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心悸、胸痛是臨床中的常見症狀,常見於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臟疾病,而在中醫學中亦可是兩種獨立的疾病。心悸即病人常感心慌氣短,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控制等的一組症狀;胸痛即病人常感心前區或前胸部疼痛,活動後加重,甚則難以忍受。心悸證始記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其雲:“心澹澹大動,病本於心。”《素問·平人氣象》雲:“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靈樞·本神》雲:“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睏脫肉,氣悴色夭,死於冬。”

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內經》描述了心悸的表現和病機、預後,至仲景方以氣虛血少和痰飲內停來論治。《傷寒論》記有:“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記有:“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嗣後各家從病機和治法上大加發展,使中醫止悸頗具優勢。

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如《重訂嚴氏濟生方》責之“夫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朱震亨以虛和痰飲論治:“有氣虛者,由陽明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宜炙甘草湯補之。”“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小建中主之。”“血虛宜硃砂安神丸。”“少陰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凡治悸者,必先治飲,以水停心下,散而無所不至,可以茯苓甘草湯治之”。“氣涎鬱在心膽經,宜溫膽湯。驚悸在心脾經,因失志氣鬱涎聚,宜定志湯”。

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醫學正傳》提出情志致悸說:“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醫林改錯》則主張:血脈痺阻致悸“心跳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指“血府逐瘀湯”)。中醫歷來重視攝生養神,《素問·上古天真論》 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病變,特別是與心的關係最為密切。

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因此,注意精神的調攝,避免過於激動喜怒或思慮無度,保持心情愉快,這對預防胸痛的發生、發展是很重要的。注意生活起居,寒溫適宜 氣候的寒暑晴雨變化,對胸痛的發生、發展也有明顯的影響。有關胸痛發病因素的調查報告指出,陰雨寒涼等因素誘發胸痛者約佔1/3以上。因此,平素注意生活起居,做到寒暖適宜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調配飲食 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膩之品。飲食節制,不宜飽餐,宜多進食蔬菜、水果、富含纖維素食品,糾正偏食。

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別注意情緒變化

中醫認為,過食肥甘、膏粱厚味易於產生痰濁,阻塞經絡,同時進食肥甘亦可生溼,致使溼濁困脾,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致令食物中厚濁部分壅遏脈中,“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影響氣的正常運行,而發生胸痛。因此平素飲食注意調節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菸酒等刺激之品對於臟腑功能亦有影響,應予禁菸限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