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水龍局和義務消防隊

水龍局

平橋水龍局和義務消防隊


0 1

歷史上的平橋古鎮商鋪眾多,沿運河東大堤兩邊而立。運河西的大堤上,居民也是沿堤而居,商賈沿堤而交易。那時的房屋結構,絕大部分是地基幾層磚頭,其上是土基砌牆。屋頂為木料檁條,篾席茅頂或麥草頂,防火功能極差,稍有不慎,火魔肆虐,付之一炬,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平橋水龍局應運而生。

平橋水龍局有木製大、小水龍各一臺。水龍由貯水桶、水管、水槍、槓桿木等組成。使用時將水注入貯水桶內,然後兩邊人輪番,一起一伏地按壓兩邊的木槓,利用槓桿原理,水被壓縮到厚帆布縫製的水管中。大水龍只有3尺多長的黃銅製水槍,再扭開水管前端的噴槍口,強大的水柱就噴薄而出。水不斷地添加,槓桿不停地壓,水柱不停地噴,肆虐的火魔終究會被壓制住。

水龍局救火是公益事業,款項由民眾自籌,救火員由鎮上青壯年自發組成。防火防盜,人人當仁不讓。火情就是命令,一旦鑼聲響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放下手中一切活計,抄起盆桶飛奔火場。水龍隊員抬起沉重的水龍,逢溝過溝,逢坎過坎,急如星火,沒命地飛奔,直達火場。

最奪人魂魄的是1935年8月某一天傍晚的那場大火。原平橋老街位於運河東大堤上,居民沿街道(原清揚公路兩邊)兩旁居住。居民的房屋一般都是柴把子糊上泥的牆壁,大戶人家是磚木結構的房子,這些房子一旦著火,很容易燒燬。可能是哪一家住店、投宿客做飯時火燭不小心,一點火星引起大火,因天氣乾燥,柴把子牆易燃,一忽兒形成火海,蘆柴把紮成的牆壁燒得噼噼叭叭地響,一會兒竄到鄰居家,一瞬間又竄到另一家。鎮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傾家出動,排成幾行,從運河裡用木桶、腳盆、銅洗臉盆等傳遞河水到火場。青壯年則壓動大小水龍粗大的水柱噴向火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撲救,最終撲滅了烈火,為轉移財物爭取到了時間。雖然管兆雲、管連生等三四家近鄰房屋已付之一炬,可這幾家的財物基本搶救出,大人小孩安全無虞,可以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也是水龍局發揮重要作用的佐證。

過去的運河很狹窄,平橋段僅僅為30餘米,兩岸有幾艘渡船往來,很為方便。1938年秋的一天早晨,對河河堤上的沈姓人家發生火災。平橋水龍局的兩臺水龍緊急出動,三四十個青壯年緊急過河直奔火場。那天颳起較大的秋風,風助火勢,火借風狂,沈家瓦頂燒得噼哩噼啦作響,不時有瓦礫飛濺,熱浪炙烤得人們汗流浹背,徒手救火者根本無法靠近。幸虧平河當地的兩臺水龍,平橋鎮上的兩臺水龍,以及聞訊趕來的涇河等處水龍團結協作,才撲滅了烈火。

最為慘烈的是1960年夏平橋街上那場大火。清晨,有人發現中街沈姓人家火光閃爍,濃煙滾滾時,立即呼救,喊人救火,急促的鑼聲將人們召集起來,紛紛趕到火災現場。沈家夫妻倆當天不在家中,留下三個熟睡的孩子在家:一個9歲,一個7歲,最小的才3歲,女的離家時便將大門反鎖了。因為火是從屋內燒起來的,可憐三個孩子都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7歲的小女孩伏在3歲的弟弟身上,似乎是在保護比她更小的弟弟,9歲的小女孩已經逃生到門口,蹲在門裡東邊被燒死的。直到火苗竄出門外了才被人發覺,待救火隊員冒死踢開房門,已迴天無力,現場的慘狀目不忍睹。

搶險救災、急公好義、勇鬥火魔不退縮、越是艱險越向前是傳統的美德。管兆奎、孟乃揚、吳崇德、石景玉、管兆雲、李長元等許許多多人既熱心公益,又身強力壯,不顧安危,不顧疲勞,多年以來湧現出許許多多救火佳話。特別令人欽敬的是孫君謝(小名孫三十子,其父母30歲時生下他),在1938年救八涵洞(小平橋)高姓人家大火,奮不顧身衝在前頭,不幸吸入濃煙嗆咳不止,但他不下火線,一直堅持到大火被撲滅。過後的幾個月中,雖經多方求醫,但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孫君謝越來越虛弱,甚至臥床不起,即使請出當時淮陰仁慈醫院的外國醫生也迴天無力。孫君謝正當盛年,身強力壯,力大無比,急公好義,口碑甚佳,丟下結婚不久的嬌妻和剛出生的女兒撒手人寰,時年僅30歲,令人扼腕!孫君謝的精神鼓舞著平橋人的尚善精神,也是平橋人的楷模。時至今日,老一代還記得他的英名,孫君謝精神不死,英靈常存。

農村歷史上遇火災同樣都靠水龍滅火,而掌握水龍的也是一支自發的農民義務消防隊,陸橋村和周邊的黃莊、葛興莊等都有水龍。這些消防器具按鄰近村莊聯防,寒天或春初檢修,以防春天干燥多火。檢修費用按聯防範圍內的莊戶共同負擔,那時都是起糧食,富戶多出,貧者少出。

陸橋村東片建國前後就有木製水龍3架,小水槍1支,組成一支消防隊。隊員在保管水龍的莊上有基本隊伍,以發生火災時在家的男性青壯年為主自動組成。周邊三五里甚至十里八里範圍內,一遇火災,有大鑼的敲大鑼(舊時陸橋有一面做會的大鑼,由2人抬著敲,鑼聲傳得很遠),沒有大鑼的就敲銅盆、銅勺,凡是能敲響的都敲起來報警。有水龍的莊子青壯年都迅速集中,抬水龍、扛水槍,逢田過田,遇旱溝過旱溝,抄最近的路飛跑著趕往火場。四周村莊的人聽到警報或看到濃煙火光,都會拎著大小水桶、面盆往火場趕。總之,一旦火災發生,往往是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一心想著救火。水龍到火場揀最佳位置架設後,男人們都會自動輪換壓制水龍大槓,女人們和老、少都會自動排成長隊至最近的河溝取水,接力傳遞到水龍邊為水箱加水,保證供水源源不斷。一直到把餘火撲滅為止,才紛紛各自散去。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陸橋及周邊發生的大火災,如方興莊孟志友小時在床上用火盆炕黃豆引發火災,燒掉了3間主房;黃莊有一家因姑娘在家熬菜油失火,姑娘被燒傷,房子被燒燬;尤其是1954年冬,張莊周廣銀家深夜發生特大火災,周邊一些村趕到6架水龍救火終無濟於事,至天亮其前後院房屋都被燒成廢墟。水火無情,這些教訓都非常深刻。

平橋水龍局和義務消防隊都已成為遙遠的過去,水龍早已不見蹤影,唯有平橋影劇院鈄對面存放水龍的舊址還在,但老年人並沒有忘記靠水龍消防的歷史,沒有忘記鎮、村義務消防隊的英勇事蹟

原創: 吳磊、張志友 淮安文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