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謀朝篡位,為何王莽、司馬懿被後人罵,楊堅、趙匡胤不被罵?

於野洋


我國自從秦始皇開創帝制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的是通過起義登上皇帝之位的,而有的則是通過篡位登上皇帝之位的。

通過起義登上帝位的,起因無非就是因為前朝腐朽,百姓們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所以爆發了起義。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死都不怕,還怕起義嗎”?

而通過篡位登上帝位的,一般情況,那就是少帝年幼,權臣把持朝政,最後權臣野心勃勃,謀朝篡位,最後成為皇帝。

在這兩種方式中,通過第一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是順應民心,沒什麼好說的,只會受到後人的讚揚;至於通過第二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麼就有點危險了,因為你一旦掌握不好節奏,就會遭到後人的唾罵,最後遺臭萬年。

比如同樣是謀朝篡位,王莽、司馬懿就被後人臭罵,楊堅、趙匡胤卻被後人讚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王莽和司馬懿

王莽是西漢末年的權臣。西漢末年,王太后的外戚世家王氏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王莽身為當時王氏家族的一員,自然也是受益良多。

一直到漢宣帝玄孫劉嬰即位以後,王莽儼然已經成為了西漢的實際掌權者。最終,在眾人的建議下,王莽接受皇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

但是,王莽的即位並沒有改變西漢國內的現狀,反而因其一系列異想天開的舉措,加劇了西漢國內的人民矛盾。

最終,即位僅十五年的王莽被殺死在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直到“位面之子”劉秀建立東漢,中原內部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無獨有偶,三國曹魏時期,魏明帝英年早逝,以至幼主曹芳即位。司馬懿為了奪得大權,發動了“高平陵事變”。此後,整個曹魏的政權就完全落入了司馬家族手中。

到了司馬懿孫子司馬炎時期,司馬炎接受皇帝禪位,登基稱帝,建立晉朝。然而,司馬炎篡位以後,並沒有盡到一個開國皇帝的指責,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尤其是“五胡亂華”,不僅對當時的漢人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還嚴重地破壞了漢人的文化。可以這麼說,司馬一族除了篡位享樂,根本就沒做什麼利國利民的事情。因此,它的口碑敗壞是好不委屈的。

二、楊堅和趙匡胤

再來說說楊堅和趙匡胤。

同樣是逼幼主禪位,楊堅和趙匡胤的功績可就大多了。

楊堅不必多說,他經受了司馬家族一手留下的爛攤子,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原的統一,並建立了隋朝。他在位期間,對內減輕賦稅,對外武力防禦,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地增長。

毫不誇張地說,隋文帝楊堅是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位偉人。雖說他晚年的廢立太子的錯誤決定,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是這依舊無法磨滅它的功績。畢竟楊廣的昏庸,並不是靠眼睛就能察覺出來的。

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雖然也一直為後人所詬病,認為宋朝太過軟弱,但是這真不能怪趙匡胤。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陣地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優勢,更因為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馬地。

古代王朝邊境的少數民族,之所以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忌憚,就是因為他們獨特的騎兵戰術。當騎兵面對步兵之時,騎兵打不過可以跑,損失可以降到很低,但是步兵面對騎兵之時,如果打不過,往往就是全軍覆沒。

而中原的農耕性質,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對於騎兵的需求及其巨大。而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大宋,就失去了和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對抗的資本。

因此,有宋一朝,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上都是採取防守姿態,不是因為慫,真是因為劣勢太大。而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是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契丹的,和趙匡胤真沒啥關係。

再者,宋朝雖然在對外戰爭中處於弱勢,但是其內部的經濟發展卻極為繁榮。而經濟繁榮也意味著宋朝的百姓能夠吃飽穿暖,這對於古代的人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了。

結束語

可見,無論是王莽和司馬懿遭到後人的唾棄,還是楊堅和趙匡胤受到後人的讚賞,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有沒有帶給人民他們想要的。


煮酒聽史


同樣謀朝篡位,王莽、司馬懿被罵,楊堅、趙匡胤不被罵。

是因為王莽、司馬懿把治世搞成亂世,而楊堅、趙匡胤則把亂世帶入到治世。並且王莽、司馬懿沒有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可,而楊堅、趙匡胤則得到當時人們的擁護。

首先,是關於治世與亂世方面的原因。

1.正是由於王莽的篡朝亂政,使社會已穩定發展200多年的西漢王朝分崩離析。社會瞬時進入了,戰火四起的亂世年代。

而司馬懿的篡朝亂政,則使剛經歷東漢末年的亂世轉為治世的曹魏,只有幾十年的功夫。讓人民又進入了不安定的局面。

在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想生活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時代。但廣大的普通人,又都沒得選擇。

若碰上像王莽、司馬懿這種篡朝亂政的時代。普通的人民也只能有,內心深處無處發洩的的憤昧與唾罵,別的也真是無能為力了。

2.而隋文帝楊堅,則結束了自西晉以來200多年的亂世局面。使國家又重新走向了統一,整個社會又迎來了,穩定發展的局面。

宋太祖趙匡胤,則結末了自唐以來五代十國的又一次亂世局面。使國家完成了又一次的統一,雖然沒能統一北方的部分地區,但至少國家回到了穩定局面。

給人民一個安定和平的社會,使人民減少戰亂之苦。人民又怎麼可能去罵他們呢!

其次,應該是人心向背方面的情況。

1.已統一發展200年的西漢政權,及已穩定發展幾十年的曹魏政權。是得到當時的人民擁護的。

王莽篡位後,雖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政策。史稱“王莽改制"。它不但沒能贏得一些統治階層的歡迎,更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司馬懿控制曹魏後,又傳至它的兒子司馬昭權傾朝野。到司馬昭其子司馬炎滅曹魏立晉。雖然司馬炎一度統一了全國,但無奈他不是治世之主。

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造成全國的貴族官僚、商賈鉅富都盛行攀比奢糜的風氣。其後由於繼承人的問題又導致了,影響政權穩定的八王之亂。

使人民根本就沒有過上穩定的生活。這怎麼能不被人罵呢?

2.而生活在亂世中,整天過著朝不保夕的人民。更是盼著早一天,能有人結束亂世。過上一個安穩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這些人對那些,每一個都隨時被替換掉的政權。肯定沒有忠誠、擁護之說。

所以,當楊堅及趙匡胤能結束亂世,又重新統一全國。自然是人民翹首期盼的,是人民堅決擁護的。

所以,王莽和司馬懿這種禍國殃民。陷國家於內亂中,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朝不保夕中。必定會遭到人民的唾罵。相反如楊堅及趙匡胤這種,統一國家、結束亂世。救人民脫離苦海,過上安穩生活的人。必定會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同看風雲


“謀朝篡位”的行為在歷朝歷代都是“為人所不齒”的行為。以忠孝仁義治理天下的封建王朝,“忠”是被放在首位的。

何為忠,在古代“忠”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忠君愛國。不忠君就談不到愛國,所以,很多的忠君愛國的代表也因為這一個“忠”字而最終身死,這種行為被稱之為“愚忠”。

當然,歷史長河之中,也絕不可能都是忠臣良將。有忠臣勢必有奸臣,有報國之將,自然就有亂國之賊。

王莽、司馬懿就是這亂國之賊的代表。他們即便身死,也逃離不了悠悠眾口,躲不開史家的口誅筆伐。但也有例外,都是“謀逆”,楊堅與趙匡胤卻能夠逃過這一“劫”。

這裡面的原因有哪些呢?是“謀朝篡位”之後對前朝的態度讓他們避免了“屠夫”的名號,還是他們對歷史的貢獻要大於前朝?是結果決定了口碑,還是威望決定了命運?

分析

  • 殺宗室,消滅權力路上的絆腳石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在王莽沒有謀朝篡位的時候,他給世人所展現的是一副“謙恭、公正、溫和”的面貌。

為了所謂的公正,而大義滅親,對待自己的叔父長輩也是孝義謙恭,面對百姓也能展現出他仁愛的一面。

他之所以能夠有“謀朝篡位”的機會,就是因為西漢末年漢室的衰弱,朝政的腐敗,讓他有了機會登上權力的頂峰。

而他篡位之後的所作所為卻讓人大跌眼鏡。篡位之後的王莽對漢室宗親可以說是“殘暴”,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權力穩固,他想要把漢室宗親趕盡殺絕。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是西晉的奠基者,但不是西晉的締造者。他的孫子司馬炎才是晉朝的開國皇帝。

只不過司馬家族對待曹家人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殘忍”。“鷹視狼顧”的司馬懿早就表現出了他的野心。

而他的野心也早就被曹家的宗親所發現。為了能夠掃平自己權力之路上的絆腳石,司馬懿對曹氏宗親可以說是痛下殺手。

通過高平陵政變,司馬懿除掉了曹爽,這個他最大的對手,還順帶著以謀反的罪名誅曹爽三族,狠辣可見一般。

而楊堅在這一點上做的其實也很不地道,在他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宇文一家的宗室基本就讓他殺了個乾乾淨淨,等當了皇帝后,對待宇文一家更是殘忍,幾乎把宇文家都滅門了。

從對待前朝宗室這一點來看,只有趙匡胤還做的不錯。他雖然也是“謀朝篡位”,但卻能夠善待前朝宗親。

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封前朝皇帝柴宗訓為鄭王,還賜給其丹書鐵券。不管柴宗訓後來的早逝與趙匡胤有無關係,表面上趙匡胤做的還是說的過去的。

如果從對待前朝的態度看,楊堅或許應該和王莽、司馬懿一樣被罵,甚至被罵的更慘,對待前朝的寬厚,這四個人中,也只有趙匡胤做的還算不錯。

可是楊堅卻躲過了史家口誅筆伐,還被後人稱之為“仁君”。這究竟有哪些原因呢?咱們還是應該對比一下這四個人的其他方面。

  • “威望”與“習慣”,楊堅與趙匡胤的時代要有優勢

王莽篡位開創了一個歷史先河,在王莽之前,只有從底層革命的改朝換代,或者貴族勢力推翻前朝,這兩種“革命”方式。而王莽“開發”了權臣篡位的方式。

王莽篡位之所以成功,實在是因為這件事來的太“突如其來”了。但他的群眾基礎卻沒有做到位。當時的西漢王朝雖然沒落,但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都是支持劉家坐天下的。

王莽的篡位讓天下人無法接受。所以他立刻就由“賢良謙恭”變為了“亂臣賊子”。引來了天下人對他的反對:

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

司馬家族的篡位其實也是如此,司馬家族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想通過從上層推翻前代皇帝而當新的皇帝。他們忽略了底層的支持。

司馬懿雖然有威望,但他的威望並不足以支撐他改朝換代,所以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寄希望於自己的後人。

司馬炎在威望與能力上根本不足以和司馬懿想媲美,可他卻要憑著司馬家族積攢的權勢,“強行”篡位,這個行為在當時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楊堅篡位的時候,在朝野中的威望無人能出其右。他是皇帝的岳父,這個身份就有了眾多的黨羽。而他的能力與功績讓他無論是在政界還是軍界都有著極高的呼聲。楊堅的篡位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趙匡胤更是如此,在柴榮還在的時候,京城裡就有了“點檢作天子”的傳言。而且整個後周的軍隊幾乎都是趙匡胤的死黨,就連張永德這種皇親國戚都與其交好:

太祖將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故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他們被後世評價之所以不同,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百姓的習慣。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下已經習慣了漢室,而司馬家族奪權的時候,天下百姓也沒有做好準備。

可是楊堅與趙匡胤所處的時代卻不同,無論是楊堅所處南北朝,還是趙匡胤生活的五代十國,朝野上下,天下百姓早就習慣了皇帝輪流做的這種現象。

當然了,真正能夠決定他們在後人中口碑的,還要說他們做皇帝之後的事情。

  • 亂的開始與亂的終結

王莽篡漢之後,他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反對他的人從朝野到民間,從宗室到草莽,天下間“聽取反莽一片”。

王莽之前的西漢雖然衰落,但還沒有到了所有人都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可是王莽的行為,讓天下瞬間變成一片屠殺的戰場。

而司馬炎當皇帝之後,雖然也實施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卻給天下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三國末期,天下逐漸趨於穩定,百姓逐漸開始恢復生產。

司馬炎篡魏稱帝后期,開始了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而且他的分封諸王,也就給後來的八王之亂留了隱患。

他死後不久,西晉就開始出現亂象。八王之亂把西晉統治推向了滅亡,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割據,更讓整個天下都陷入了混亂中。

這一切的一切都始於司馬炎,或者說是司馬家族的奠基人司馬懿。不管混亂是否真的和他們有直接關係,但這個罪名必須他們背,因為他們是統治者。

楊堅則不同,他是終結南北朝亂世之人,雖然他的一切是建立在宇文泰基礎上的,但這個功績就是他完成的。

他是讓百姓重新恢復生產的人,即便他權位奪取的時候並不磊落,但他開啟了天下的和平。

趙匡胤也是如此,五代十國的亂象是趙匡胤終結的。天下百姓是從趙匡胤這裡看到了希望,所以他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罵名。

百姓很淳樸,誰讓天下太平誰就是好人。相反,誰讓天下混亂誰就是昏君。

  • 明君與昏君,要從結果而看

或許王莽篡位的初衷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是要推動改革,是要為天下百姓。

但在我看來,這些還真是有點荒謬。因為王莽的改革是在“復辟”,他的改革是逆歷史潮流而行。

恢復舊制,不僅沒讓百姓幸福,還讓百姓過上了苦日子。

他剛愎自用,不切實際的改革,讓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百姓水深火熱。他自以為是,急功近利的革新,要從大地主手中奪取利益,地主階級也不幹。所以反抗他是必然的。

司馬炎好一點,他當皇帝的初期,勵精圖治,行節儉之風,本來是有明君之象的。

但統一天下後的他,與之前截然不同,或許是志得意滿,或許是原形畢露,總之荒淫、奢侈、自大都集於一身了,被後人罵也正常。

楊堅能夠不捱罵,說到底是因為人家皇帝做的好。雖然他是篡位得了皇帝,但是他在當皇帝之後,能夠進行改革,推動生產,使天下人口復甦。

即便晚年變得猜忌、多疑,但也在一個度裡面。人們更多的是念及他的勤政、仁厚。

趙匡胤更是如此,他開創的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他一向就以“仁愛”著稱。

無論是對百姓,對大臣,趙匡胤儘可能的表現出他“仁”的一面,就連朱元璋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 掌握史家之筆,可記錄不世之功

王莽篡漢被人推翻,替代他的是漢光武帝劉秀。不管是出於個人的仇恨,還是出於權力的穩固,劉秀都不會讓王莽有一個好名聲。

不管王莽是否做得好,當然如果他做得好也不會被推翻。他在《漢書》中的評價都給他定性了:

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

司馬家族的勝利,是世家大族對寒門子弟的勝利。是一個極小的團體對一個極大團體的勝利,後世的評價不高也是正常的。

但反觀楊堅與趙匡胤。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就很聰明。

楊堅為了讓天下人才為已所用。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底層的讀書人有了出頭之日。

他既團結了一部分世家大族,同時也給了更多讀書人希望,被讀書人喜歡那是必然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楊堅對漢文化的重新復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當了皇帝之後,下詔求書,把眾多文化典籍重新進行編纂,這一行為就讓他得到了當代以及後代讀書人的擁護。

而趙匡胤對於文化人的重視更是不用說了。在“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理念下,宋代的文化人,獲得了在其他王朝永遠無法達到的地位。

而且宋太祖的“不因言事而殺人”更是讓他在讀書人心中有了至高無上的威望。

如果說楊堅讓讀書人有了希望,那趙匡胤就是讓讀書人有了保障。如此一來,天下讀書人自熱對這兩個人感恩戴德,記錄他們的時候自然是不吝讚美之詞。

結語

從“唯結果”論上來看,亂世的終結者勢必會比那些導致亂世之人的評價高,因為一個讓人生存而另一個則讓人死亡。

而且,從執政能力和對天下貢獻來看,楊堅和趙匡胤都是公認的明君,雖然有不足,但絕對比王莽和司馬炎強。

更為重要的是,楊堅與趙匡胤掌握了讀書人的筆,獲得了讀書人的心。

所以他們能夠獲得文人集團的認可,能夠讓史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們的“謀朝篡位”,而對他們為天下百姓帶來的和平與發展大書特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