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的經濟發達,明朝卻不行?

餘生我在人間撿故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唐末五代以來,租佃制生產關係在中原地區得到迅速發展。地主和佃戶之間通過訂立契約,規定以分成租或定額租的形式交納租糧。訂立契約實行分成租的租佃關係,在宋初政府的詔令中也得到反映。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閏十二月詔:諸路州民戶,或有能勤稼穡而乏子種與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丁男與牛力者,許眾戶推一人諳會種植者,州縣給貼,補為農師。……令農師與本鄉里正、村耆相度,具述土地所宜,及其(應作某)家見有種子,某戶見有缺丁(缺丁,一作丁男),某人見有剩牛,然後分給曠土,召集餘夫,明立要契,舉借糧種,及時種蒔,俟收成,依契約分,無致爭訟”。這是政府要求農師與鄉村的基層官員,依照民間的租佃關係,組織各類農戶訂立契約進行生產,收成依契約進行分成。

上述提供土地的農戶相當於地主或小土地出租者,耕種他人土地者相當於佃農,而且牛和種子也參加分成,這在後來的租佃關係中也有明確的記載。這裡要“明立要契”,“收成”要“依契約分”,是典型的分成制的租佃關係,直接反映在宋初的官方文件中但是,在中原地區以外,還存在農奴制或半農奴制的比較落後的生產關係,尤其是川蜀地區的山區州縣。“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如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最多的達數千戶之多,而且豪民之役屬旁戶為世代相承。

由於有人認為川蜀地區經常動亂,是“豪民嘯聚旁戶之由也”。宋太宗遂於至道二年(996年)八月,“詔制置劍南、峽路諸州”,“令州縣責任鄉豪,更相統制,三年能肅靜寇盜,民庶安堵者,並以其豪補州縣職以勸之”。並派時載和劉師道前往傳諭詔旨,而他們的復奏稱:“旁戶素役屬豪民,皆相承數世,旦更以他帥領之,恐人心遂擾,因生他變。”

說明豪民對旁戶不但是地主與佃戶的生產關係,而且有著人身的隸屬關係。這道詔令隨後被廢止,也說明生產關係的改變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只能有待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然而,這種生產關係從全國範圍來看,只佔很小的比重,絕大多數地區是普通的租佃制,租佃制通常實行對分制,或六四四六分成制,田主提供牛、種子的得六成,反之則佃戶得六成。


角聲


明朝的經濟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明朝的稅收超過唐朝,只是明朝專制政權,使世人忽略了經濟佔比。

宋朝經濟發達,很大程度上依賴士大夫階層的促進,比如發明活字印刷,是因為宋代造紙術與書籍的傳播。航海指南針與造船業興旺,與對外貿易直接相關聯。

而且宋代優待士大夫,形成士大夫聯盟,社會精英凝聚,共同促進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雖然在軍事上有所欠缺,但維繫皇權穩固。

明朝朱元璋痛恨官僚,對官吏嚴格要求,敢於貪汙腐化嚴懲不貸,一品大員養不起家丁,穿不起新衣就是明初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宋朝雖然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只是由士大夫所把持,士人掌控文化,土地與財富,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繁榮,但皇權控制力嚴重不足,皇室財富也極為有限。

明朝專制,能夠對外征伐,能夠對內治理,但絕大多數民眾都生活拮据,唯有皇室掌握著天下財富,所以,當皇室財富耗盡之時,帝國也走向滅亡。

因此,宋代的藏富於民與明清集財富於皇室,呈現出鮮明的區別,後人便也只看到宋代經濟的繁榮!


多臻貴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明代的經濟是強於宋代的。

不過,明代的歷史完全被滿清篡改了,所以大家知道的明朝歷史很多是胡說八道。

相反,元朝雖然也篡改了宋代歷史,但篡改的幅度有限,主要是元朝蒙古人不太重視文化方面的作用,沒有嚴格的搞清代的那種文字獄和文化洗腦。

農業

就農業來說,稍微有些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明代引進了大量農作物,並且對原有技術進行改進。

比如,明代引進了紅薯、玉米、花生、菸草等美洲作物,別的不說,僅僅紅薯一項就有很大的幫助。

明朝史學家蘇琰在《朱薯頌》裡所寫的一段話:“甲申、乙酉間,漳、潮之交,有島曰南澳,溫陵洋舶道之,攜其種歸晉江五都,鄉曰靈水,種之園齋。甲午、乙未間,溫陵飢,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萬曆十二年和萬曆十三年之間,福建泉州的海商於南澳島上作短暫休整,在島上發現了番薯,遂引種到晉江縣靈水鄉,進而推廣到臨近鄉村。後來到了萬曆二十二年和萬曆二十三年之間,泉州鬧災,糧食歉收,只有番薯依然豐產,泉州的大部分農民靠番薯充飢,安全度過了自然災害。

只是受到時間的限制,紅薯並沒有在全國推廣開。

紅薯的出現,將山地等不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的地區產量大增。

明代還有很多作物,篇幅所限就不多說了。

就原有作物上,明朝時期,南方開始出現雙季稻,嶺南甚至出現三季稻。

宋代雖然引進了高粱,但種植很少,到明代北方鹽鹼化嚴重的耕地大多種植高粱。

至於明末的嚴重糧食問題,主要是持續長達10多年的小冰河時期的惡果。

手工業

無論宋明都沒有工業,只有手工業。

而明代手工業當然是強於宋代的。

這是個大話題,不多說了。只能只能這麼說,明代的諸如瓷器、紡織品的水平是高於宋代的。

這也很正常,因為技術永遠是進步的,不可能退步。

商業

很多人認為宋代商業比明代發達,這是一個錯覺。

宋代對於商業的限制很多,大部分重要商品都是國家壟斷,比如鹽鐵茶酒礬香藥。

宋代蔡京掌權時,鹽獲利四千萬貫,茶葉“收息一千萬緡”。

明朝只對鹽茶實行專賣,其餘都放開。

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第三任長官訥茨(Nuyts)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明朝搞海禁,其實通過大量白銀從國外輸入,就可以看到明代對外貿易的規模。

僅1631年一年內,由菲律賓輸入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

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

很多人認為明朝比宋朝弱,主要是相信一些統計數字。但古代統計數字其實基本都不靠譜,即便到了清末的統計數字也是不能看的,很多是虛報或者亂報,甚至乾脆沒有數字。

依靠這些所謂的經濟數字判斷明朝比宋朝經濟強,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另外,其實我們從對外戰爭,也能看出宋明的實力。

明朝在滅亡之前,仍然可以在朝鮮擊潰日軍。要知道,日軍可以打敗了入侵的蒙古人的強悍軍隊。統計明朝對外作戰,勝率是很高的。

而宋軍對外作戰是輸多贏少。

軍事實力是經濟實力的一個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