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曾慘敗於阿拉伯嗎?有何歷史依據?

書中有路


據歷史記載,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並不能定義為慘敗。

唐軍與阿拉伯軍交戰5天,不分勝敗,葛邏祿突然叛變,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戰敗。

此役的具體唐軍損失數字不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唐軍總數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都記載唐軍總數兩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空前強大的一個王朝,大一統之後不斷對外擴張,將版圖擴大到了西域,並在那建立都護府作為政府。與此同時,在不遠的中亞,也有一個國家,後來的阿拉伯帝國,也在不斷壯大。這是一場典型的擴張遭遇戰!





歷史的星空9527


有的。這就是恆羅斯戰役。

一,恆羅斯戰役所謂意義

恆羅斯戰役本身對雙方戰力並無實際性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是,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此次戰役導致光輝燦爛的中國科學技術的輸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造紙術。

這有點誇大其詞嗎?也可見大唐文明的發達程度和影響力,如果與西方此時的情況對比,就會發現,此時大唐文明與西方文明就如現在美國與非洲的對比。西方自498年西羅馬陷落就陷入長達千年的黑暗,大唐文明如太陽一樣光輝燦爛。

這時候橫跨在西方與中國之間的橋樑就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是典型的商業文明,他本身缺飯創造性,但正是他充當了東西方文明的傳播的橋樑。

200百年後,大概1096年開始吧,為西方人崇拜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他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把阿拉伯從東方中國獲得的先進文化技術大批搶去了西方,特別是造紙術。然後他們驚奇了',許多西方人發現不一般的世界。然後文藝復興轟轟烈烈的來臨。

恆羅斯戰役導致的結果就是煽動西方中世紀黑暗那隻蝴蝶。對造紙術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任何高歌都不為過,他是文明傳播的核武器。

偉大的華夏,當時是如此強大,光輝燦爛,如此的驕傲。手中洩露的光明亦足以影響世界的進程。

二,恆羅斯戰役導致文化科技傳播及其爭議

怛羅斯戰役的失敗,損失的不僅是數萬軍隊,更重要的是,唐政府從此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也就喪失了在絲路貿易中的主動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 但這一時期的到來卻凝結著漢族和西北邊疆各民族的血汗和共同努力”,為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唐政府經過近百年與突厥、吐谷渾諸國的鬥爭後,逐步控制西北,進而發展了與中亞昭武九姓各國、天竺、大食、波斯的經濟政治關係。在怛羅斯戰役之前,與唐朝通使、通商的國家地區、部落民族多至上百,僅中亞腹地,就有石國、康國、安國、新城國、曹國、鈸汗國、火尋國、米國、何國、史國、吐火羅等內附或臣服唐天子。

由於高仙芝對石國的錯誤策略和行動,使唐王朝失信於中亞諸國,許多親附唐朝的國家都轉而尋求大食的保護。怛羅斯戰役中“, 高仙芝所部全軍覆滅,中國遂失去對中亞及蔥嶺以西所有地方的控制”。“怛羅斯戰役後,大食勢力進入中亞,昭武九姓國隸屬大食。以蔥嶺為界, 大食與中國各執絲綢之路一端, 使歐亞大陸貿易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至此,唐朝近百年來在蔥嶺以西的經營徹底結束,其後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衰退,沒能力經營西北邊疆地區,中亞各國逐漸脫離了與唐政府的政治關係。 唐朝軍隊在高仙芝率領下, 長驅直入, 攻至塔拉斯河畔的塔拉斯城。但損傷精兵7 萬, 數千唐軍被俘, 被大食國軍隊押往撒馬爾罕城。當大食國元帥之子佳德得知戰俘中有熟練的造紙工匠時, 便在公元757 年利用了這些有經驗的唐工匠在撒馬爾罕城開設了第一家造紙廠。

自此以後,“撒馬爾罕紙” 不僅滿足了當地的需要, 而且還和米、棉、絹一起作為東方的特產運到近東、北非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等廣大地區。由於這些紙張既美觀又方便, 遠遠超過埃及紙草和羊皮紙, 備受歡迎和青睞。公元793 年左右, 在《一千零一夜》裡時常出現的回教領袖哈倫又從撒馬爾罕招來唐工匠, 在首都巴格達( 今伊拉克首府) 和大馬士革( 今敘利亞城市) 相繼建立造紙廠。“大馬士革紙”產生之後, 在幾個世紀內遠銷歐洲。 怛羅斯戰役對中國文化尤其造紙術的西傳具有積極意義。季羨林先生指出“: 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和這次戰爭有關”“, 據阿拉伯方面的記載,在被俘的中國士兵裡有造紙工人”,他們“把自己的技術傳給阿拉伯人”,並通過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遍全世界。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把怛羅斯戰役當作“迎來中阿關係新紀元”的一個事件,認為在這次戰役中大批漢地士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區,其中有不少技術工匠,如造紙工匠、絲織匠、金匠、畫匠等“, 這次戰役促成了中阿之間第一次技術轉移”。怛羅斯戰役之後,中國的造紙術傳入穆斯林世界。據載,被俘中國造紙工匠協助阿拉伯人在撒馬爾罕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這種觀點也見於其它研究領域的學者的文章中。例如納忠先生就認為“, 中國紙在阿拉伯人進入中亞以前很早就傳入撒馬爾罕,公元709 年阿拉伯人征服撒馬爾罕後開始使用中國紙,但不知造紙術。自從有了這些中國造紙工人,便利用他們造紙,還從他們學會了造紙術”。繼撒馬爾罕建立造紙廠後又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建立了造紙廠。宋峴先生撰文詳述了被俘的中國工匠幫助阿拉伯人修建巴格達城的情況 ,足見中國工匠還將建築方面的有關知識也傳往阿拉伯。《中國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關係》一書作者也認為“中國造紙術從751 年以後從中亞傳入阿拉伯本土,以後再逐漸傳入埃及、西班牙和歐洲” 。 彭樹智先生認為“751 年底(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的意義從文明交往方面講,超越了軍事勝敗的話題,在唐軍工匠傳播技術上賦予了深遠意義”。“戰爭作為一種暴力交往形式,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往往表現在過程與結果的潛層次上”。“怛羅斯戰役之所以要特別提起,是因為這次戰役的後果在文明交往上超越了戰爭本身”。“有唐一代,不但有‘怛羅斯之戰’也有借大食軍隊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收復長安和洛陽的史實,更有阿拉伯商人云集廣州、泉州,以傳播伊斯蘭教的盛況。這是上承秦漢下啟宋元,實為中阿交往的興旺時代”。 由於這場戰爭, 中國文明通過兩萬名戰俘, 迅速向西傳播, 直至歐洲國家。當然,阿拉伯國家以及西方國家的文明也通過各種方式傳到了中國。在向西方傳播的中國文明中, 造紙術無疑是最有影響的

三,恆羅斯戰役的具體過程

怛羅斯之戰,是唐玄宗時期,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和阿拉伯帝國(唐朝叫大食國)為首的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發生的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的具體位置,到今天也沒有確定。大致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

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公元751年7月——8月,此戰以大食國軍隊的慘勝而告終。

關於雙方參戰的兵力,由於史料記載的混亂,有多種版本:

一、大食國二十萬人,唐軍三萬人。

二、大食國七萬人,唐軍兩萬人。

三、大食國先二十萬人,後增兵到三十萬人。唐朝遠征軍兩萬四千人。

傷亡情況,通常有兩種數據:

一、大食國方面傷亡7萬,唐軍傷亡2萬人

二、大食國方面傷亡3萬,唐軍傷亡1萬餘人

這是大食國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的戰鬥。

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場戰鬥呢?其實說起此戰的起因,很讓人不以為然。

從公元747年開始,高仙芝帶領他的遠征軍,踏上了西征的征途。他首先用欺詐的手段打開了小勃律國的大門,隨後逼迫國王和吐蕃公主投降。

下來緊接著又用同樣手段滅了石國,征服了朅師國,並且擊潰了吐蕃的援軍,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當他把這些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贊普、石國王、朅師王押往長安後,受到唐玄宗的特別禮遇,除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外,因為功勳卓著,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高仙芝雖然為帝國立下如此大功,但這裡頭有個問題。他的軍功充滿了詭詐和血腥,最關鍵的是出現了戰略失誤。

這個錯誤在當時沒有表露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錯誤開始擴大發酵,最後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他的戰略失誤是什麼呢?就是用不道義的手段征服了石國。

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這時他的貪婪本性暴露無遺,開始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

這次行動,高仙芝共掠奪了碧珠十餘斛,黃金五六駱駝,其他的馬匹雜貨等不計其數,他將這些財物全部拿回家中,據為己有。滅了石國以後,在回軍的途中,又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真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被害者除了石國的老弱之外,還有許多在石國進行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石國的王子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逃到胡人部落。然後將高仙芝欺壓和貪暴的情況告訴了胡人。諸胡部落聽後大怒,暗中聯繫大食國的軍隊,要一起聯合進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公元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

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部隊在七月份到達了大食國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

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奧李-阿塔(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朝軍隊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一開始佔有很大的優勢;唐朝的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大食國的騎兵。

但是由於大食國聯軍的數量極多,唐軍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唐朝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高仙芝帶來的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朝的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大食國的聯軍乘唐朝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唐朝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

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面擋住去路,人馬擁塞道路,撤退非常緩慢。

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急了眼,不管自己人還是敵軍,奮起大棒只管一頓猛砸,為他殺開一條血路,主將高仙芝這才得以逃脫。

兩萬多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生。

在這裡要多說一句,關於人員傷亡,國內就好幾個版本。而大食國的統計在此忽略。

《資治通鑑》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

《舊唐書》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記載“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此戰唐朝軍隊至少損失在一萬人以上。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

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和大食國交易的結果——葛邏祿人幫助大食國打敗唐朝軍隊,而大食國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個人認為除了以上原因,葛邏祿這麼容易被策反,還有一個對高仙芝的信任危機問題。

此前他對小勃律國和石國就是用欺詐手段取勝的,並且進行了瘋狂的搶掠,這種出爾反爾行為必定為他人所不齒。

安西都護府此戰精銳損失殆盡,可稱是損失慘重。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新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公元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

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唐朝和大食國兩者之間還有可能再一較長短。

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使唐朝已經無力染指西域了,由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

此戰雖然唐軍敗了,但大食國也只能算是慘勝。

就其軍事意義上來說,對兩國的整體實力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此戰之所以影響深遠,因為此戰造成了以下的後果:

一、怛羅斯之戰過後,唐朝無力染指帕米爾高原以西之地,許多自漢代以來就已載入中國史籍併為中國干涉控制的古國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唐朝的勢力範圍縮小了百餘萬平方公里。

二、它是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在強勢擴張時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這場戰役大致上釐定了兩大文化區的地理界限。

此後以蔥嶺為界,西面為伊斯蘭文化控制範圍;蔥嶺以東則是漢文化的控制區域。

東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終以這種心照不宣的形式結束了。

三、此戰卻無意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向西方輸出了許多寶貴的技術。

唐帝國此役戰敗,有近萬唐兵成為戰俘,這其中有許多的工匠。這些工匠把唐朝的先進文化技術一起帶到了中亞歐洲,使自己的科技文化對阿拉伯地區形成了巨大的震懾。

怛羅斯之戰促進了中國造紙術的西傳。據史料記載,正是怛羅斯中被俘的唐軍將士中的一些造紙工匠,將造紙術傳入中亞和西亞地區。

當然,對於這一點,史學界有爭議,還有人認為早在怛羅斯戰役之前,造紙術就已經通過西域各國傳往了阿拉伯地區。

但是我的個人觀點,在怛羅斯戰役結束後不久,中亞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就出現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帝國造紙中心。

很快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與紙張經銷商,之後逐漸擴展到大馬士革、開羅,以及摩洛哥與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這隻能說明是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當地生產紙張,並將手藝傳給了當地的阿拉伯人及中亞人。

造紙術由此傳入阿拉伯,並進一步流入歐洲。

平滑柔和、適於書寫的中國紙張很快取代了此前廣泛使用的埃及紙草、羊皮、樹皮等書寫載體,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這可能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一個結果吧。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長頁論史


雙方曾經交戰過一次,唐軍戰敗,但不算慘敗,這就是天寶十載(751年)的怛羅斯之戰。

這段歷史史書上記載比較詳細,《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三部正史都有。當時還有一個唐軍軍官叫杜環,被俘後隨阿拉伯軍隊到了中亞、西亞、北非,漂泊12年後回到長安,寫了一部《經行記》記載了這個過程,此書大部分失傳,僅留下近2000字可供參考。

怛羅斯之戰的歷史背景

先說唐王朝這邊,當時已經是盛唐後期。

在此之前,李隆基依仗強盛的國力,先是活生生耗死了後突厥這個北方大敵,又從遼東地區收縮以加厚河北兵力壓迫契丹、奚等異族勢力,對吐蕃防守反擊也取得較大戰果,周邊防線十分穩固。

這時的唐王朝,與初唐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邊境駐軍數量所佔國家整體軍事力量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這個過程從武則天在邊境各地設立軍鎮長期駐軍開始,到李隆基設立天寶十節度使,標誌著唐王朝以常駐軍隊為核心的邊防體系建設基本結束。

邊境駐軍有了足夠的兵力,再有節度使這樣能夠統轄數個州郡、數萬乃至十幾萬大軍的高級將領,自然就可以比較自由的處理邊境事務。這也是李隆基設立十大節度使的初衷,可以提高邊境將領的快速反應能力,並具備打一場局部戰爭的足夠的力量。

這也是盛唐後期對外軍事戰略的調整,原來叫“持重安邊”,打防守反擊仗,這時改為“對外開邊”,可以主動出擊。

阿拉伯帝國當時剛剛興起,那時叫大食。

大食本來是波斯薩珊王朝控制下的一個部族,後來起兵造反,連戰連勝,在唐王朝貞觀年間已經佔了上風。波斯薩珊王朝派遣使者到長安向李世民求援,但畢竟遠隔萬里,李世民只是緩步推進到了西域,緩解了波斯薩珊王朝東方來自西突厥的壓力。這種情況下,波斯薩珊王朝仍然無力抵抗大食攻勢,被大食消滅。

之後的唐高宗李治支持波斯薩珊王朝復國勢力復國,並在中亞設立了十六州都督府,開始與大食處在敵對狀態。大食本來把中亞視為囊中之物,沒想到唐王朝過來插了一腳,就聯合吐蕃在西域搗鬼,李治、武則天時期安西四鎮反覆易手。

中原到中亞,西域安西四鎮是必經之路,這樣唐王朝就無力支持中亞十六州都督府抵抗大食攻勢,大食全面佔領中亞,由大食呼羅珊總督管理這片區域。

李隆基在位之後,逐漸穩定住了西域局勢,並扶持突騎施對抗大食。變成了大食和突騎施打,唐朝和吐蕃打,突騎施也和唐朝打。最悲催的是中間的一些小國,被幾個強大勢力反覆蹂躪。

等到盛唐後期,突騎施退出棋盤,中亞到西域只剩下唐、大食、吐蕃三股強大勢力和一群搖擺不定的小國了。

高仙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率領安西都護府數萬唐軍和各部族僕從軍遠征中亞,並在大食境內的怛羅斯城下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戰敗。

怛羅斯之戰過程

天寶十載,高仙芝發現大食在背後挑動中亞各國反唐,並且之前高仙芝屢次打擊各國也讓各國對唐王朝產生了不滿。於是,高仙芝主動出擊,前往怛羅斯城尋找戰機。


怛羅斯城和碎葉城原來都是突騎施的地盤,在唐王朝與突騎施戰爭期間,唐軍曾經攻破過怛羅斯城。所以,對於高仙芝來說,這條路線並不陌生。

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隊的駐地撒馬爾罕不遠,雙方地理條件差不多。

高仙芝帶領軍隊數量說法不一,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唐軍2萬,僕從軍葛邏祿、跋汗那部落總計1萬。也有說法是總數7萬,但那樣的話後勤保障的難度就太大了。

大食軍隊數量也有多種說法,7萬、20萬、30萬不等,其中也不全是阿拉伯人,也包括了他們的僕從軍。

戰鬥持續5天,雙方戰況膠著。唐軍僕從軍葛邏祿部突然反叛,從背後攻擊唐軍,唐軍大敗。當夜,高仙芝收集殘兵數千人退兵回到西域。

怛羅斯之戰的影響

高仙芝雖然打了敗仗,但想必損失不是特別大,因為李隆基之後並未處罰高仙芝,高仙芝仍然任安西節度使。幾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西域抽調精兵,西域空虛,吐蕃乘機而入,大食和唐王朝也就被徹底隔開;

大食取勝後,部分被俘唐軍被送往大食後方,剛才所說的杜環就是其中一個,還參與了巴格達新城的建設。另外軍中一些工匠也被俘虜,造紙術就是因此擴散到了西方。大食當時也不安定,白衣變黑衣,也是無力向東擴張。

(巴格達古城復原圖)

總之,怛羅斯之戰是東亞唐王朝和西亞阿拉伯帝國擴張過程中唯一一次較大規模戰爭,關注度一直很高。但實事求是講,這隻能算是一次邊境衝突,一次對對方實力的試探,並未對雙方關係及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更不代表雙方實力的強弱。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