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王莽是穿越皇帝?

用戶78894733866


王莽並非什麼穿越者,他只是個讀書讀傻了的復古狂想家,他的改革貌似超越時代,但其實只不過是強行復制儒家虛造的“三代盛世”(夏商周),一點兒不先進,甚至有點好笑。我們來具體看他的改革。


第一條:土地改革

王莽長嘆世間不公,自漢武帝以來,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於是他下詔道:“今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父子夫婦終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貧者不厭糟糠。”所以他痛恨權貴,哀憐蒼生,欲救民於水火之中,乃復辟西周之“井田制”,將全國土地全部收歸國有,改稱“王田”,禁止買賣,並按人均分配使用權,一對夫婦,分田一百畝;一家有八男丁者,分田九百畝;凡過此限者,必須上交國家重新規劃使用。

我們來看這一條,王莽等於是在一定意義上廢除了土地私有制與土地買賣,然後分田地,均貧富,這條真是太猛了,竟然想廢除實施近千年早已深入人心的土地私有制,玩兒自己的理想國,這豈不是找死麼?要知道王莽手下的官僚體系,可多數是大地主,地主卻不能私有土地,那還能叫地主嗎?不僅地主受不了,就連廣大自耕農也受不了,因為年景不好的時候他們得賣了土地逃荒,土地都不能賣,他們可就只有餓死或者淪為奴婢了。事實上,土地固化從來就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歐洲中世紀土地就不能買賣,結果卻導致階層固化非常嚴重,貴族們都是上千年長盛不衰的大土地所有者,農奴則世世代代都是農奴,全無出頭之日,整個社會一潭死水,我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好的。

其實,事實上,就算天下人忽然都變得覺悟極高,全都熱烈擁護王莽的“土改”,它還是根本不可能實行下去,因為按當時的全國耕地平均算,每戶不過才能攤到六十八畝,根本就不夠分,到最後只能是空頭支票,徒惹爭端而已。事實上,井田制只適用於上古田廣人寡之時,絕不可用在封建王朝中的人口大發展時期,王莽這種不顧實際只憑一腔子熱情的書呆子改革,其實一開始就是一個大笑話。

所以說後來的光武帝劉秀就很聰明,他先度田,查清楚了,然後再按實際情況妥善分配。這樣雖然觸動了大地主們的利益,但劉秀佔據住道德高點,又頗能遵照實際予以妥協,所以先是殺了一小撮反對的人,然後再大打折扣的完成了王莽的夢想。相比王莽的妄誕迂執、不切實務,顯然劉秀更靈活也更變通。

社會改革,有的時候就需要妥協讓步,沒辦法,沒有辦法。因為人性雖不至於本惡,但都是本利的。利益,使人瘋狂。

總之,在長期土地私有制的影響下,土地便是中國人的命,你要他們的地,就是要他們的命,所以舉凡土地之改革,非妥協無以小成,非革命無以大成。可王莽改制既脫離實際,又不妥協也不革命,所以到最後別人只好革他的命。

然後第二條,蓄奴制改革

王莽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的生命是天地間最尊貴的。買賣人口是“悖天心,逆人倫”的罪惡行徑,必須立刻停止。所以要凍結奴隸交易,即禁止新增奴婢,現有奴婢,暫時允許繼續持有,但改稱“私屬”,禁止買賣,且將每蓄一“私屬”需向國家上交的賦稅提高十五倍,達到三千六百錢。

這條貌似比較溫和,但問題更大。關鍵是當時的情勢是已經有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豪強們也不肯聽王莽的給他們田種,所以他們沒有活路了,除了賣身當奴隸,只有餓死一途。現在可好,大家連奴隸都當不成,那除了造反當強盜,還能怎麼辦呢?

所以說,解決不了農民破產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奴婢買賣問題,事實證明,王莽看似美好的奴婢政策根本行不通,況且,他的這個政策只適用於私人奴婢,與官奴毫不相干,事實上,王莽還通過嚴酷的法令,將所有違反改制的人都罰做了官奴。他們被押解著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的蹣跚在全國的各條道路上,鐵鎖琅頸,毫無尊嚴,以至愁苦飢餓而死者達數十萬人,史載長安皆臭!

由此可見,王莽的王田政策,表面上是為百姓謀土地,實則是在變相的強奪民田;而王莽的奴婢政策,表面上是為奴婢爭人權,實則是驅使所有國人做他自己的奴婢!總之全都是國進民退之蠢政,如此顛倒行事罔顧實際,結果就是把高高在上的地主權貴,以及低低在下的升斗小民,通通給得罪了遍。

接著第三條:貨幣改革。

漢朝建立以後,經過長期摸索,終於在武帝朝由桑弘羊通過國家發行五銖錢建立了穩定的貨幣制度。但王莽不爽,他非要去搞漢朝的貨幣制度,而下令發行大量新貨幣,以降低人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來彌補財政赤字。這當然有些無恥,但也算是一種臨時經濟調控手段,如今有些國家在不得已的時候也會偶爾這麼做,現代稱之為“通貨膨脹稅”。

問題是王莽做的太過分了!他居然一氣竟發明了二十八種新貨幣,包括金、銀、銅幣,還有先秦時的布幣,甚至把上古時的那套烏龜殼、貝殼也給翻了出來,簡直如同一場古錢幣的大會演般,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全放在市場裡流通,而且幣制改來改去,反反覆覆改了五次,沒完沒了的折騰。結果,市場上新錢舊錢真錢假錢滿天飛,其幣值之多雜連政府部門乃至王莽自己都折算不清楚,整個兒被繞暈,更遑論百姓。

並且,王莽還宣佈黃金收歸國有,除列侯以下所持黃金者皆為非法,全都得上交(直到臨死前,王莽的府庫裡還存著60萬斤黃金),並強迫百姓用二十倍的重量的五銖錢兌換品質低劣的新銅幣,這簡直就是公開的強盜行徑、明火執仗的搶奪民財。

於是,新朝的金融市場徹底崩潰了:老百姓用王莽造的錢,則破財;不用王莽的錢,則遭災——以擾亂金融市場罪下獄,罰做官奴或發配邊疆,導致家庭被拆散,夫妻被亂配,十有六七死於非命。這下子可全亂套了,整個帝國,是商人破產,工人失業,農民失地,貴族失望,朝野上下因得罪改制而五家連坐者更是不可勝計,又弄得監獄爆滿,朝政失序,民人涕泣於道;再加上外交失策,四夷起釁(王莽以周禮制度,想要將外藩國王降爵為侯),匈奴、西南夷與西域諸國接連起兵,騷擾邊境,邊民苦不堪言。

老百姓們終於發現,王莽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政策與承諾,帶給他們的竟是無窮的災難和罪惡,他們曾經對這位新皇帝有過無數天真的讚許與熱烈的期盼,如今看來竟是那麼的荒唐和可笑!早知如此,還不如換回漢末那幾位昏庸荒淫的君主,他們至少只會折騰自己,不會折騰全天下!

圖:王莽時期各種貨幣

另外第四條:商業改革。即重要商業物資,包括鹽、酒、鐵、礦產、名山大澤資源、鑄錢權、甚至手工、布帛等等,全由國家專賣專營專管,或徵收重稅,總之重要經濟全由政府控制,私商被嚴厲打擊、限制。

這一條倒是當年漢武帝也幹過,只是人家武帝可是有說法的,他不是要對抗匈奴嗎?天下百姓,同仇敵愾,保境安民,驅逐外患,誰也不好意思明著反對。武帝這是高明的利用外部矛盾轉移了內部矛盾,同時還將民間資本轉向軍用,降低了社會貧富差距;加之遷民西北屯田,從而減少了國內土地買賣與兼併;故其政策實為豪強所怨,等到外患一去,至昭帝時也就搞不下去了。可現在王莽又要來搞,還更進一步,企圖以國家強力取代私有經濟,氣魄不可謂不大,只是天下早已沒了當年的國際形勢、社會環境與民意基礎,結果便又得罪了一大批商人與手工業者。

而且由於王莽沒有足夠的經濟管理人才和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他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其經濟改革,結果導致這些私商搖身一變成為官商,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壟斷性經營,從而與地方政府勾結,同流合汙,大做假賬,徇私舞弊,囤積居奇,大掙黑錢,搞得商業市場一片烏煙瘴氣。苦只是苦了那些沒有權勢當不了官兒的小商販、以及廣大窮苦消費者。

武帝只是政府與民奪利,到了王莽這兒,卻變成政府、官員、富商全都來與民奪利了。利益集團一多,爭奪自然更狠,於是百姓搖手觸禁,動輒受掠,工農俱廢,生路全無,悲劇啊!

還有第五條:凡無業遊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強迫他勞役,在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土地如果拋荒不耕,則徵收拋荒稅,其稅額為普通百姓的三倍,以示懲罰。

糟糕,又把社會影響力極大的遊俠們給得罪了。

還有第六條,王莽大開歷史倒車,欲將郡縣制退回到西周之分封制,乃大封諸侯,凡公侯伯子男五等共一千八百名,想以此收攬人心,但等真要授土了又有點捨不得,便以地圖不清楚為由一直拖著,期間這些所謂“諸侯”只能待在長安等消息,結果越等越窮,有的窮到只能去給人打工,真是把“諸侯”的臉都給丟光了。

從王莽的各項改制來看,這就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狂熱復古主義分子,而並非諸多網友所意淫的“穿越者”,否則絕不會實施如此之多違背經濟規律的政策措施,一個經歷過現代生活的正常人,絕不會連這些基本的貨幣與商業常識都不懂。

至於有些人從科技方面說王莽是穿越者,說他發明的這種奇怪物品乃是他的“無線電通訊工具”。這就更讓人無語了。其實所謂“威鬥”並非王莽的什麼發明創造,其更古時代便已有之,通常乃觀測北斗星象的一種工具;另外還可在中國古代軍事上作為兇吉指向器,將軍們需隨斗柄的指向而乘機進攻敵方,古人認為順天行道,這樣就會取得勝利。如《六韜.三陣》:“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為天陣。”《淮南子》也說:“北斗所擊,不可與敵。”漢武帝為伐南越,專制一幡,上畫“日月北斗登龍”,“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王莽制威鬥之形若北斗,當與漢武帝同,皆用以厭勝也。其實後世道士作法時,常常“披髮仗劍,踏罡步鬥”,在地上踏北斗七星位而行,就是漢武帝王莽厭勝之術的變種。


千古名將英雄夢


當然是笑談了。

出現這種所謂的“印象”,倒也不奇怪,大概有三個原因吧

第一、當代人對歷史缺乏瞭解

當代人對歷史瞭解太少,就會大驚小怪。

很多人都認為現代是從自己開始的,看到一些他自以為是“現代”的東西在古代其實就有了,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比如,很多人都拿一個出土文物“遊標卡尺”說事兒,覺得這麼“精工”的儀器簡直不像古物。

上圖是出土於揚州的東漢卡尺,首先,這樣東西有多大可能是王莽“發明”的呢?上圖是出土於揚州的東漢文物,但此類物件僅西漢製造的現存文物就有好幾件。說是王莽發明只是訛傳吧。而且,這種器物顯然不可能是橫空出世,而是累代工匠積經驗而形成的。大家想一下,古人要造房子當木匠,當代人也要造房子幹木匠,原理是差不多的,所以用遊標卡尺這類物品,毫不稀奇。

其次,這類的物件,在古代並不稀奇,很多文物都“看上去”像是現代的物品,比如下面這件有名的戰國水晶杯:

所以,說到底,一是古代的很多工藝確實能達到很高的水平,而且,這類工藝在後世也並不需要更高的水平提升,以至於遷延到今天,才使得現代人大驚小怪。

如果你能多看看各省的省博,幾乎每個博物館,每個歷史時期,你都能找出造型很現代的東西。

第二,翻譯過來就顯得“穿越”了

當我們把很多王莽的政策措施翻譯成現代漢語,很多人就會大呼小叫,覺得很了不得,覺得都是一些現代人的發明。

這就更是大錯特錯了。比如:

有人把王莽復古搞“井田”制,翻譯成“土地國有制”,這就很荒謬。王莽是想恢復《周禮》裡記載的“井田制”,是一種典型的復古,怎麼成了現代的發明了呢?人類經濟制度本來就是從原始共產主義逐漸發展起來的嘛。

再有,一些所謂的“專賣制度”,這就更不對的,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搞了鹽鐵專賣制度。不要一看到"專賣",就好像看到了什麼現代人的發明。

如果這麼推理下去,那麼幾乎每個古人都是穿越的了,比如:

把科舉制翻譯成“公務員考試”,難道隋唐的皇帝是穿越的?

把“青苗法”翻譯成“農業小額信貸”,難道王安石同志是穿越的?

把“兵部尚書”翻譯成“國防部長”,難道歷代的兵部尚書都是穿越的?

把周易的占卜之法翻譯成“二進制”,難道說也是穿越的?

……

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

第三,對王莽瞭解太少了

那些說王莽是穿越的人,知不知道王莽“哭天”的事情?

王莽都快要身死國滅了,居然搞了一幫人在祭壇上一邊嚎啕大哭,一邊讀《孝經》,現代那個人會做這種事?


danyboy


因為,王莽他當年實行的新政措施已經遠遠超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認知,簡直是超前超前超前,現在看來,王莽的思想和他那個時代的人相比,先進了幾千年。


比如他改革的其中一項,土地國有,不得私下買賣,在當時社會上簡直是反了天,土地國有那地主豪強咋辦。一直到20世紀我們才發廢除土地私有,你說他像不像穿越回去的,把現代理念都帶回去了。

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一切自然資源收歸國有,不得私自鑄幣,還根據商品質量定出平均價,一旦市面價格高了就甩貨促進價格回落,一旦市面價格低了就任由買賣。還對市民階層進行貸款。我都懷疑他學過馬克思主義呢。

他還非常注重科學發展,似乎很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發明遊標卡尺,還是第一個解剖屍體的人,真是太讓人震驚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元始二年,發生蝗災,王莽主動上書願意捐錢百萬,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民發生天災人禍時候的捐款嘛,在那時候幾乎沒有這個概念,其他大臣紛紛表示,捐錢?不存在的。

不過我是不覺得世上有穿越這回事,偶爾有人產生和時代不和的思想也是很正常的嘛。


布細特


說王莽是穿越皇帝,99.9%的人無非就是抱著尋樂子的心態而已,真信?那不是二子麼!

不過,王莽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首先,他的帝位不是打江山打來的,也不是打皇帝老子那裡繼承得來的。本來,他和漢朝的歷代外戚一樣,是個和霍光作用相似的輔政者。但他卻動了歪腦子,想把帝位佔為己有——這,就不是霍光能幹的了。

其次,他是一個善於製造氣氛的人。只會照書唸的人會說,西漢後期由於土地兼併,災荒,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王莽纂漢正是適應了當時整個社會的人心思變,社會思治這一實際情況產生的。但你用腦子想一想:西漢末年,治理國家的權力在誰手裡?難道是小皇帝在治國嗎?分明就是王莽在治國啊,社會若是真的對治國者不滿,那第一個指責的就該是王莽,怎麼還可能推舉王莽更上一層樓呢?

第三,王莽私德確實不錯,他為人恭儉,雅好儒術,禮賢下士,故聲譽日隆。又懂得推行惠政以籠絡人心:如捐私產以救濟貧民,擴充京師太學,增加五經博士名額廣置學校等。

第四,王莽玩概念也玩得很溜,譬如“漢德已衰,新聖將興”,要換個新聖人出來改變世界云云。

所以,能當皇帝不是王莽的錯。關鍵是你能不能當好這個皇帝?答案是不能。

王莽一上臺就改革,搞什麼井田制度、奴婢私屬,五均賒貸、六筦政策,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下至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

這些改革,有人說是超前的——這個人要麼故意在說謊以騙取關注,要麼就是個傻子。王莽超什麼前,完全就是一個復古黨,搞什麼王田私田,他是把土地分給百姓搞土改了嗎?產業公有,你以為是國營商店嗎?

打個比方,一個人跑錯了方向,明明是該往西,他卻往東跑。現在你說錯了,對啊是錯了,可是你接下來說該往北跑,那不還是錯麼?往東還真能到達終點(因為地球是圓的),你往北跑豈不是隻有凍死一個結果。

所以,王莽就凍死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王莽是穿越還是復古?這個話題一直都爭論不休,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民間故事吧:

戲說斬蛇起義

話說劉邦在芒碭山要起兵造反,行至山間突然有一條白色的大蟒攔住了去路,眾人都非常害怕不敢前進,劉邦拔出腰間寶劍準備向白蟒砍去,這時候白蟒抬頭看著劉邦,竟然開口說話了:“我猜你是要殺我?”

劉邦大吃一驚,蛇既然會開口說話?驚慌之中隨之點點頭。

白蟒繼續說:“你要準備怎麼殺我?是要斬我的頭呢,還是要斬我的尾?”

劉邦好奇的問:“斬頭斬尾有區別嗎?”

白蟒說:“你若斬我的頭,我篡你江山頭一帝;你若斬我的尾,我篡你江山末一年!”

劉邦心裡嘀咕著,我是要造反的人,不能讓人家牽著我的鼻子走,我不斬頭也不斬尾,乾脆中間來一劍吧。於是但跳起身來向蛇身中間砍去。白蟒疼得在地上直打滾,斷開的身子死死纏著劉邦的腳哀嚎道:“你還我命來,你還我命來……”

劉邦一心想著快點起兵造反,哪裡顧得許多,便隨口敷衍白蟒:“好好好,我還你命,不過這荒山野嶺的怎麼還啊,我們到平地再說吧。”

白蟒一聽便鬆開了劉邦:“好,咱們一言為定!等平帝的時候我再來找你。”

後來劉邦起義成功了,江山一直傳到了漢平帝劉衎的時候,白蟒一算日子可以了,劉邦當初欠我的債該輪到我來收賬了,於是轉世為王莽奪了漢室江山,後來劉秀起兵滅了王莽再次建立了東漢,王莽正好是把漢朝一分為二。

故事講完了,我們來聊聊歷史上的王莽

很多人認為王莽是穿越人士,掌握了穿越技術。主要是認為王莽的改革都非常超前,比如提升奴婢地位,提倡人權;土地收回國有,按需分配;貨幣改革,大量投放新貨幣;”六莞改革“,設立類似現代銀行的機構對民間進行放貸。這些手段都是很現代化的啊,難道王莽是現代人?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慢慢來分析:

解放奴婢:王莽並沒有完全解放奴婢,而是把奴婢設為”私屬“,不得隨意買賣。這只是給奴婢貼了一個標籤,其目的是為了增加奴婢的”人頭稅“;

土地國有:這個制度並非現在的制度,而是王莽借鑑了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想以此來實現周朝時期的繁榮;

貨幣改革:這是王莽最亂的一種改革,因為這不是他的強項啊。古代學者都以文為主,理科基本很少去深造,經濟管理並不是王莽所擅長的。他在第一次改革的時候發放了28種貨幣,每個貨幣之間的換算把自己的繞糊塗了。在他的新朝時期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最終都是以失敗收場;

六莞改革:王莽時期設立”五均官“制度,五均官負責收稅、物價管理、貸款發放,這些看似很現代化的做法其實也是借鑑周朝的做法,只是“官方貸款”這個制度在當時來說確實很新鮮。但王莽在五均官的選人方面犯了很大的錯誤,他選了當地的富商來擔任五均官,這等於是叫孫悟空去看守蟠桃園啊,所以這個改革也是失敗了。

最終結論

王莽是“復古”者,而非“穿越”者!而且,王莽還是儒家思想骨灰級的擁護者!


水煮汗青


一提到王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撇開後世儒家給他標榜的這一系列評價,王莽身上還是有很多後人值得學習的地方(主要是他的想法、魄力)。特別是在後世改革家的眼中,王莽更是政治、經濟改革的先驅者,堪稱是從現代社會“穿越”過去的改革家。

在給王莽的評價當中,亂臣賊子、偽君子這些是評價算是比較中肯的(就王莽的行動而言),但是關於他的改革舉措,給予的評價卻顯得不合理。

我們都知道改革會觸動過去統治階層的利益。王莽在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下,推行了一系列緩和土地矛盾的改革措施。而這一些改革措施因為過於超前,而被後世誤解,也正是過於超前,至今才會有很多人戲稱王莽是一個“穿越”到古代的皇帝。

當時王莽的改革措施主要內容涵蓋了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四大方向。其中王莽的土地改革,實在是太過於超前了,就跟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土地改革的內容大同小異,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

因為當時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耕地多被地主階層給壟斷了。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成為了無地之人。王莽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強行將土地收歸國有,實行土地公有制。但是畢竟王莽到底不是現代人,將土地收歸國有之後,卻不知道如何重新分配土地,而是學習西周時期的井田制。這一分配方式搞得原先的地主階級不滿意,失去土地的農民階級也不滿意,最終王莽的土地公有制改革走向了失敗。

幣制改革算是王莽最失敗的地方,當時的王莽採用了“寶貨制”,所謂的“寶貨制”共5物6名28品,5物指的是銅、貝、龜、銀、金,6名是貨幣的6個總名:泉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28品是幣值分28個等級。

在王莽看來“寶貨制”的核心是用廉價的貨幣材料來取得與貨幣等值的銅幣,減少金屬資源的浪費。要知道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本身是與貨幣等價的,即便改朝換代將五銖錢熔化重鑄還是跟原來等價的,而王莽的“寶貨制”改朝換代之後就是一堆廢物。

其實“寶貨制”也不是一無是處,它跟現在社會用紙幣、不等值的硬幣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國家穩定、貨幣穩定,“寶貨制”未嘗不是一項先進個改革。但是王莽卻在執行的時候,因為規定的幣種過多,反而擾亂了經濟秩序,導致了貨幣價格暴跌、引發了各個階層的不滿。

商業改革是王莽為數不多的“優政”,始建國二年,建興帝王莽下令“開賒貸”,張五均,設諸斡者。“開賒貸”算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政府貸款了,老百姓因喪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貸款,只需歸還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從事農業、商業生產向政府貸款的,政府收取純利潤的十分之一做利息。

“張五均,設諸斡者”,所謂的“五均”的主要內容是:在長安及全國五大城市邯鄲、洛陽、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務:一是按工商各業的經營情況徵收稅款;二是管理市場的物價,如果物價過高,政府就將控制的庫存物資按平價出售,以平抑物價。有點像建設時期的計劃經濟調控,或者是西方社會“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經濟。

此外王莽還設六筦之令,將酒、鹽、鐵、鑄錢權等收歸國有,實行國有制。甚至還強制勞動,針對無業遊民,制定懲罰措施,規定每人每年繳納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政府強迫其服勞役,並在勞役期間供給飲食。

除了改制之外,王莽還異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他親手解剖了人體以促進醫學進步,併發明瞭一種原始的遊標卡尺,從原理、性能、用途看,這個遊標卡尺同現代的遊標卡尺十分相似,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


古今事


因為不讀書、不思考,被無良自媒體帶節奏。

王莽根本沒有任何穿越特徵,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時代的產物。土地收歸國有、解放奴婢,你說是“共產主義”,沒錯,確實有幾分相似,但並不是憑空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西漢中後期以來儒家化的結果。從漢武帝中期開始,土地兼併嚴重,很多農民流離失所。所以有志之士才開始探索變革道路。

在漢元帝之前實際上是儒法並重,而元帝以後才開始儒學獨尊,這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三公”從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改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就是按照《周禮》。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只能寄希望於古代儒家。《周禮》本名《周官》,是戰國時期儒家建設理想政府的作品,被王莽、劉歆等從圖書館找出來了。

所以王莽的土地收歸國有,其實並不是什麼穿越的方法,而恰恰是戰國時期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政府確立時候的方法。當時氏族正在解體,所以國君要從世襲貴族那裡奪取采邑;而土地國有化之後,也有一個分配小農並逐漸私有化的過程。而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已經很嚴重了,王莽這樣的做法勢必引起大地主的反抗,所以他的失敗也是正常了。

所以說,王莽的方法在當時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他是個穿越者,不致於這麼不切實際,他只是個狂熱的復古主義者而已。至於那個什麼遊標卡尺,其實就是個普通卡尺,和遊標卡尺的遊標並不一樣。說起來還是一些無良自媒體瘋狂帶節奏,就算中國一項發明領先西方多少年,就成穿越者了嗎?王莽是發明wifi了,二維碼了,還是共享單車了?


林屋公子


這是一種十分荒誕的說法。

在二十幾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就看過一本兩漢之交的在歷史讀物,裡面便寫王莽的政治措施裡有某些“共產主義”的影子,後來,這種說法又在網絡時代被放大了。其實真實的情況,王莽非但不是眼光超前,反而是個徹頭徹尾的復古主義者。

王莽是中國古代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之一,但他的改革幾乎全盤失敗,最終使國家危機四伏,社會動盪,並導致新朝的崩潰。

開國伊始,王莽便著手推行龐大的改革計劃。他的社會改革是從土地改革開始的。西漢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十分嚴重,“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針對這種現象,王莽祭出古代“井田制”的法寶。宣佈將天下的田地改為王田,實際上是將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不允許買賣。八口男丁以下的家族,擁有的田地不得超過一井(九百畝),超出的部分,必須分給其他人使用。沒有土地者,由政府分給土地。

這個土地改革措施,針對性很強,直指當時社會一小部分人佔有大多數土地之弊。王莽決心以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證土地改革的成功,如果有人膽敢違反或非議井田制度,便流放邊疆。

王莽的錯誤在於這個方案完全不切合實際。長期土地兼地後,豪強的土地遠遠不止九百畝,在沒有任何過渡或補償的情況下,誰甘心將超出的土地拱手讓出呢?再者,井田制度瓦解已有數百年,憑藉一紙詔令就想把私有土地變成公有,這談何容易呢?即便是有土地的小農,也有可能因為經濟困難而被迫賣地以求生存,全面禁止土地交易,豈非把這些人逼上絕路。

禁止土地買賣的同時,王莽同時嚴禁買賣奴婢。這條禁令,無疑是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王莽認為買賣奴婢有悖“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古訓。然而,這條禁令同樣難以執行。奴婢都在豪強之家,當富豪的土地被奪走,如何有財力養活大批的奴婢呢?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其一,清退奴婢,這些低賤的人沒有收入來源,連生存都成問題;其二,對奴婢採取剋扣、虐待,以節省開支。所以,王莽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缺乏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放奴婢後,如何讓他們有一個生存的環境,這點王莽沒有考慮。

雖然王莽採取極為嚴厲的打擊手段,導致許多人違反井田制法而被流放,但仍然無法根本解決土地問題。在推行井田法三年後,王莽最終承認改革的失敗,恢復買賣田地與奴婢。

我們不要以為土地公有,廢奴這些思想是今天才有的,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多人道主義的色彩。王莽想建立一個儒家的天堂之國,但他最後失敗了。


君山話史


史家對王莽的評價極惡,認為他以外戚的身份專權亂政,篡漢自立,典型的亂臣賊子是也;他建立新朝後還瞎搞什麼改革、新政,胡亂瞎折騰一番、弄得朝野一片烏煙瘴氣、怨聲載道不說,還由此引發了綠林、赤眉民變,煙塵四起,生靈塗炭。在各類歷史文獻中, 王莽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真小人、偽君子。

其實,王莽篡西漢立新朝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雖有急功急利、拔苗助長之嫌,但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的 。 他的一些觀點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即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還是很有其現實意義的, 其人其事,很是讓人驚歎。王莽新政,以今天的眼光看很有些登高望遠、超拔流俗的前瞻性,也就是很具超前意識,只是他的改革措施遭到了絕大多數官吏、豪強們的激烈抵制, 很多改制都只集中在改名稱上,在具體推行時沒有得到很好的響應、貫徹、執行,最終淪為一紙空文。眼光太過超前的王莽極具創新意識,只可惜手段太激進,加上彼時絕大多數人渾渾噩噩,無法理解、更無所適從。夜太黑,眾人酣酣大睡,王莽又醒得太早,結果可想而知。所以,不被當時人理解的王莽,卻在今天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與共鳴,還被看作遠遠超越其所處時代的“穿越者” ,倒也不足為怪。

史載,王莽家世顯赫,漢元帝劉奭是他姑爹,皇后王政君是他姑媽。王氏一族內則皇家外戚,外則鼎盛豪門,元、成、哀、平四朝,王家榮寵不絕,其成員被封了9諸侯,5大司馬,因王政君的裙帶關係,劉漢政權幾乎全被王氏外戚所掌握。除王莽的父親王曼因病早死外,他的4個叔伯都先後被封侯賜爵,位居宰輔之尊位,人人炙手可熱,個個勢焰熏天。

王氏一門顯貴,富埒王侯,因而其子弟競相驕奢淫佚。王莽卻是其中一個異類。史書中說他因自幼孤貧而能做到溫、良、謙、恭、儉、讓,這就是他迥異於其他王氏子弟之處。王莽少年求學時,拜沛郡名儒陳參為師,名師出高徒,故他能以刻苦勤學、謙虛謹慎的態度對人對事。清貧使他養成了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苦學又使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儒學信徒。王莽的理想境界就是富貴於我若浮雲,他潛心向道,“朝聞道,夕可死矣”。他將“道”看的比榮華富貴還重,併為這一理想而不懈奮鬥,一旦被推上歷史前臺,他就會用生命去實踐、詮釋儒家思想之精髓。

王莽因待人謙恭,生活簡樸,禮賢下士,喜歡和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交往,因此聲名遠播,不僅受到世人的好評,還得到了他那幾個位高權重的叔伯輩們的厚愛。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死了,漢哀帝繼位,王氏外戚被迫讓位給哀帝的母族,王莽也退隱新野。在此期間,王莽的兒子失手打死了一個家奴, 他一點也不護犢子, 反而鐵面無私,逼其子自盡償命,這種大義滅親的做法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翌年,短命的漢哀帝崩逝,漢平帝登基,樹大根深的王氏家族捲土重來,重新掌權,聲名日盛的王莽擔任大司馬。元始三年(公元3年 ),漢平帝納王莽女為後,他(王莽)的勢力如烈火烹油,愈發強大,一手把持了西漢的諸般大權。公元6年,王莽感覺到日漸長大的平帝對自己心生不滿,越來越不好掌控,於是便用一杯毒酒鴆死了平帝(也有史料說14歲的漢平帝是得暴病身亡的),改立年方2歲的孺子嬰為帝,他自稱“假皇帝”代行天子之職。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蕩平了朝中的一切反對勢力,將覬覦的眼光瞄準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有獻媚者趁機爭獻各種祥瑞,太皇太后被逼獻出了傳國玉璽。年僅4歲、乳臭未乾的小皇帝孺子嬰將皇位“禪讓”給王莽,他氣昂昂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建始(公元9年),將國都長安改為常安。

王莽剛一稱帝,龍椅還沒坐熱,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改革,除了名義更改外,其主要措施有:將奴婢改稱“私屬”,廢除奴隸買賣 ;推行井田制,將天下所有田地改為“王田”;改革幣制,廢除西漢五銖錢,改發新幣(新莽刀幣),將鹽、鐵、鑄錢幣以及山林川澤全部收歸國有;改革官制以及職位稱呼;改革對各少數民族的稱謂,禁用歧視性的蔑稱;實施國家統一的貸款、放款和平價制度······

客觀來說,王莽還是很有魄力與膽識的。雖然他將山林川澤與鹽鐵鑄幣之利收歸國有,有“國進民退”之嫌,但回望數千年中國歷史,又有誰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以雷厲風行之勢整個地推翻舊規、改變治術呢?王莽帶著新興封建主特有的牛犢之氣和革命性,禁止肆意買賣土地和奴婢,遏制愈演愈烈的豪強兼併土地之逆潮 ,改革早已不合時宜的農奴制度;他平抑價格、放款刺激經濟、改革幣制、更換新幣,以打擊富商和投機客的囤積居奇獲取暴利的惡行,他想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人人都有田可耕、縮小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這樣恢弘博大的歷史使命,而且他瞅準並抓住了彼時社會的矛盾癥結,觸及了問題的核心與要害。遺憾的是,他缺乏冷靜的頭腦與循序漸進的耐心,雖找到了病根但卻沒有找到一劑能根治制度積弊的良藥,而只是寄希望於恢復周禮、企圖用最古老、最理想化(比如發於西周的井田制) 、也就是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來創造奇蹟,他以為儒家思潮的各類不切實際的空想可以包治百病,更能讓天下大治、海晏河清。

從大治到大亂,首要條件是什麼?行與民生息、輕徭薄賦之策,是史上幾大治世搞活經濟、實行開放、富民強國的不二法門。用如今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指導為主,指令為輔。帶強迫性的指令若太多太濫,反而會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王莽有道德潔癖,也有辦事的幹勁和熱情,但他失敗的根源也在於此,即操之過急,不是和風細雨般的浸潤,而是疾風暴雨般強推,因此功虧一簣,而這一切,都不會以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他改制的核心思想是恢復上古禮制社會,用道德代替法律,以實現政通人和。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西周的制度早已不切實際,而且他的改革雖然有很多閃光之處,但多數只集中在改稱上,無法具體落實,加上法令經常變動,且手段激進,使社會各階層都無所適從。比如他為挽救西漢之後的經濟危機,大肆發行各種新貨幣,最後面額竟大的嚇人,命名為“錯” 。這種做法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夯實瀕於崩潰的朝廷財政,不料最後竟演變為一場掠奪百姓財富的盛宴,因而極具諷刺意味,所以史家諷刺曰:“聚九州之鐵,難鑄此錯” 。

王莽雖然被今人看作“穿越皇帝”,但他酷愛理論務虛,因而不接彼時地氣, 雖然其理論超越時代、制度討論也很“完備”,卻沒有穩定性與連貫性,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加上所用非人,致使民怨沸騰、天下擾動。

王莽空有理論,卻無法踐行,導致改制失敗,竟遭到了當時所有社會階層的反對,綠林、赤眉揭竿而起, 西漢餘孽與地方豪強也乘機起兵反抗新莽。地皇四年(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克長安,王莽走投無路,被亂軍所殺。“穿越帝” 王莽終於失敗了,而且下場是如此可悲,被憤怒的人群鞭屍三百猶不解恨,遂被亂刀分屍以洩憤,據說,他嘴裡那副能言善辯的巧舌也被人吃掉了,這個結局讓人始料未及,到底是天命?還是人事?無人能給出答案。這位超越時代、曾誇下海口要給世人謀萬代幸福的“穿越改革帝”,竟遭到當時幾乎所有人的厭棄與憎恨,最終落得個死無全屍的悲催下場。有時候,早起的鳥兒不一定有蟲吃,或許還會成為老鷹的食物。王莽的悲劇,既是他個人的宿命, 更是時代的悲劇。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言王莽是穿越者,我想大家應該是想表達王莽其人和他建立的新朝在歷史朝代中的“獨立特行、與眾不同”這個意思。西漢後期皇權旁落,外戚勢大,每當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總會出現大賢或是大惡之人,要說王莽是大惡之人也不算太恰當,他在38歲時榮升大司馬高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輔政大臣,使得他自信滿棚,試與尹伊、周公比高,如果這兩人知道王莽是假借他們的賢名而行上欺下瞞的勾當,估計的跳出來找他拼命:賢良不是這樣煉成的,假冒的也不行!應該形容他為一個披著聖賢外衣的竊權者。新朝建立後,王莽把一切制度全部打亂更改,在他的規劃中是想當然的用新制度來構建一個靠虛幻想象中不切合實際的社會形態,他認為只要是制度達到完美完善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社會階級矛盾,可以免除災禍戰亂。出發點是好的但事與願違,胡搞一氣,畫虎不成反為犬,致使國內烏煙瘴氣亂成一團,盜賊四起,民不聊生,國家崩潰。漢朝百年間對外構建的和諧外交西域各國以及匈奴都被他弄的怨聲載道,反叛頻起。


王莽新朝所用制度以及他出臺的各項政策其實都逃不出諸子百家的範疇,採用以六經為基礎來制定實施的,這些都有據可循,有史可證,所以王莽新朝的另類使人用“穿越者”來概括他,雖然新朝與秦統治時間差不多,但並未被史家認可。歷史上的篡權謀反事件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但是像王莽這樣兵不血刃把篡位演繹的如此完美真的是少之又少。致於王莽是怎樣一步步竊取劉氏政權又是怎樣實行他所謂的新政,最後又是怎樣滅亡的,且容我慢慢道來:

王莽之得勢:

年輕時期的王莽由於父親王曼的早逝,雖然靠著姑姑王政君(漢元帝皇后)的庇護和母親依然過著他認為的寄人籬下的生活,看著自己身為侯爵的各位叔叔和其堂兄們手握重權恣意奢華的錦衣玉食,不滿現狀的王莽從此在心裡種下了一個嚮往權力巔峰的種子。下決心在沒有成功之前一切以忍耐謙卑低調為原則,要想通往成功之門首先就得得到當權者的認可,自己的家族就是階梯。從此他勤學苦修,把儒家的禮儀運用到極致,奉養母親、寡嫂,撫養亡兄的孤兒,對外結交名士,對內委屈求全,先後為大將軍的兩位患病的叔叔親口嘗藥,衣不解帶的伺候於床前,俗話說久病窗前無孝子,但是人家王莽做到了,他甚至做的比親子還要更好,如果長安城要評選“十大孝悌人物”的話,王莽絕對位列頭甲。很快的他得到了自己第一個職位——黃門郎、射聲校尉。身為大將軍的叔父王商還向成帝建議分出自己的領土百姓給予王莽,這馬屁拍的讓皇帝都認為他賢能,再一次升官為騎都尉、光祿大夫。升官後的王莽更加的隱忍低調,並且用錢財大肆結交賓客,既然有這麼好的名聲,那些賓客官員四處為他宣傳,王莽的確很會分析形勢,他深刻領會了“潛龍勿用”的精髓,善於觀察時局變化,王莽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多年的佈局得到了回報,所以在大司馬王根死後,順理成章的登上了大司馬的高位。雖然如此但他依然感覺不滿足,也許還能再往上走走,心裡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此他繼續剋制慾望,行為刻意做作,就算是再品德高尚的人身居高位後還讓自己的妻子打扮得像僕人,穿著短布圍裙,是不是太虛偽啦,可王莽就是這麼做啦。

不知道是因為王莽的不甘心還是因為他有望穿古今的能力,有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原因,反正在哀帝即位傅太后專權的那段時間裡,王莽因為宮內一次宴會而反對傅太后座位次序安排問題上得罪了她,從而隱退回家,要是換做一般人的話早就該隨遇而安再想回到大權在握的時候是不可能啦,王莽可不這麼想,在自己封地也不甘寂寞,鬧出的動靜也不小,這又一次的加重了他高尚情操的影響力。事情很簡單,他的兒子殺死家奴,就要求兒子自殺抵命,來顯示出王莽關乎人權,人人平等的道德底線。結果是顯著的,他的賢明再次得到朝廷的認可,終於在王政君的干預下重歸京師。


新的崛起:

哀帝死了,機會又再次降臨到王莽的頭上,哀帝的治喪事宜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給了王莽,藉此機會重新控制了京畿周圍的武裝力量,並且罷免了孝成、孝哀兩位皇后,開始培植自己的心腹死黨,排除異己,樹立起拯救大漢政權於傾倒的忠孝仁義形象。為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是暗示手下心腹,然後通過他們向王太后進言,說王莽是如何如何的賢明,太后下詔獎賞時,王莽又假意推辭,拒不接受封賞,通過這種雙簧式的操作,王莽的形象再一次推向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鑑於王莽的權勢日盛,朝中許多有才能的大臣都上書避退了。名望有了,功德也不能少,因此王莽派人通過金錢收買蠻夷越裳氏部落的手段讓其進獻黑白野雞,來效仿古時周公輔成王獲得白野雞的祥瑞,讓天下人知道得到祥瑞是因為王莽輔政有功的原因。王莽實行的策略就是越想得到,就越謙虛退讓。朝廷越覺得他高尚賢明,就越加以賞賜。“安漢公”如此鮮明意思的爵位就這樣封給了王莽。按照佔卜的說法立年幼的劉箕子子即帝位,到這裡各位應該看出王莽的用意了。平帝即位后王莽不許其家屬進入京城,以防備權力被分。為了繼續向權力巔峰的攀爬,再提高其威望,王莽不惜重金救災捐款,費盡心機的取悅太后王政君,機關算盡的把女兒推向了皇后的寶座。王莽的兒子女兒幾次被他殺害根本原因也是因為他們成為了己父親掌控權力路上的絆腳石。

榮登帝位,新政開始,伴隨著來的是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同樣也是覆滅的結束:

權力是有了,但總不是自己的,被人操控(太皇太后)的感覺很不爽。還的加把勁兒,繼續努力。於是對內王莽派人巡視全國考察風俗,美其名是要重修禮儀,裝模作樣的議論修治黃河水患,修建學舍。對外消耗大量的金錢安撫四周蠻族,讓他們把一部分土地獻出,上書朝廷說我們因為誠服漢朝的威嚴自願這樣做的。既然安漢公的德行已經大到極致,怎樣才能再進一步坐上那個夢寐以求的位子呢?心腹們有的是辦法,暗中鼓動五十多萬人連續上書朝廷要求對王莽進行獎賞,以這種方法逼迫劉氏讓位。王莽實在是裝不下去了,這麼些年的偽裝太累人啦,於是在公元5年,歷史記載王莽毒殺了漢平帝。最後的障礙消除了,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稱帝看起來理所當然呢?“符命”這種東西就此興起,其實就是各種預言啦或者是某地出現祥瑞啦等一系列令人無法解釋的超常理現象,如石上刻字、井中石牛,無非這些都預示著王莽應該繼承帝位,他是多麼的名正言順眾望所歸,又讓心腹堂兄王舜向其姑母王政君索取傳國御璽,同時立漢宣帝玄孫2歲的劉嬰為太子,這是為自己所留的後路。公元9年,王莽改劉嬰為“安定公”,意為安定新朝,這是多麼的諷刺啊!也意味著西漢正式滅亡。王莽的新朝建立後大改特改,改國號,改官職名稱,改爵位,這還不算,他五次三番,翻來覆去的更改地名、錢幣。又更改以前漢王朝授予的西域諸國和匈奴的印章,乘機貶低他們,降低他們的爵位。同時又一廂情願的封分十五位單于。夜以繼日的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他認為制度全面了國家就強盛了,人們生活就富裕啦。但往往是新制度推出後發現行不通,然後就在增加許多附加政策來補救之前的不足,每有新制度的推出,就會有新的法規出臺用以保證制度的順利實施。人們還沒有熟悉舊的政策,新政策就又有了,舊錢幣才用了沒多久,新幣種就又流通了,剛適應新改的舊地名,然後再新的名稱更改又來啦。這種狀態下的人們經常處於混亂狀態,導致經濟混亂,犯罪日盛,盜賊四起。由於王莽的好大喜功肆意妄為惹得西域各國紛紛叛離,匈奴連連侵犯邊境,處於崩潰邊緣的新朝經濟加上王莽徵發錢民來平定各處的反叛,人們生活更加的苦難不堪。在最初實行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規定奴婢不準買賣,分給民眾土地等這些政策的原始出處,依然有諸子百家的思想影子,王莽的新政一直在效法古代而已,所以他並不是什麼穿越者。所謂上不正則下欺瞞,在全國處於混亂狀態下,正好是那些貪官汙吏大肆暴斂之時,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這加速了王莽政權的毀滅,終於在公元二十三年,王憲率領的漢軍最先攻入長安,王莽最終被其部下杜吳、公賓斬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