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集团开始都有哪些谋士良将?他们的性格都什么样?

关岭化石群



梳理分析一下袁绍谋士集团的第一档沮授与田丰。

沮授:

1. 识破袁绍,郭图,荀谌的“反客为主”之计。

2. 为袁绍势力规划“隆中对策”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4. 劝谏袁绍不要废长立幼,分化权力。

5. 劝谏袁绍先充实粮食和军队,以逸待劳,使用疲兵战术,不要追求与曹操的战略性决战,并详细指明了战术步骤。

6. 为其弟沮宗解答为何急切求战不妥。

7. 劝谏袁绍不要独自任命颜良为先锋。

8. 对峙官渡后,再次劝谏袁绍采用持久战术。

9. 摸清曹操频繁劫粮的操作后,劝谏袁绍在乌巢外部再埋伏一支部队,互相呼应,以防不测。

田丰:

1. 君臣协力,出谋平定公孙瓒(具体谋划史料记载不全)

2. 劝谏袁绍迎立天子。

3. 劝谏袁绍趁曹操征讨刘备时,迅速发动攻击,直指许昌。

4. 劝谏袁绍既然先前没有抓住许昌空虚的机会,就以逸待劳,消耗对方。

5. 判断袁绍外宽内忌,出师不利则不能容己。

由于袁绍出征时田丰已被下狱,因此开战后未有献策机会。

孰弱孰强?

荀彧: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

荀彧评价了袁绍帐下基本所有重要人物的缺点,唯独不提沮授,说明沮授相比起田丰等人来没有明显弱点。

从计谋的含金量以及条数来看,虽然田丰后面没有机会献策,但沮授还是高出一筹。

那么就顺便来分析一下上述沮授计谋的含金量以及二人的相关史记。其中上面黑体为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谋略,黑体加斜体则是较为关键谋略。

沮授版“隆中对”:

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

和隆中对刘备向诸葛亮讨教很像。基本步骤:

肃清周边黄巾及地方势力——讨伐张燕——讨伐公孙瓒——平定匈奴——迎天子于洛阳——向南争霸天下

这也说明了沮授在战略方面是很有大局观与野心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出处:

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劝谏袁绍不要废长立幼

很多人认为袁绍死后袁氏灭亡的主要原因:内斗。

沮授则对此事早有看法,即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名分的“不均”,要提早确立,划分利益。

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曰:“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即以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谭则继兄后,为青州刺史,后果互攻讦。

这番劝谏也很有战国时纵横家的风采,先用寓言,后用类比,再指明祸患。

沮授为何认为暂时不应发动官渡战争?

以及如果实在要打,该如何打?

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经历与公孙大战,需要休生养息;

2.曹操有献帝,占据大义;

3.袁绍部队与士官有骄傲之心;

4.曹操和公孙瓒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应该慎重对待;

5.追求战略性决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如何打:献捷天子——檄文讨曹——进屯黎阳,渐营河南——分遣精骑,抄其边鄙(袁绍采纳了这条)

乃进绍说曰:“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授曰:“盖救敌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瓚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授曰:“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授曰:“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伯珪,众实疲敝,而主骄将忲,军之破败,在此举矣。杨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乎!”

乌巢伏兵,以防不测

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送人,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曰:“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绍遣骑救琼。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这一条袁绍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其官渡战败。袁绍确乌巢被袭后,派轻骑去救了,曹操也的确差一点无法击败乌巢守军。

但是沮授提前建议了伏兵于乌巢外侧,与乌巢守军呼应,假设蒋奇在附近驻扎埋伏,就无需再派轻骑去当救火队员,袁绍则可以指挥若定,猛攻曹操大营。

袁绍此战并未护好自己的要害:粮草辎重。可能是对“奇正”的理解不够透彻。”奇“在军事中指的是军队的预备部队。

战争中两方交战进入胶着状态时敌我双方指挥官都会根据战况变化来分配部队,考验的是指挥官的临阵的应变能力。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势篇》

而袁绍对预备部队运用的不是很合理,没有防患于未然,预备部队没有及时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最终只能等到事发时亡羊补牢派轻骑去救。因此这种常规的派兵救援的应对,我认为并不能当做吹捧袁绍指挥力强的论据。

关于献帝的政治优势,及袁绍该不该迎立。

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不厌速,愿其图之。”帝立既非绍意,绍竟不能从。曹操既迎天子都许,绍每得诏书,又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太祖拒,绍遗恨之。

很多人在讨论此事时均喜欢说献帝对袁绍用处不大,然而后汉书载,袁绍本人在曹操迎立献帝后都觉得后悔异常,而政治优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郭图曾经反对过迎立天子,但在河东出使过一次朝廷后,改变了主意,认为要迎立献帝而不要另立。

也就是说袁绍阵营中先后有四人:沮授,田丰,郭图(包括袁绍本人)提出迎立献帝。

汉末时期也有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迎立献帝是利大于弊的,被曹操抢先后,袁绍也是最后悔的,袁曹二人的反目也是以献帝为导火索。

关于沮授与田丰对待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的态度和忠心程度。

结论是沮授与田丰都是忠心于袁绍集团的,但是论忠心的程度,沮授

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献帝传》

首先曹操与沮授与旧,也就是以前就认识或听说过,也可能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同时,沮授曾上表计策时多次侧面称赞过曹操,认为曹操是劲敌,而曹操也数次表达非常欣赏沮授。

在沮授被擒获后与曹操的对话中,曹操请沮授加入并帮助自己平定天下,沮授并未表现的很决绝,而是回答道:“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也就是说因为宗族的性命全部都在袁绍手中这一现实因素,而不能投降。

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遂以疾辞。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沮授在官渡期间被接连分权与夺权后,遂以疾辞表明在官渡期间他是有离开的想法的,但最终还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为袁绍谋划,而没有像许攸一样叛逃。要知道在官渡之战后半段,沮授已经没有兵权及相关权力了,但仍然在尽忠臣本分。

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三国志》

最终沮授为了自己的家人宗族与忠贞之节,虽然被厚遇,还是不得以要返回袁氏,事情泄露后被杀。沮授身死的悲剧也可以说是其家族利益与袁氏利益所绑定导致的结果。

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田丰则是完全忠心于袁绍的,二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然而袁绍外宽内忌,最终听信谗言将田丰残忍杀害。田丰是很清楚袁绍的真实面目的,但从袁绍将田丰下狱到田丰被杀害没有出现过一次背弃的念头。

瓒散兵二千余骑卒至,围绍数重,射矢雨下。田丰扶绍,使却入空垣。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三国志 法正传》

君臣协力平定公孙瓒时,在危机情况下田丰赶忙搀扶着袁绍避箭。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与刘备,法正的“孝直避箭”何其相似,可以说二人是非常亲密,生死与共。

而其后:

逢纪惮丰亮直,数谗之於绍,绍遂忌丰。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於是也。”绍谓逢纪曰:“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见之。”纪复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於是有害丰之意。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后汉书·袁绍传》 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二人曾经如此亲密无间,携手与共,君臣相知,袁绍却不顾田丰曾尽心辅佐自己的功劳残忍将其杀害。田丰确实性格刚直,但性格刚直也罪不至死。

然而袁绍败军之后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田丰”,令人不解和惋惜。

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或许田丰缺少的是像刘备这样的主公,可惜环境与时节不对。在刘备集团中,即使是法正有睚眦必报的性格,也能在其手下“翻然翱翔”,而田丰只能身死狱中,可悲可叹。

我曾在一篇自己为沮授田丰写的传记中替二人写了一段总评,或许可以更加准确概括他们吧。

评曰:“沮授权变谋高,田丰善思敢谏,又忠烈为主,观其筹划,庶乎荀攸,程,郭之俦俪也。虽君贵审才,臣尚量主,然二者知之,仍不委去。《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邦,就有道也。不逢明主,岂命也哉?

评价说:“沮授权计变化,谋略很高。田丰擅长思考,敢于进谏。二人又忠诚壮烈一心为自己的主公,观察他们的谋略策划,大概就是荀攸,程昱,郭嘉一类的人。虽然说君王要善于审查才能,臣子要擅长度量主人,然而这两个人明明知道自己主公的品性,却仍然不愿委弃而离去。《诗经》中说:“发誓将要离开你,到那个理想的乐土去。”说的是离开一个地方也一定要发下誓言,符合道义。这样的人遇不到明主,难道就是命吗?

最后希望大家能给我点鼓励,关注下本人的公众号,蜗牛看三国,真心感谢大家


蜗牛看三国


官渡之战,袁曹二人一战定乾坤,袁绍从此再无翻身,而曹操凭此一战,奠定北方一统大局。这其中牵涉到的诸多厉害人物,尤其是双方将领对谋士的态度与运用,对此战役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题主主要问的是袁绍军团的谋士良将,我们就不对曹操多做解读。战争前夕,袁绍军团可谓是兵多将广,《三国志·袁绍传》中有记载:“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这阵仗,可以看出,文有审配、逢纪、田丰、荀谌、许攸等人,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有实力之将,面对只有两万兵马的曹操,想打败仗都难。

我们只讲其中关系到官渡之战胜负的主要人物,田丰、荀攸和沮授。早在官渡之战前,田丰曾建议袁绍去偷袭曹操后方阵营,因此时曹操正亲自率军南下征讨徐州刘备,袁绍却因自己儿子生病为由拒绝此建议,气的田丰以仗击地。后有田丰劝阻袁绍南下击曹,袁绍厌烦其极力劝说,将其囚禁于大牢。

曹袁官渡对峙时,沮授力劝袁绍打持久战,因曹操粮草已时日不多,袁绍不听,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官渡。又有袁绍大将淳于琼接应粮草时,沮授建议袁绍多派一员大将蒋奇相呼应,以防曹操偷袭其粮草辎重,袁绍又拒绝了,这次,上天没有给袁绍机会,曹操果然在探知袁绍粮草大营空虚后。亲率精兵一把火烧了袁绍粮草,袁绍军顿时土崩瓦解!落荒而逃!

许攸此人便是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粮草之人,此人曾谏言袁绍进攻许都,以达到“奉天子讨伐曹操,”的目的,袁绍不听,非要与曹操死磕,又逢审配逮捕许攸家人,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火烧乌巢。曹操当时闻听许攸前来投奔,赤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这与袁绍截然相反的用人态度,注定了袁绍终不成气候。


兰陵不算黑


主要还是八大谋士,田丰沮授,逢纪郭图,辛凭,辛毗,许攸,审配这些,可谓人才济济,并不逊色于曹操一方,可惜八个王者也带不起一个青铜,来看看这八位最终都

是怎样下场

八大谋臣

第一位 田丰

田丰,字元皓,袁绍手下谋士。袁绍夺取冀州后, 命田丰分掌州事。袁绍起兵伐曹操时,田丰建议袁绍应先固守领土,等到兵强马壮之后再攻打曹操,袁绍不听其言。袁绍起兵伐曹操时,任田丰为谋士。袁绍屯兵官渡时,田丰谏言此时的曹操刚攻破徐州,锐气正盛,不可与之交战,只可固守,且言出师不利。袁绍大怒,认为田丰扰乱军心,将田丰囚于狱中。袁绍起兵往官渡进发时,田丰在狱中给袁绍上书,言应静守待军。袁绍大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袁绍官渡之战兵败后,逢纪进谗言,说田丰在狱中笑主公不听自己的建议,才招来大败,袁绍大怒,派使者往狱中杀田丰。田丰闻袁绍官渡兵败,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便拔剑自刎狱中。

第二位 沮授

沮授是袁绍手下谋士。袁绍夺取冀州后,命田丰分掌州事。袁绍起兵伐曹操时,沮授劝说袁绍此时出兵名不正言不顺,反对起兵伐曹操。袁绍命颜良进攻白马时,沮授言颜良性狭,不可独挡一面,袁绍自来喜爱颜良,不听沮授之言。颜良被关羽杀后,文丑欲渡黄河为颜良报仇,沮授建议袁绍应分兵官渡,不可轻率渡河,袁绍言兵贵神速,不听沮授之言。袁绍领兵往官渡进发时,沮授言我军粮草充备,而曹军短粮,应当缓守,待曹军无粮时再进军。袁绍以其怠慢军心,将沮授锁禁军中。曹操劫乌巢时,沮授上言应派重兵把守乌巢,袁绍以沮授为拘禁之人,出言霍乱军心,不听其言,并将监押沮授之人斩首。袁绍官渡之战兵败后,沮授被曹军所获。曹操想要招降沮授,厚待并留于军中,沮授却盗马想归河北投袁绍,曹操不得已而杀之。

第三位 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袁绍手下谋士。袁绍夺取冀州后, 命许攸分掌州事。许攸主张袁绍起兵伐曹操,袁绍起兵伐曹操时任许攸为谋士。官渡之战时,许攸截获曹操督办军饷的书信,知道曹操营中无粮,持信来见袁绍。请袁绍兵分两路袭取曹军,一路攻击曹操营寨,一路袭取许都。袁绍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此乃是诱敌之策,不听许攸之言。后因许攸子侄在冀州谋财,被审配关入狱中,袁绍更加不信任许攸。许攸在袁绍处受到冷落,想起故友曹操,便径投曹营而来。曹操闻许攸来投,光着脚就出来迎接他,并问许攸破袁绍之计。许攸请曹操星夜劫袁绍乌巢屯粮之所。曹操亲自引军往乌巢,劫烧袁绍粮草,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许攸自以为是曹操故友且官渡之战有功,在曹营中出言无礼,因言语顶撞许褚,被许褚拔剑杀之。

第四位 郭图

郭图,字公则,颍川人,袁绍手下谋士,向来辅助袁谭。郭图主张袁绍起兵伐曹操。曹操乌巢劫粮时,郭图建议袁绍袭击曹操营寨。袁绍派张郃和高览袭击曹操营寨,不料二人被曹军围住厮杀,绍军大败。郭图恐二人在袁绍面前对证,便对袁绍言二人有降曹之意,又派人告知张郃、高览,袁绍要杀他二人,导致张郃、高览二人往投曹操。仓亭之战后,郭图随袁谭往青州整顿。袁绍死后,袁谭派郭图往袁尚营中求逢纪到军中来为谋士。袁谭被袁尚打败后,郭图建议袁谭投降曹操。曹操起兵攻打袁谭时,郭图跟随袁谭逃亡南皮。袁谭和曹操决战时,郭图在乱军中被乐进射死。

第五位 逢纪

逢纪,字元图,南阳人,袁绍手下谋士,向来辅助袁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逢纪用计助袁绍夺取冀州,袁绍命逢纪分掌州事。袁绍起兵伐曹操时任逢纪为统军。官渡之战后,逢纪给袁绍进谗言,说田丰在狱中大笑袁绍兵败,袁绍便派使者往狱中杀田丰。仓亭之战后,袁绍命逢纪掌冀州军事。袁绍死后,逢纪和审配立袁尚为冀州之主。曹操攻打冀州时,袁谭领兵前来冀州助战,遣郭图入城求一谋士助战,袁尚不得已将逢纪送往袁谭营中。袁谭和曹操交战兵败后,命逢纪写信让袁尚发兵相助,袁尚不肯发兵,袁谭大怒,将逢纪斩首。

第六位 审配

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人,袁绍手下谋士,向来辅助袁尚。审配主张袁绍起兵伐曹操,袁绍伐曹操时任审配为统军。官渡之战时,审配采用战术袭扰曹军,先命军士筑土山放箭,被曹军造霹雳车所破。后又命人往曹营暗挖地道,曹操命人往营边筑堑,袁绍军无功而返。后袁绍命审配回邺都监督粮草。仓亭之战后,袁绍命审配掌冀州军事。袁绍死后,审配和逢纪立袁尚为冀州之主。袁谭和袁尚兄弟反目后,审配助袁尚打败袁谭。曹操领兵攻破冀州后,审配被徐晃所擒,曹操有心劝降,审配言主公在北,不可使自己面南而死,甘愿引颈就戮。审配死后,曹操将审配葬在城北。

第七位 辛评

辛评,字仲治,颍川人,向来辅助袁谭。原为韩馥手下谋士,袁绍夺取冀州后为袁绍谋。仓亭之战后,辛评随袁谭往青州。曹操围攻南皮时,袁谭派辛评往曹操处约降,曹操以袁谭反复无常,不肯纳降,并劝辛评留于自己军中,辛评不肯归降。辛评回营后,袁谭因其弟辛毗在曹营中而见疑,恐其怀有二心,辛评气满填胸,昏绝而死。

第八位 辛毗

辛毗,字佐治,颍川人,辛评之弟,任平原令。袁谭被袁尚打败后,派辛毗为使往曹操营中纳降。辛毗为曹操分析天下大事,言袁氏必败,请曹操先取河北之地,再图荆州,则霸业可成。曹操听后,感叹和辛毗有相见恨晚之意。后辛毗跟随曹操攻取冀州,审配见辛毗助曹操,便下令将辛毗老小八十余口尽皆斩首。辛毗跟随曹操后任议郎,后曹丕即位后,辛毗赐爵为关内侯,随曹真出兵伐吴,死后谥号肃候,配享魏文帝庙。

其余像陈琳,荀堪,王修,崔琰都是人中龙凤,可惜最终死的死,降的降,袁绍袁本初,终究只是三国时期一位配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