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湖南出人才?

首富的女婿


有一句流行語說:“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這句話是說明湖南出人才的明證。

湖南人在近代的作用,首先是政治,尤其產生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帶領中國人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湖南人最大的驕傲。

有人統計過,在第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集體中,有52個領導人,其中有湖南人10個,佔比近20%。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中央領導的人有很多,包括主席毛澤,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黨的總書記胡耀邦。任過政治局常委的包括任弼時、陶鑄、李富春。任過總理的有朱鎔基。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包括李立三、李維漢、謝覺哉、林伯渠等等。

新中國10大元帥,有3個湖南人,分別是彭德懷、賀龍和羅榮桓,佔比30%。10個大將,湖南佔6個,分別是粟裕、陳賡、黃克誠、肖勁光、譚政、許光達,比例達60%。上將57人,湖南達19位,佔比33%。其他100多箇中將,湖南人45個,接近半壁江山。

而要追尋湖南人從政的源流,不能不說到曾國藩。這裡又有一句俗話:“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 曾國藩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憑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進國家的核心權力圈,白手起家組建湘軍,帶出去大批湖南人,一舉平定太平天國,改變了國運,改寫了歷史。梁啟超說,帝國藩不但是中國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政治家。可見評價之高。蔣介石以曾國藩為榜樣,毛主席還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成了近代史上政治家們爭先佩服和效仿的對象。

而與曾國藩同時代的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駱秉章這些人,都曾經在近代史上領一時風騷。

湖南人楊度曾寫一首名詩:“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為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是何等的自信,這是何等的豪邁!在近現代,湖南人在挽救中國於危亡中拋頭顱、灑熱血,確實挺起了中國的脊樑。


帝國的臉譜


這個問題一定要說一下賀龍元帥。

賀龍元帥以兩把菜刀起兵參加國民革命軍,一路做到軍長,作為舊軍隊中的高級軍官,他無疑將錦衣玉食瀟灑一生。但賀龍元帥為了中國革命前程,毅然在最艱難的時期加入我黨,領導南昌起義、創建湘鄂西蘇區、締造紅二軍團。賀龍元帥無疑是中國革命的功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功臣。下面本人就列舉下賀龍元帥的巨大貢獻,以供人民銘記。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革命陷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此時組織南昌起義的周恩來同志找到了賀老總:“雲卿兄,我的命今天交給你了,中國革命的全程也交給你了!”,賀老總義薄雲天,當即加入組織,領導了南昌起義,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奠基人之一。

賀老總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二軍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起家部隊之一。

賀老總在抗日戰爭中擔任120師師長,他指揮的齊會抗戰,是八路軍平原作戰的典範。這場戰役中賀老總親赴前線指揮作戰,身中日軍的毒氣彈,體現了為革命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解放戰爭中賀老總率18兵團解放四川,軍事生涯完美收官。

賀老總的功勳人民不應遺忘!賀老總的精神人民理應繼承!賀龍元帥千古!


林屋公子


湖南簡稱湘,地處我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佔我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面積居第11位(陸地面積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宋代時這裡被劃定為荊湖南路,因而得名湖南。元、明兩代同今天的湖北省一同隸屬於湖廣行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將原湖廣行省拆分為湖北、湖南兩省,至此湖南以一個獨立的省級行政區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事實上在古代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兩省在內的荊湖地區屬於相對發展滯後的地區:唐代的湖南永州等地還是貶謫官吏、流放罪犯之地——柳宗元就在這裡寫出了他的《捕蛇者說》,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荊湖地區並不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之地。直到唐宣宗在位的公元850年一名叫劉蛻的長沙學子考中進士,成為保留至今的史書中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湖南籍進士。在當時朝中人士看來:荊湖地區遠在天邊,因此謂之“天荒”,而劉蛻中舉就此為中國的語言文化中留下了“破天荒”這一典故。不過嚴格意義上劉蛻只是第一位正式考中功名的湖南人,其實在他之前湖南本來有機會誕生一位當朝狀元: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時年20歲的湖南寧遠人李郃在進士科中被考官評為第一,也是在這次科舉中湖北人劉黃在試卷中直接批評當時宦官亂政之禍,考官對他們兩人的文章均讚不絕口,但鑑於當時宦官勢力的強盛而不敢錄取劉黃。李郃得知此事後上疏皇帝說:“劉黃不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最終在李郃的堅決辭讓之下朝廷將狀元頭銜改授劉黃,而李郃不僅放棄了狀元頭銜,最終連進士功名也放棄了,對宦官弄權失望至極的他索性歸隱故園,於是這次本來有可能誕生第一位湖南籍進士乃至狀元的機會被李郃主動放棄了。儘管這令湖南史上第一位進士的誕生時間推遲了22年,但李郃的氣節至今令讀史之人為之動容。

在晚唐的藩鎮割據和宋代的積貧積弱時代湖南地區仍作為貶謫官吏、流放罪犯之地迎來過不少文人墨客。然而這些文人墨客面對國土的沉淪和朝廷的腐朽在嘗試通過朝廷體制變革國家無果之後開始轉而著書立說,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等在這一時期湧現並對開啟湖南人民的智慧進行了早期的啟蒙教育作用。儘管如此直到清晚期湖南人才並未形成規模——在中國千餘年科舉史上一共誕生過592位狀元,其中只有14人是湖南人(算上李郃也只有15人)。整個明代湖南一共誕生了556名進士,只佔全國進士總數的2.2%左右。嚴格意義這時是沒有湖南進士一說的,因為這時湖北、湖南尚未分省,湖南學子均需前往武昌參加科考,所謂湖南進士是指當時考中進士者的籍貫在今天的湖南省境內的。然而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的湖南人是否當真百無一用呢?近代以來湖南可謂人才輩出,而且對中國的整個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均形成了巨大影響,號稱“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事實上湖南人才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近代史上出現大規模湧現同鴉片戰爭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局下湖南人對民族未來社稷民生的思考密不可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更注重經世致用,而對八股取士就缺乏足夠的適應性。在此之後湖南人才就前仆後繼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戰,先後湧現出以下幾波人才群體,他們以接力的形式共同推進了中國由一個積貧積弱落後捱打的國家向新生的轉型:

一是鴉片戰爭前後經世派人才群體——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陶澍(1778-1839),字子霖,號雲汀,湖南安化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道光年間歷任安徽、江蘇等地巡撫,官至兩江總督。陶澍為官期間除惡安民、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任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陶澍是經世學派領袖,不僅對湖南人才影響巨大,而且對近代中國人才都有深刻影響,是近代湖湘學派最先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人。

賀長齡(1785~1848)字耦耕,號西涯,晚號耐庵,湖南善化人,原籍浙江會稽。高祖上振,官湖南司獄恤囚有隱德,貧未能歸,遂家湖南。長齡,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贊善。長齡為官40年,勤於職守,有惠政。山東所屬多水患,長齡導民開溝洫,興水利,收穫倍增。在貴州主張查禁私種罌粟和吸食鴉片。整飭吏治,練營伍,儲糧備荒,恤孤撫幼,勸課桑棉,教以紡織,創建書院義塾,興修府志,其中他主修的《遵義府志》被梁啟超推為“天下府志第一”。著有《耐庵詩文集》等傳世。

唐鑑(1778—1861)字鏡海,號翕澤。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奮上進,學習如飢似渴。嘉慶十四年己巳洪瑩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鑑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號石梧。湖南湘陰(今為汨羅)人。清道光進士。曾任兵部尚書、陝西巡撫、陝甘總督、江蘇巡撫、雲貴總督、雲南巡撫、兩江總督等職,參與禁菸與鴉片戰爭抗英,並有文才,時號位湖南“以經濟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有《芋香山館詩文集》、《李文恭公奏議》、《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記》等存世。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著有《詩古微》、《書古微》、《海國圖志》、《聖武記》、《皇朝經世文編》,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用世界地圖打開了中國人的視野。

這些人有的活躍於鴉片戰爭前夕,有的活躍於鴉片戰爭之後,他們都明確感知到國家命運正處於沉淪狀態,他們為國計民生率先開始思考和探索。雖然他們並沒能改變什麼,但正是他們開的頭被後來人繼承貫徹,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二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湧現出的湘軍集團——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尤其為人稱道的是他的知人識人之明——左忠榮、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等人均出自其舉薦,其下屬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四十多人。

胡林翼(公元1812年7月14日-公元1861年9月30日),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漢族,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咸豐四年遷四川按察使,次年調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撫。撫鄂期間注意整飭吏治,引薦人才,協調各方關係,曾多次推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有《胡文忠公遺書》等作品。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他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加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運動。洋務運動期間創辦蘭州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和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的近代工業和海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又率部平定陝甘同治回亂和中亞浩罕汗國對新疆的進犯並在收復新疆後籌劃在新疆建省。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於安徽省安慶府(今安慶市內)。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 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中興四大名臣。他一手創建湘軍水師,奠基中國近代海軍的基礎。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他是湘軍創建者之一,也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初在湖南辦團練,與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貢隨江忠源率鄉勇赴廣西鎮壓太平軍及天地會起義。次年春因撲滅瀏陽徵議堂會眾起事,擢知縣,旋升同知。6月,太平軍圍困南昌時,奉命獨領一軍自長沙馳援南昌;旋即偕羅澤南赴援解吉安圍,並分兵克泰和,後官擢知府。1871年後歷任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主張加強邊防,抵抗法國侵略,支持劉永福援越抗法。後病逝原籍。諡武慎。著有《劉武慎公遺書》。

江忠源(1812年-1854年),字岷樵,湖南新寧(今屬邵陽)人,晚清名將。江忠源舉人出身,後興辦團練,鎮壓雷再浩起義,升任浙江秀水縣知縣。太平天國起義後,江忠源組建楚勇,到廣西參戰,並在蓑衣渡之戰中擊斃馮雲山。此後,江忠源轉戰湖南、湖北、江西,累升至安徽巡撫。咸豐三年(1853年)江忠源到達廬州,陷入太平軍的包圍。同年十二月(1854年1月)廬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殺,年僅四十二歲,追贈總督,諡忠烈。

相比第一波湧現的經世學派的人才,湘軍集團出身的第二波湖南人才大多是封疆大吏,手握重權。他們也的確利用手中的權力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變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了第一步基礎。

三是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志士——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譚嗣同(1865-1898),瀏陽人,著《仁學》,激進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首。

唐才常(1867-1900),瀏陽人,激進維新志士,領導自立軍起義。

熊希齡(1870-1937),鳳凰人,著名維新志士、立憲派人、民國初年出任“第一流人才內閣”總理。

皮錫瑞(1850-1908),著名經學家,著《經學歷史》,主持南學會。

這一波湖南籍人才要麼如譚嗣同一般為維新變法而倒下,活下來的後來都轉投革命黨,總體來說他們在戊戌年間並沒取得多大成就,但他們的活動喚醒了部分中國人,而他們之中活下來的人在轉投革命黨後依然堅持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而奮鬥

四是辛亥革命前後集中湧現的湖南人才——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黃興(1874-1916),善化人,清末革命黨領袖,與孫中山共創民國。

宋教仁(1882-1913),桃源人,清末民主革命家,為憲法流血之第一人。

杜心五(1869一1953),生於湖南慈利縣江埡鄉巖板田村。晚清民國十大武林高手之一,1904年夏在宋教仁指點下東渡日本留學。曾任孫中山、宋教仁的保鏢,後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革命生涯。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湖南省政協委員。

陳天華(1875-1905),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宣傳家著《警世鐘》、《猛回頭》。

蔡鍔(1882-1916),邵陽人,清末民初著名軍事家,“反袁擁國軍神”。

禹之謨(1866—1907),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隨湘軍參加甲午戰爭,運送糧彈,後去上海研究實業,與譚嗣同等相識,主張變法維新。1903年加入華興會,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湖南分會首任會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同年8月10日在長沙被捕入獄,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備受酷刑,堅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殺害於靖州東門外。就義前高呼:我為救中國而死,救四萬萬人而死!

劉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時期喜歡閱讀進步書籍,1903年受革命潮流影響,加入華興會。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劉道一受黃興委任為萍瀏醴起義領導人。到達長沙後劉道一將核心同志召到水陸洲船上秘密開會,商定了起義的具體計劃。不幸的是劉道一因在長沙、衡山等地運動新軍、籌集軍火,引起清政府注意,在從衡山返長沙途中被清軍逮捕。面對嚴刑拷問,劉道一怒斥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即死耳!”在獄中寫下:“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捨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的詩句。1906年12月31日劉道一在長沙瀏陽門外從容就義,年僅22歲。

姚宏業(1881—1906),字劍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陽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學,設路礦學校,首倡保護路礦主權,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5年因與陳天華抗議日本文部省頒佈的旨在禁止中國留學生活動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陳天華蹈海後,姚宏業在上海與秋瑾、于右任租屋開學,創辦中國公學,開民間自辦新學之先河。因遭官紳阻扼,加上誹謗流言,於1906年3月27日悲憤投黃浦江而歿。

楊毓麟(1872—1911),字篤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戰敗,楊毓麟痛詆滿清政府貪生誤國,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1903年,楊毓麟與黃興等人組織橫濱暗殺團,研製炸彈,聲稱:“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遊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楊毓麟後由日本攜帶炸彈潛赴北京,暗殺慈禧未果。1903年12月,楊毓麟參與組建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6年華興會合併入中國同盟會。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楊毓麟準備在上海響應,但未能如願。1908年,楊毓麟被留歐學生監督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9年,楊毓麟辭去秘書一職,轉赴英國蘇格蘭愛伯汀大學讀書,同時擔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為國內讀者介紹西方各黨派的活動情況。1910年3月,汪精衛、黃復生等人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所使用的炸彈系由楊毓麟從英國購買而來。1911年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列強妄圖分裂中國,悲憤交加,以致舊病復發,頭痛浮腫,痛苦難忍,勢單力孤,無法報國,留下遺書,將留學英國數年所積攢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之後在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海邊,蹈海自盡,終年39歲。

焦達峰(1886-1911)辛亥革命烈士。字鞠蓀,湖南瀏陽人。早年入瀏陽高等小學/長沙高等普通學堂預備科學習。後加入哥老會,參加1906年萍、瀏、醴起義,任起義軍將領李金奇的參謀。失敗後逃亡日本,入東斌學校學軍事。不久加入同盟會,任調查部長,專事聯絡會黨。1907年8月,與鄧文翬、劉公等組織共進會,為同盟會外圍組織,改同盟會綱領中的“平均地權”為“平均人權”,以便聯絡會黨。1909年先後在武漢、長沙設立共進會機關部,開展革命活動。

陳作新(1870—1911),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隨唐才常在湖南聯絡會黨,準備舉事。1902年入湖南弁目學堂學習軍事,畢業後任新軍二十五混成協炮兵營排長,旋改任步兵四十九標排長,因倡言革命被撤職。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該協創辦隨營特別班和測繪班,兼任教官。1910年春長沙發生搶米風潮,拒絕參與鎮壓,擬乘機起義,再次被革職,仍留長沙,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武昌起義成功後,積極籌劃響應。10月22日新軍攻佔長沙,成立軍政府,被推為副都督。10月31日新軍管帶梅馨發動兵變,陳作新與焦達峰同時被刺犧牲。

這一波湖南人才幾乎都和辛亥革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將中國打造成一個民主共和國

五是五四運動後湧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群體——實際上這個群體又分為兩代人:

楊昌濟(1871.4.21——1920.1.17),又名懷中,字華生,湖南長沙縣人,倫理學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隱儲山下的板倉衝,後求學於嶽麓書院,擁護康梁變法主張,參加南學會、不纏足會等組織。先後留學日本、英國,主攻教育學、哲學、倫理學。1913年後回國任教於湖南省第一師範等校。支持新文化運動,宣傳《新青年》的主張。先後在《新青年》、《東方雜誌》發表論文,介紹西方哲學、倫理學、教育學思想,提倡民主與科學,宣傳新道德。關心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一批進步青年,促成新民學會的成立。參加籌備湖南大學,撰《論湖南創立省立大學之必要》,被譽為“湖南大學藍圖設計第一人”。嚴格意義上楊老先生具有進步的革命理念,但還不能稱之為革命家,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他對中國革命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培養了自己的弟子兼女婿,同時也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這兩位作為毛澤東主席和蔡和森、蕭子升、田漢等社會名人的老師,對他們的弟子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想到正是在他們這群弟子的推動下中國將引來新生。在他們之後湖南出現了人才井噴的現象,不能說和他們推動的教育體系改革無關——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彭德懷、李富春、賀龍、任弼時、胡耀邦等等都是在此之後湧現出湖南籍人才。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算起,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湖南籍有4人(毛澤東、何督衡、李達、周佛海).在他們所代表的全國53名早期黨員中,湖南籍的有20餘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領導人中湖南籍有10人,佔19.2%。

在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湖南人有3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在人民解放軍的10位大將中湖南人有6位(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在57名上將中湖南人有19位(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民、李聚奎、楊勇、楊得志、肖克、宋任窮、宋時輪、陳明仁、鍾期光、唐亮、陶峙嶽、彭紹輝、傅秋濤);在100多名中將中湖南人有45位。

湖南還湧現了一大批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除最高領袖毛澤東外,有擔任過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和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任弼時、李富春、陶鑄;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李立三、林伯渠、李維漢、謝覺哉、蔡暢、朱鎔基、彭佩雲、江華、滕代遠、袁任遠等。

湖南籍的文化界名人除了上文已提到的楊昌濟和徐特立之外,還有蕭三、田漢、丁玲、周立波、周揚、齊白石、呂振羽、翦伯贊、章士釗、周谷城、曾昭倫、周光召。

在革命戰爭期間犧牲的著名湘籍英烈有:蔡和森、何叔衡、鄧中夏、何孟雄、郭亮、毛澤民、毛澤覃、楊開慧、向警予、繆伯英、羅學瓚、陳呂、蔣先雲、夏明翰、柳直荀、羅亦農、夏曦、張昆弟、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黃公略、王爾琢、伍中豪、蔡會文、潘心元、周以粟、劉疇西、尋淮洲、李燦、方維復、曾日三、左權、盧冬生、袁國平、朱克靖等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湖南在清朝康熙年間才成為獨立省份,但是近代一群湖南人撐起了半部近代史,尤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建立了偉大的新中國,是千古第一偉人!

近代歷史上,有哪些湖南人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的救亡圖存做出重要貢獻呢?

1,曾國藩。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清朝在太平天國運動和列強入侵的風雨飄搖之下,是他挽救了清王朝,並且開啟了洋務運動。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漢族官僚走上政治舞臺,為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

2,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他以舉人出仕,當幕僚開始,一直做到總督和軍機大臣。左宗棠最大的貢獻是平定陝甘回亂和收復新疆,從俄羅斯那裡虎口拔牙,只有左宗棠做到了。

3,譚嗣同。

譚嗣同是湖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是維新派中最優秀的人才。他死的時候只有34歲,可是他的《仁學》已經在思想界有很高地位。

維新變法中,只有湖南一地做的像模像樣,其他省大都是裝模作樣,陽奉陰違。

譚嗣同的好友唐才常在譚嗣同遇害後在湖南發動了自立軍起義,因廣東佬康有為貪汙軍費而失敗。

4,譚延闓。

譚延闓和譚嗣同併成為“湖湘三公子”,另外一位是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譚延闓考進士時,因為和譚嗣同同姓同鄉,被慈禧猜忌不能中舉。辛亥革命時,譚延闓在湖南宣佈獨立,並且拉上了幾個湖南籍的巡撫一起獨立。

譚延闓多次做湖南督軍,是湖南近代化的重要推動人物。後來譚延闓一直做到國民黨政府主席,還差點娶了宋美齡當續絃。

5,楊度。

楊度是湖南湘潭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憲政專家,可是清末民初楊度依附袁世凱,始終未君主立憲制而努力。楊度晚年加入共產黨,為我黨地下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6,黃興。

黃興是湖南長沙人,是同盟會中僅次於的第二號人物,因為黃興的支持,湖南系始終沒有脫離孫中山。

7,蔡鍔。

蔡鍔是湖南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辛亥革命時,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建立雲南軍政府,後來袁世凱復闢,蔡鍔潛回雲南,召集舊部發動護國運動,再造共和第一功臣。

8,宋教仁。

宋教仁,同盟會中的憲政專家,他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度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可惜關鍵時刻被暗殺,議會民主制度夭折。

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湖南人始終走在中國前列,對此,楊度在《湖南少年說》中講到: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莫問家邦運短長,但觀意氣能終始。埃及波蘭豈足論,慈悲印度非吾比。

楊度的《湖南少年說》可以說是激勵湖南人救亡圖存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綱領,“浙江人出錢,湖南人出命,廣東人出主意”“要想滅亡中國,除非殺光湖南人”這些話都是從楊度這裡來的。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所言不虛!


歷史知事


清朝中後期開始,湖南確實出了不少可以挽救政局的人物。

比如說,晚清時期的大儒,曾國藩就是湖南人。

那時候的清政府軟弱無能,被列強瓜分的四分五裂。國內還要面對,太平天國的起義,這時候可以說清政府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

曾國藩就是在這個危難時刻力纜狂瀾,把太平天國給鎮壓下去的,清政府才有了喘息的 機會,才出現了中興的時局的。

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也是湖南人。

毛澤東可以說是湖南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才,因為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人民才有了自由,才享受到了民主的權力。

可以說是毛澤東帶給了中國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沒有毛澤東就沒有現在的新中國,就沒有富強民主自由的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的彭德懷大元帥,也是湖南人,在抗日期間,是他領導的百團大戰,給了日軍致命的打擊,那一次八路軍共殲日偽軍4萬餘人。

正是這一次戰爭,大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為中國人民最後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美援朝還是在彭德懷元帥的帶領下,中朝聯軍打敗了強大的美帝國主義。

當然了湖南的人才還有很多,我們就列舉這三個最為典型的吧。歡迎補充。


史學達人


湖南出人才,主要指近代以來。湖南人才的數量沒有準確數字,但僅從當代軍事家和開國將帥名單中,便可發現“湖南出人才,無湘不成軍”之說絕非虛言。

中央軍委在上世紀80、90年代正式確定的36名當代軍事家中,湖南籍有15位,佔41%,高居全國各省市榜首;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四川、湖北分別是7人、4人,加起來還不如湖南一個省多,他們分別是:

毛澤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黃公略。


1955~1965年間,我國授予或晉升軍銜的開國將帥共1614名,包括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這其中湖南人共有202名,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按照籍貫統計,湖南籍的開國將帥共202名,佔總數的12.5%,僅次於江西的325名和湖北的235名,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3。

其次,按照軍銜統計,湖南籍的202名開國將帥所授軍銜都很高,其中十大元帥有3位(佔30%),十名大將有6位(佔 60%),上將有19位(佔 33.3%),中將有45位(佔 41.2%),中將及以上73位(佔 28.7%),這一人數和比例均居全國各省市之冠。

開國將帥中的湖南人,元帥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

元帥3人: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大將6人: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

上將19人:王平、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民、李聚奎、楊勇、楊得志、肖克、宋任窮、宋時輪、陳明仁、鍾期光、唐亮、陶峙嶽、傅秋濤、彭紹輝。

中將、少將因人數過多,不詳細列出名單

除了人民解放軍,國軍中60%的將軍也是湖南人,近代以來“無湘不成軍”、“湖南無特產,唯有出將軍”之類的說法可謂名符其實。

湖南近代以來出人才的原因何在?這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一種文化性格的弘揚。

近代革命領袖很早就注意到湖南出人才這一現象,並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謂恰如其分。

孫中山在評論湘籍志士時說:“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的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蔡元培曾在《論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寫道:“湖南人性質沉毅,守舊固然守得很兇,趨新也趨得很急。湖南人敢負責任。”

一是歷史淵源

湖南人才之興,起於晚清。由於內憂外患,晚清和近代中國產生了一批以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等為代表的中興名臣,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派,以黃興、宋教仁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他們都是湖南人,都是各自群體的領袖人物。他們儘管屬於不同政治群體,代表不同集團的利益,有著不同的政治理想和觀點立場,但無一不是思想活躍、朝氣蓬勃、天下為公的精英人物,無一不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窮則思變的思想,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被後人不斷傳承併發揚光大,才有了湖南近代以來的人才井噴。

二是文化性格

從曾國藩創辦湘軍,左宗棠收復新疆,興起洋務運動,到譚嗣同等力主維新變法;從黃興、宋教仁等創建興中會、同盟會,到發動辛亥革命,發起護國運動,一次次民族危亡的時刻,一撥撥湖南志士衝鋒陷陣,表現出敢於擔當、不怕犧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這種文化性格激勵著後人發憤圖強,於是才有了大批湖南有志青年爭相投考黃埔軍校;才有了黃埔軍校1至5期7399名學員,湖南青年2189人,佔1/4強,居全國之冠;才有了從北伐到東征,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許許多多湖南子弟成長為國共兩黨的著名將領。

三是地理形勢

在古代中國,湖南偏居南方,被中原王朝視為蠻荒之地,但晚清和近現代以來,隨著全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形勢的發展,湖南逐漸成為各方勢力彙集和爭奪的焦點,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北洋軍閥混戰,無論是國民革命軍北伐,還是日本全面侵華,湖南都是全國的主戰場。時勢造英雄,頻繁的戰爭固然造成時局混亂,但也開啟了民智,激盪了思想,使得革命思想在湖南廣泛傳播,為優秀人才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奠定了思想基礎。

《辭海》收錄的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44人,居全國之首;次為廣東,38人;再次浙江,22人。現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63人,仍居第一;次為廣東,44人;再次四川,40人。無怪乎民國時有言:“中國若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魯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湖南何以名人多?湖廣足,天下足。中國四大書院,湖南佔一半,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秦時,修靈渠連通湘江與灕江,聯通西南、兩廣,出洞庭,通長江,下聯江南、上接天府之國,過江即經湖北通中原。有山地、大河、大湖、平原、丘陵,地形豐富多彩。吃飽肚子,才能幹別的事,書院為教習文明之所,勾通南北東西,見識廣搏,豐富的地形環境,產生不同性格,共生共存。有水鄉帶來的文氣,平原帶來的豪爽,山地、丘陵帶來的百轉千回、堅韌之心。戰國屈原流放於湖南,以《離騷》傳於世;西漢賈誼貶謫長沙國,所賦多出自湖南;柳宗元貶謫湖南永州,其作品多出自永州任上,其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岳陽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唐時,己是遷客、騷人,文學之士,觀賞、遊玩、文化聚會的場所;嶽麓、石鼓書院皆建與唐、宋,石鼓書院更是四大書院建院最早的,宋代發展到頂峰,說湖南重學源於江西,純屬胡說八道。朱元璋兩屠湖南並不準確,鎮壓湖南豪強是真,在平定湖南過程中,導致大量湖南人外逃避亂,相對湖南其他地區,湘潭地區湖南土著大族保存最多,也是湖南出名人最多的地方,明、清時代,湖南最大、最繁華的兩座城市之一。


沉140769451


在近代,湖南確實出了很多人才,是公認的近代最出人才的省份。



1,近代湖南著名人物代表

1)軍政界著名人物

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李達、楊度、譚延闓、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譚震林、黃公略、李富春、胡耀邦、林伯渠、彭德懷、羅榮桓、賀龍、陳賡、許光達、肖勁光、黃克誠、譚政、粟裕、左權、李立三、李維漢、唐生智、滕代遠、蔡鍔、宋希濂、黃興、宋教仁、譚嗣同、陳天華、程潛、蔡和森、蕭克、王震、鄧華、甘泗淇、宋任窮、蘇振華、宋時輪、朱良才、楊得志、陳明仁、陶峙嶽、楊勇。



2)思想教育界著名人物

魏源、徐特立、章士釗、謝覺哉。

3)文教藝術界著名人物

周揚、沈從文、金嶽霖、餘嘉錫、楊伯峻、黃仁宇、翦伯贊、周谷城、齊白石、黃永玉、田漢。



4)科技界著名人物

魏榮爵、張孝騫、陳國達、李星學、黎鰲。

《辭海》收錄的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44人,居全國之首。

現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63人,仍居第一。

無怪乎民國時有言:“中國若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魯士”。



2,近代湖南出人才的原因分析

簡單說,這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一種文化性格的弘揚。

孫中山先生很早就注意到湖南出人才這一現象,並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謂恰如其分。中山先生在評論湘籍志士時說:

“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的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



1)歷史淵源

近代以來,由於國家內憂外患,湖南產生了一批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代表的中興名臣,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派,以黃興、宋教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雖然他們屬於不同政治群體與派別,代表不同集團的利益,有著不同的政治理想和觀點立場,但無一不是思想活躍、朝氣蓬勃、天下為公的精英人物,無一不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窮則思變的思想,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被後人不斷傳承併發揚光大,才有了湖南近代以來的人才井噴。



2)地理形勢

湖南在古代被視為蠻荒之地,但近現代以來,隨著全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形勢的發展,湖南逐漸成為各方勢力彙集和爭奪的焦點,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北洋軍閥混戰,無論是國民革命軍北伐,還是日本全面侵華,湖南都是重要的主戰場之一。

時勢造英雄,頻繁的戰爭雖然帶來戰亂,但也開啟了民智,激盪了思想,為優秀人才的誕生提供了滋潤的土壤。



3)文化性格

從曾國藩創辦湘軍,到興起洋務運動,再到譚嗣同等力主維新變法;從黃興、宋教仁等創建興中會、同盟會,到發動辛亥革命,發起護國運動,每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無數湖南志士挺身而出,表現出不怕犧牲,敢於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

這種文化性格激勵著後人發憤圖強,投軍報國;才有了黃埔軍校7000多名學員,湖南籍就佔1/4強,居全國之冠;才有了從東伐到北征,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無數湖南人成長為國共兩黨的著名將領。



最後,以楊度的《湖南少年說》結尾:

“浙江人出錢,湖南人出命,廣東人出主意!”

“要想滅亡中國,除非殺光湖南人!”


可汗說事


湖南人大都系江西移民,和湖北同根同源,湘鄂贛三省語言文化風土人情飲食習慣都比較接近,湖南地形屬丘陵地帶,境內江湖河溝縱橫交錯,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出名的魚米之鄉,歷代中的湖南人多為家族式群居村落,每個大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學堂,有些村還有武把式武教頭等習武習慣,古時的北方人出行大都騎馬或馬車,歷史上的湖南交通依賴四通八達的水系運輸,有城的地方有河,有塘的地方有村,皇上委派領導下來都是坐船抵達,湖南境內物質流動大都通過湘資沅澧進長江經漢口抵達全國,湖南的人口大多集中在湘江流域,方言十里不同音,每個縣一個語調,湘江一線語言彼此基本可以聽懂,湘西部落語言複雜些,不過歷史上湘西人口較少,屬於湖湘文化一個支派吧,外界看多了湘西剿匪記判定湖南歷史土匪多是一個誤區,湖南人性格外向脾氣暴躁,霸蠻但不野蠻。

言歸正傳,說到湖南人為什麼近代史出人才,覺得基於幾個方面,移民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的獨特風格,像世界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以色列人大都民風彪悍但又頭腦發達,移民對人類文明有著相互融合補充形成獨具一格新風貌,再說湖南人重視教育那是出了名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都是保存完好的千年古蹟,湖南的家族文化一直傳承著尊師重教優良傳統,孩子要想出息就要多讀書,這種信條已經根植人心,歷史上湖南人對子弟不好好讀書懲罰是嚴厲的,老師可以用竹片打手板,學生成績不好家長會用扁擔鞭打,可以說湖南的讀書人一半是打出來的,一半是天資聰慧或受環境感染,湖南人的家族家風都有激勵後人出人頭地,對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家族都會給予資助,湖南風俗中女人要三從四德,男人要頂天立地,男人出身的第一選擇是讀書,再就是學手藝,劣等生幹苦力,由於湖南歷史上水路發達,接觸外部世界機會多,一般人都有見多識廣,膽大心細,遇事會有獨立思考果斷處置能力,多讀書多接觸多歷練多冒險培植了獨特的湖湘文化,在這種文化底蘊背景下湖南走出來的人才濟濟層出不窮,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


手機用戶3531688747H


準確的問法應該是:近代湖南為什麼人才輩出?

湖南近代人才輩出,得益於湘軍集團的崛起。

湖南人在"文″的方面不太行,歷代狀元、進士的數量遠少於平均水平。太平盛世,沒湖南人什麼事。

然而,湖南人有著南蠻的血統,爭強好勝的個性並沒有因為大量江西人的遷入而徹底改變。適逢太平天國,好鬥的湖南人找到了一條科舉以外出人頭地的捷徑,那就是組建軍隊,搏取軍功,於是有了湖南人才第一次的大爆發。

湘軍統帥曾國藩極度愛才,在他的身邊集結了一大批湖湘俊傑,上馬可殺敵,下馬可治民。這批人對晚清的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湖南,本是封閉落後的省份,隨著湘軍的崛起,幾十萬湖南人跟著曾國藩他們,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他們回到家鄉後,極大地改變了湖南的風氣。封閉的湖南變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湖南。這種影響持續了幾十年。一代代優秀湖南人正是這種風氣培養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