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雲計算不意味著低價?

去年的一次公開活動上,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談到了當下前沿技術實驗室以及生物科技創業公司面臨的挑戰,這位技術出身的 CEO 表示,計算成本高昂是目前最大的挑戰,他還公開喊話亞馬遜 CEO 傑夫·貝佐斯,希望 AWS 可以做出表率,「讓我們給傑夫打電話,談談這個問題」,扎克伯格如是說道。

為什麼雲計算不意味著低價?

與扎克伯格抱怨遙相呼應的,則是 AWS 以及整個雲計算行業快速增長的態勢。

上一季度財報中,AWS 季度營收 99.54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 33.97%,而微軟的雲計算業務,也就是智能雲業務(包括 Azure、服務器)營收達到 11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其中公有云 Azure 增長了 62%,服務器和企業雲業務增長了 30%。

在國內,截止到今年 2 月,阿里雲季度營收 首次突破 100 億人民幣,達到 107.2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62%。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關於雲計算的「安利」文章都在大談特談雲計算的成本優勢,而從 AWS 到阿里雲,這些雲計算巨頭也在各個場合——公開演講、網頁產品——宣揚雲計算如何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更進一步,這些雲計算公司也一直在降低雲計算成本,在搜索引擎裡輸入「雲服務商名字+降價」都可以返回無數個信息。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上述這些混亂、衝突的信息呢?

首先,雲計算公司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對於計算資源的重組,通過將傳統 IT 設施中的計算、存儲、數據庫、網絡等分拆為一個個單獨的模塊再去售賣,形成了更靈活的資源調度機制。

為什麼雲計算不意味著低價?

這樣的模式固然可以省錢,一方面創業公司不必再去採購、搭建 IT 基礎設施,直接通過網頁就可以快速部署自己的線上產品,另一方面,利用雲服務彈性擴展的特點,可以快速擴容,Instagram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家只有 13 人的公司在被 FB 10 億美元收購前,一直採用 AWS 的服務,支撐著全球數十億用戶的訪問。

但這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當一家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僅僅一臺雲服務器是無法支撐的,那麼雲服務器的計算成本就將大幅上升,更進一步,如果企業還需要額外的存儲、帶寬(國內的帶寬成本是驚人的)、數據庫服務,所有的成本都會直線上升。

從這個角度去看,所謂雲服務可以降低成本,只是一種片面的說法,雲的確會給企業帶來成本降低的效果,但這並不意味著,雲就是低價基礎設施,這只是一個企業業務特定階段裡的成本展現。

其二,雲服務商複雜的成本計算機制也是「罪魁禍首」。正如上文所言,雲計算的本質是資源重組,而云服務公司則在不斷細化這些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是 AWS,已經擁有 23 個類別、170 項產品和服務。

為什麼雲計算不意味著低價?

如此繁多的產品和服務,在滿足客戶不同場景需求的同時,則無形中「製造」了圈錢方式,比如 AWS 的 S3 服務提供了五種類別的對象存儲方式,如果你沒有理解這些表述基本一致、價格似乎差別也不大的產品差異,那麼當數據量、訪問量越大的時候,你的賬單或許是一個天文數字,使用國內阿里雲、騰訊雲也有類似的情形,一不小心就是「一個房子」的賬單。

另一方面,按秒/分計費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陷阱。雲計算公司將按秒計費包裝成雲計算靈活性的重要特徵,但客觀上也呈現了雲計算的「低價」,畢竟,每秒只有 0.0000x 元的費用暗示幾乎就是白送,但不要忘了,沒有哪一項服務可以在幾秒鐘中啟動,也不可能在幾秒鐘中完成一項工作流,這使得按秒付費的機制更像是一種市場宣傳口號。

在搜索引擎中以「AWS Cost save」為關鍵詞搜索,你會感受到「雲計算低價」的另一面。雲服務公司,比如亞馬遜官方也推出了成本優化產品,但這個成本優化到底有多中立,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瞭解完雲計算商業模式以及部分雲服務商的「套路」,我們也可以準備一些應對思路,但最核心的思路還是對自身業務的理解能力,到底自己產品對於基礎設施的要求是什麼、雲服務公司的哪些產品可以滿足這些要求?只有先想清楚了這些,才不會在複雜的雲產品中迷失方向。

長遠來看,雲計算代替傳統 IT 基礎設施是必然趨勢,本地機房也將成為歷史,這是一場偉大的技術變革,也是一場技術理念(從擁有到租用)的變革,當然還是一場巨大的商業模式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