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文/煒盛傳感

新冠肺炎有兩個關鍵因素導致許多病人不幸死亡:一方面,產生了我們稱之為“細胞風暴”的野蠻的炎症,另一方面,微血栓形成的微循環受到影響。而臭氧具有改善組織缺氧和提高機體免疫兩個重要的特性,這一點在疾病治療中充分發揮了作用。

據瞭解,國外一些國家紛紛將臭氧治療應用到新冠肺炎的治療中。

2020年3月24日,意大利高級衛生研究所(ISS)主席科學秘書處致函臭氧療法科學學會(SIOOT),授權使用臭氧療法治療COVID-19檢測呈陽性的患者。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從意大利的報告可以看出,低劑量醫用臭氧自血療法對於阻止由輕症轉重症的干預是非常明顯的。受到意大利令人振奮的臨床結果的影響,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二個批准使用該療法的國家。

臭氧最初大部分是用於水和空氣的消毒,後來發展到用於物體表面的消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把“臭氧”應用到醫療領域也已經約有200年的歷史了。

原理

血液與臭氧在十幾分之一秒後就會融合,與血液融合的臭氧進入體內後,第一變成氧氣,第二變成過氧化氫。而過氧化氫是一個活性特別高的化學物質,它會激活體內許多機體成份,反應出許多生物活性因子,這些活性因子有抗腫瘤的、抗感染的、促進創面癒合的、擴張血管的等等,它幾乎可以涵蓋人體的所有疾病,因此目前應用於許多臨床科室,如神經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風溼科、外科等等。

“臭氧療法”最早可追溯到世界大戰期間,德兵用臭氧治療氣性壞疽,而後在1936年,法國醫生P P. . Aubourg 最早提倡將臭氧直腸灌注治療慢性結腸炎。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臭氧的作用機理漸被認識,到了1972 年,德國醫生Wolff 和 Hansler在德國創立了第一個臭氧學會。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我國臭氧醫學的發展始於2000年,軍醫高校的何曉峰教授將臭氧椎間盤髓核融解術引進我國醫學界,此後,該項技能在我國各個醫院逐步推廣,而今我國各省的重型醫院均有臭氧髓核溶解術在開展;同時臭氧醫學逐步從單一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發展到治療骨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燒傷科、糖尿病內分泌科、腫瘤科、疼痛科等臨床科室的多種疾病。

我國臭氧專業治療組成立了——世界疼痛醫學會中國臭氧治療專業委員會,與臭氧相關的學科,疼痛科、骨科、神經內科、傳染科、燒傷科、皮膚科的專家教授紛紛加入。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目前臭氧治療的最佳治療劑量還沒有明確規範,Lin等研究結果表明,臭氧濃度在 10~80 μg/ml範圍對外周神經的結構和功能不會產生破壞和影響。

國內則認為採用臭氧在疼痛治療中的最低有效濃度為 30 μg/ml,最高濃度為 60 μg/ml。濃度超過80 μg/ml 可能會產生神經毒性作用。

因此,在業界對醫用臭氧的臨床應用存在學術爭議。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臭氧在醫學行業的應用雖然存在較大爭議,卻在消毒殺菌方面應用十分廣泛,無論是食品行業、空氣消毒、水處理還是公共衛生、化工等領域,臭氧作為強氧化劑,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臭氧在空氣中殺菌常用的濃度及使用方法應用範圍濃度表: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需要注意的是,臭氧對人體呼吸道粘膜有刺激,空氣中臭氧濃度達0.15ppm時,即可嗅出;按照國際標準,達0.5-1ppm時可引起口乾等不適;達1-4ppm時可引起咳嗽;達4-10ppm時可引起強烈咳嗽。故消毒用臭氧消毒空氣,必須是在人不在的條件下,消毒後至少過30分鐘才能進入。

在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時,需要嚴格檢測密閉環境中臭氧的濃度,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時就需要通過臭氧傳感器來判斷空氣中臭氧的含量了。

【防疫】療新冠病毒的新希望——臭氧免疫療法

ME2-O3

適合民用、環保中臭氧氣體濃度的檢測

臭氧傳感器是定電位電解型傳感器,臭氧在工作電極上的電化學氧化過程,通過電子線路將電解池的工作電極和參比電極恆定在一個適當的電位,在該電位下可以發生臭氧的電化學氧化或還原反應。

由於氧在氧化和還原反應時所產生的法拉第電流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於是待測氣體電化學反應所產生的電流與其濃度成正比並遵循法拉第定律。這樣,通過測定電流的大小就可以確定待測氣體的濃度。

低功耗、高精度、高靈敏度、線性範圍寬、抗干擾能力強、優異的重複性和穩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