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莽的改革?

金城144965895


西漢後期,隨著政權力量的衰弱,基層的社會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政權的駕馭能力,土地兼併劇烈、奴隸和流民問題已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動搖了政權的統治基礎。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統治者與平民幾乎演化為敵我雙方,帝國的統治危機日益加深。漢平帝即位以後,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政,權勢日益膨脹,最終在公元8年取代漢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從此開始了他託古改制的一頁。

王莽改制是其代漢後,為緩和西漢末年以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等等,而這一切改革均以《周禮》為依據,故一直以來對於王莽改革的認定多認為這是一次復古運動。但王莽的改制未能減緩歷史前進的車輪,他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所做的嘗試,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起義新朝隨之滅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孝元王皇后之侄。王氏家族成員當時以外戚身份炙手可熱,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後期最顯赫的家族。族中高官林立,生活奢靡,唯獨王莽一人獨守清靜,生活簡樸,為人謙恭,且勤勉好學,隨陳參學習《孝經》,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禮賢下士,對內孝敬叔伯,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幾乎具備了儒家規範中一切美德,可見其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恰是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了其後來執政所採取的一切方針。

西漢末王莽以外戚故,屢次出任大司馬,公元前1年主政,擁立漢平帝即位,被封為安漢公。漢平帝感其擁戴之功,立其女為皇后,平帝死後兩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展中國歷史上最理想化的改制。王莽的改革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其歸納總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幣制改革:公元7年王莽開始幣制改革,鑄錯刀、契刀、大錢三種錢幣,與西漢原來通行的五銖錢同時流通。公元9年,廢錯刀與五銖錢,另鑄小錢值一,與大錢五十並行,並禁止銅、炭的開發和交易,防止盜鑄。二年,改以金、銀、龜、貝、銅、布為貨幣,稱之為寶貨。公元20年又廢除所有舊幣,改行貨布、貨泉兩種。頻繁的幣制改革,直接導致幣制紊亂,錢幣的朝令夕改,引發社會物價的失控,商品交易的遲滯以及社會經濟嚴重混亂,很大程度上引發社會的動盪不安,這成為王莽新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莽幣制改革的失敗,使市場失去了對貨幣的信任,商品貿易迴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實物交易重新抬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的倒退。

政治制度改革:王莽嚴格依據《周禮》將新朝的官名、官制、郡縣名和行政區劃做了全面調整,恢復了五等爵制。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少府為共工,郡太守為大尹,縣令長為宰等等對整個官制系統做了全面調整。在行政區劃上先據《堯典》分天下為十二州,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地理名稱頻繁改變,甚至有經過五六次轉換後恢復原名,這些改革是王莽儒家思想烙印的深刻體現,它本身並非針對社會矛盾開展,僅表現王莽個人理想的實現,然而卻起到了強烈的負面作用。整個國家行政區劃隨之混亂,政權的行政系統幾乎陷於癱瘓,更重要的是朝令夕改,嚴重弱化了皇權的尊嚴。

“王田令”的頒行:王田令規定的內容與上古時期所謂井田制相似,其核心思想就是對“普天之下,莫非王”的堅持,這是一種理想化的限田與均田措施。這一政策的出臺,是針對西漢以來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他把西漢儒學之士的夢想變為現實。改奴隸稱謂為“私屬”,嚴格限制了奴隸的買賣,堵塞了農民淪為奴隸的渠道,他一方面對奴隸群體表示同情,並解放了大批奴隸,同時,又以違法抄沒及連坐的方式將大批平民沒為官奴隸。

總的來看,王莽代漢及改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西漢後期,社會矛盾已然相當激化,力挽狂瀾本非易事。王莽作為一個徹底的儒家學者,為鞏固新朝政權,以《周禮》為宗,自然有其本身學術原因,託古改制也是他減小推行阻力的一種想,他頒佈的一系列措施,在許多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

這些改革,雖然多為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而發,然因其過於理想化,忽略政策可行性問題而均告流產。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屬,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最初就無法實行;評定物價權掌握在貴族官僚手中,更為他們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創造契機。幣制多次改革,錢幣質量每況愈下,錢越改越小,幣值卻越改越大,這一不合理的做法無疑使百姓喪失對貨幣的信任。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連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

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也是最終導致其改制失敗的原因。

轟轟烈烈的改革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帝國統治基礎搖搖欲墜這時王莽為緩解國內矛盾,轉移視線,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這一來又激發了與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內憂已經使王朝難以維繫,外患接踵而至。戰爭對人力、物力的消耗促使其不得不徵用民夫,加重捐稅,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了維持戰爭,又縱容殘酷的官吏,對平民加重刑罰,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新莽政權倒臺,他所推行的改制也隨之煙消雲散。


苦茶庵


  時間回到兩千年前,那個時候中華大地上的“弄潮兒”名叫王莽,一箇中國曆史上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縣東),出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瘁於公元23年。王莽出生不算高貴,在他的姑母王政君成為漢元帝劉奭的皇后之前,最值得光耀的家史就是曾祖王翁孺曾經當過漢武帝的繡衣御史,身穿繡衣,手執斧鋮,專門從事“打黑”工作。在姑母成為國母后,又因為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王莽雖然內心極度不平(他追求平待遇的心理極有可能就在這時產生),但並未消沉,他先從最基本的人倫工作做起,因極為孝順母親、尊敬寡嫂、照顧侄兒、生活儉樸、喜歡讀書、為人謙恭、善待朋友而名聲鵲起,二十來歲就已經成為社會仁孝模範。也是靠仁孝給他打開了仕途之門。他看準時機把孝順的棉被裹向了官居大司馬卻癱瘓在床的大伯父王鳳,在其死前數月不離左右,並親自煎藥嘗湯,不眠不休,比王鳳的親兒子還孝順。以致王鳳臨死感動得閉不上眼,親自要求妹妹——已是皇太后的王政君,要她關照王莽。莽從此以姑母為憑藉,以謙恭下士、勤儉廉樸收攬人心,在爵位益尊的情況下,能做到節操益謙,常把自己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分給賓客,甚而賣掉車馬,救濟窮人,直弄得朝野上下無不稱讚,聲望之高,漸漸超越了當時已身居高位的伯叔父們。  追尋王莽的仕途履歷,他於公元前22年(成帝陽朔三年),24歲時入中樞開始作官。由於辦事認真,對人恭敬,名聲又好。所以叔父王商上書成帝,稱願把封邑部份分給王莽(為莽不平),朝中名望大臣,也紛紛上表推薦王莽。在如此民心所向的輿論環境下,三十歲的莽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公元前8年,叔叔王根病重,舉薦38歲的王莽為自己大司馬位的繼任人,成帝點頭了。可仕途艱難,哀帝即位後,剛坐了一年多大司馬位子的王莽就因外戚內鬥失利,不得不辭職下臺,退居新野(河南屬地),閉門讀書。退出政壇的王莽“位卑不忘國憂”,十分注意國家動態,堅持每日分析時政,堅信自己一定還會有所作為。同時也更加嚴於律己——兒子王獲一時暈頭殺死了一個家奴,莽卻嚴令兒子自殺償命,此行為成了那個時期大漢國家媒體的頭條,民間稱頌久久不衰。  由於有眾多大幹部不斷上書要求為他反平,公元前2年,莽被允許回京居住。公元前1年哀帝死,莽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重握玉璽,王莽復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莽處理。此時的王莽45歲,一躍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手握大權的王莽迅速清除政治障礙,快速擁立新君(平帝),雷厲風行的作風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評和擁戴,為以後推行新政奠定了基礎。第二年太皇太后賜莽為安漢公,成為了周公式的人物。但他作風一如既往,做出了先後把工資收入分送二萬八千人作為封賞的事蹟。就在大家毫不吝嗇地對王莽日夜歌功頌德的時候,王莽在公元1年將女兒配為平帝后。也在這一年,王莽又一次勒令犯案的另一個兒子(長子王宇)自殺(他這些兒子是不是太想死,對他們老爹的作風竟然不深入研究),以身作則教育群臣說,要敢於大義滅親,要始終公而忘私,並以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由於王莽實在太有思想、太優秀、太有人氣,49歲的他又被封為宰衡,地位已遠在諸侯王公大臣之上。  王莽那些光及後人的政治理想也就在這個時候正式啟動了。在他掌管下的國家機關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倍加尊重知識,將各經博士的名額由1人增至5人,廣建學校、宿舍,廣開仕途之路,使有才幹之士可以順利來首都就職,一時間京都文教昌盛,大漢知識分子無不涕泣擁戴王莽。帝國各王公大臣心明手快,聯合以書面形式報告皇帝:周公厲害吧?但周公設禮制樂用了7年時間,而王莽同志只用4年就使天下昇平,一片和諧,如此人才就是周公在世也要讓位啊!王莽於是順理成章被加封九錫,離皇帝寶座也就只一層紙的距離了,他第一次感到心跳是如此之快。  但王莽畢竟早已成長為一個老成謀國的革命者,實現理想有他一整套的步驟。元始五年,平帝病得很厲害,王莽不惜冒折壽之險祈禱上天表示自己願代平帝病死;只可惜平帝消受不起,死了。51歲的王莽收起眼淚,出人意料地立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在感動之餘據大家的意思,令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攝皇帝,莽謙虛地自稱“予”。  這年是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至此,人們都認為王莽不會再有去掉皇帝前那個假字的必要了。可在公元7年的叛亂讓王莽的思想發生了轉變。這一年,竟然有幾個地方軍事長官起兵反對王莽,說天下還是劉家的天下,可他王莽卻想取皇帝而代之。所以在這場叛亂被很快平息後,王莽認為不如把假皇帝前面那個字去掉,使天下徹底變為王家的,更能顯得名正言順和凝聚人心。天隨人願的表現是一時間讖緯禪讓之說在官府、民間很流行,“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等預測都說明天意當如此。但最終讓王莽愉快地接下皇帝大任的是一個叫哀章的人,此人說上天和漢高祖劉邦聯合在夢中告訴他王莽應該取代漢家皇帝,而且還獻上了印有龍爪印和劉邦手印的證明書。事已至此,再不上位就是過分謙虛。決心既下,就再也顧不得姑媽哭天喊地,從她那枯材般的手中奪了玉璽,受拜稱帝。這是公元9年,王莽時年54歲,開始一個孤獨皇帝的新政里程,他要去實現他的理想。為體現不同於舊,他把新朝代的國號叫新(他追求新,一切都要新,也表明他進行革新的堅定決心)。8年時間,王莽完成了從安漢公到宰衡到假皇帝,最後到真皇帝的奪權歷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篡奪皇權的新模式,真是圍繞他的一切彷彿都是新。  做了皇帝,王莽放開手腳,發誓一定要有所作為。他以使天下平均為理想,大刀闊斧地進行變法和改革,開闢新政。他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多數人有飯吃,活的自在,於是規定將包括豪強地主所佔土地在內的一切土地收歸國有,平均分配給全國人民;同時宣佈廢除奴隸制,讓所有奴婢得到人身自由(2000年前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思想啊)。為避免奸商搞行業壟斷和放高利貸危害人間,下令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等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所有權、經營權收歸國有,讓國家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指示國家政府借貸給人民,並等人民有錢後再還。王莽又想,有飯吃後還要有良好道德風尚的社會才是好社會,他認為搞道德建設最好的教材莫過於周禮(原諒他的歷史侷限性,那時候他實在找不到學的,也無其它理想的典型樣板),於是要求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使全國實現禮貌和諧。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充滿了對兩千後的社會主義的嚮往,實在令人敬佩。  遺憾的是推行改革的各級政府官員觀念陳舊,思想老化,看不到這世界第一變的必要性,再說無數官員的智商似乎對新皇帝無窮無盡,幾乎天天都在更新的新法規也理解不了,以至各級政府對新法推行不力,甚至陽奉陰違,拒不落實最高指示;又加之各地豪強地主思想境界太低,嚴重缺乏自願投身革命的自覺性,處處與新法作對。在雙重阻擊之下,致使廣大人民群眾不僅享受不到變法的成果,而且連聲叫苦,已經獲得自由的原奴婢捫又求著回去當奴隸,以免餓死。王莽看著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萬丈雄心一下陷入無邊的痛苦之中。  就在王莽整日借酒澆愁,思考對策的時候,蝗、旱禍及全國,饑荒四起,王莽在無糧可濟的情況下,又一相情願地想了個絕招,叫無糧之人煮草根湯喝,代為充飢。可這招理想招數無效,老百姓在破口大罵聲中紛紛揭竿而起。昆陽之戰,王莽四十餘萬政府軍竟然打不過哪個以前只想做點投機倒把生意發財的劉秀帶領的萬把人。天意如此,新帝國的脊樑斷了。莽憂憤成泣,怒指蒼天,並在公元23年,親率群臣進行“哭天大典”(詩人啊),在一片哀哭聲中責問上天:“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民間傳說,王莽當時還賭氣道:如果不想讓我當皇帝,你就用雷電劈死我吧。但上天沒有打雷,只是下了點小雨。這可能是上天對這一天才的理想主義者的最後同情,而關於未來,老天已經自有安排了。因為沒過多久,綠林軍一支部隊就攻入了長安,一個叫杜吳的商人趁火打劫尋到王莽,經過一陣商人式的典型猶豫結束了王莽的生命。校尉公賓覺得這樣做不足以領功,斬了莽頭,將其懸於宛市之中。  嗚呼,這就是一代政治理想家的下場!連上天也感幾分寒意。  王莽已死,但他卻成了兩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的贊他是改革家,也有人斥他為復古狂;有的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也有人把他看做“曹瞞前身”,是奸雄賊子的榜首;有的贊他救世主,也有人罵他野心家;有的說他虛偽奸詐,也有人說他坦蕩無私。白居易罵道:“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胡適卻稱他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者”。我雖言微,卻也感嘆王莽是一個有獨立政治抱負的改革者、理想家,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勇士。他的思想表象復古,實則先進,只是沒有深入調查研究,也不先搞試點,太自信,太理想化,太急功近利了。王莽改朝換代,改革失敗,無意中卻緩和了人民與劉家的矛盾,是當之無愧的兩漢搭橋人,也無意中成了劉家天下的替死鬼。  歷史沒有如果,可我們還是會想:如果兩千年前王莽這個理想主義者真的試點成功,中國將會是什麼走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