色橋樑從兩側進行連接,這一極富創意的設計現已成為港區獨特的風景。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巨蟒橋


蜿蜒的巨蟒橋建於2010年,設計別具一格,造型感十足,是阿姆斯特丹最現代的橋樑之一,在全球範圍擁有極高的知名度。


  • 「我是阿姆斯特丹人」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2004年阿姆斯特丹發起了:「我是阿姆斯特丹人」戰略品牌傳播活動,發掘城市建立在創新、創意和商業精神之上的核心價值,塑造和傳播了更具現代性和親和力的城市新形象。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片影像版權歸1/6圖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我,活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