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洛陽的劉邦,為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遷都長安?

點右邊關注我們,每天都有古代歷史等你閱覽

自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天下就陷入了爭戰不休的混亂時期,好不容易滅亡秦朝統治後,以漢王劉邦、齊王田榮和楚王項羽為首的諸侯爭權奪位,將短暫安定的天下再次攪了個天翻地覆。一直到楚王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全國戰爭才真正結束,但是局部戰爭仍舊此起彼伏。漢王劉邦也趁此機會在大臣們的擁戴下晉升皇帝,開創了傳承四百年之久的大漢王朝。稱帝后的劉邦選擇了洛陽作為國都,下令麾下的士兵全部返鄉為農,來表示天下安定。但是定都洛陽的劉邦,在不久之後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遷都長安,這是為何呢?

定都洛陽的劉邦,為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遷都長安?

劉邦在消滅楚王項羽後,在諸侯王和群臣的擁戴下登基稱帝,但是天下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趙王張耳這六位異姓諸侯王不僅佔據了漢朝大量的國土,擁有僅次於劉邦的軍隊力量,而且對於劉邦身下的皇帝寶座一直虎視眈眈。劉邦定都洛陽有著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是麾下的文武百官大部分是函谷關以東的山東人,定都洛陽有助於獲得大臣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洛陽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的中心,定都洛陽有助於掌控天下,可以及時發兵平息地方叛亂,諸侯王們也能夠按時前來朝貢。

定都洛陽的劉邦,為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遷都長安?

但是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劉邦美好的想象,他就是一直在隴西防守的齊國人婁敬,在回鄉的的途中路過洛陽,就通過老鄉虞將軍求見劉邦。在婁敬的心中,劉邦效仿周朝定都洛陽並不聰明,首先就是周朝在消滅商紂王之後,在洛陽地區營建都城,但是鑑於山東的商朝勢力依舊強大,定都洛陽不易於統治,仍舊將都城建在關中地區,把洛陽當成一個後備都城。此時的漢朝雖說消滅了楚王項羽,但是在山東六國舊地上還有六位異姓諸侯王虎視眈眈,這與當年周朝所面臨的形勢相同,天下尚未安定的情況下定都洛陽,容易被有野心的異姓諸侯王圍攻,因此遷都關中方才是明智之舉。

定都洛陽的劉邦,為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遷都長安?

其次就是關中的地勢險要,物產富饒,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而洛陽中心地區狹小,土地貧瘠,四面受敵。在楚漢爭霸時期,滎陽、成皋一直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在這兩地發生的大戰有七十多場,小規模戰爭有四十多次。而滎陽、成皋就是洛陽的外圍,是保證洛陽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楚漢爭霸時期防線多次被楚軍攻破,可見在洛陽定都會大概率會被敵軍攻破防線。建都關中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首先就是關中四面環山,有險要的關隘作為屏障,其次就是關中地區足夠大,能夠養活數百萬人口。秦朝就是以關中為基本盤,發動消滅六國的戰爭,在楚漢爭霸時期關中常年安定,鎮守關中的蕭何多次徵調兵力和糧食來保證在前線作戰的劉邦。

定都洛陽的劉邦,為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遷都長安?

劉邦聽後急忙召集群臣開會,討論是否遷都關中,當時大部分文武官員因為出身關東,極力反對遷都長安,反而是張良審時度勢,充分考慮關中和洛陽的利弊關係,支持劉邦遷都關中的議題。開完會的劉邦當天就率領文武大臣向西進發關中,在咸陽附近的長安定居下來,賜婁敬劉姓。劉邦定都關中的舉措,在後來的諸呂之亂和七國之亂中成效顯著,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