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億萬人心的可貴張力

□江作蘇

“醫者仁心”是中國醫學傳統。人心相通,這種倫理所蘊含的宏大張力,全社會普而用之於迎戰曠世罕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它不僅體現在4萬多醫護人員馳援湖北,體現在黨領導的高強度全國資源總動員上,也體現在輿論場的話語倫理構建之中。

高度碎片化的互聯網輿論場,在猝不及防的巨大疫情撞擊下,本來有著釀成更大社會風險的可能性。但是,當歷史研究者回望這個驚心動魄的社會大事件過程時,會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社會向善,仁心普在,形成了與兇險疫情相對抗的強大倫理張力,匯為輿論場的主流,也使國人的媒介意識浴火涅槃。

時代不同了,古代的仁心一般體現於個體行為,至多是有限的群體之上,而在這次迎戰疫情中,社會輿論體現的是一種無差別的、普惠而深切的仁愛之意。舉國資源的託底並不是唯一的國家力量體現,關懷一切人、守護一切人,這種民心的共識才是一致行為的歸依。例如在互聯網上,無數網民持續注視火神山醫院搶建,關注每一位患者的命運,日夜牽掛國運家運乃至人類命運,願意為之付出各種代價,這類豐富的輿論表達現象,成為將來史家難以用筆墨盡述的史料。

有序而深厚的仁愛,聚合成為輿論主流。有序是他信也是自信的表現,不僅千萬人口的武漢“封城”之舉得到民意配合,而且各地的抗疫措施都形成了自覺的輿論。共同營造綠碼環境,使之不僅成為健康的通行證,也呈現了各個地方意志的網上表達。這種綠碼意識體現了社會化的仁者愛人,體現了強大社會自我調控的倫理勇氣。以中國之大,如果沒有這種倫理張力的無形力量,疏漏就會造成管湧,管湧必然導致潰堤。

“守靜篤”主張源之於老子。疫情時期,在靜持狀態下體現殷切守望,倫理力量用不事喧譁的方式凝成巨力。可以說與疫情的搏鬥是安靜的決鬥,空曠的街巷和車站碼頭不是沒有人氣,如果沒有意志的傳遞,社會早就停擺。這種意志體現的傳播符號,在被口罩遮蓋得認不出人的狀態下,也許只是處於高危環境裡醫者的一個簡單的手勢,也許只是一幅斜陽下推送老年患者的暖心照片,也許表現為關注對面樓層兩個多月隨風亂拂的窗簾視頻,而更多的是交流各種以“宅”支持抗疫的不同方式。國人的這種“靜”,是一種令對手生畏的力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式的歷史不會重演,科學與實力再配合以倫理的力量,在驚心動魄的搏鬥中取得了全民性的主動。

當然,輿論場倫理的張力也體現在民間和媒體的監督上。不僅被監督者在壓力下不斷修正存在的不足直至被繩以法紀,而且監督者本身也要接受來自社會的監督。可以說具有一定張力的輿論環境,客觀上不僅使得抗疫鬥爭體現了世所公認的效率,也避免了系統性失誤的風險。

從冬到春,從形勢險峻到大勢向好,國人的仁厚宅心,通過傳播符號匯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鍊,這個輿論現象體現了網絡生態正在走向成熟,更是國人在這個不平靜世界中,“你若安好就是晴天”的倫理所向,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民眾可貴的自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