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对儒家有哪些影响?

23UYDE'eo


您好,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孟子性善论对儒家有哪些影响?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那“性善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解读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主张在政治上施行仁政。

第二: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第三方面: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尤其是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连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人好比参天大树,它枝繁叶茂,有些时候,人们只关注果实和叶子,却忽略了主干。人性作为人类的属性,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属性。同时,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同时也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也与周边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孟子随后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人行善论。他是从人性中提出人性不同于禽兽的本质区别。他说,人虽然也好色,安乐,但那些只不过是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他所说的人性。人性善,是因为人有本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十分之心。就像人看到了落水儿童,都有怜悯之心。这种行为是油然而生的,并不是什么目的性的东西。

第四给方面:孟子的性善论对儒家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知道是君子的和谐,并不是盲目的附和。小人表面上的认同也不是和谐。每个都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我们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求同存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与人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同等的权利。这也是人善论对儒家影响一个重要的方面。

所以说,孟子的性善论不仅对儒家思想有着正面的影响,更是对我们国家在事项中国梦的道路上起到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聊城王岗爱讲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完善了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儒家一种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儒家的人性观,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了儒家学派的发展。

二、性善论成为儒家学派的本源说。成为当时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工具。对当时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性善论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人为善,与人善交,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现。


松嫩隐士


性善论是孟子的向善论的延伸。

《孟子·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说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这叫恻隐之心,所以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仁发端的那个地方。人都有羞耻心,有厌恶非礼的东西,所以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是义这个东西在心中发芽。人都有恭敬之举,是礼的发端。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能明辨是非的,是智之发端,是智慧的来源,是智慧的萌芽。

这便是孟子人性善学说的表述,非常有道理。如果你从人性深处来讲,人性深处既有孟子所说的善良的本性,又有荀子所说的恶的本性。

以性善论为根基的儒家伦理道德哲学,对中国的人格影响深远。在这种文化生态下,“为他、利他”是善,“为我、利我”是恶。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认为:孟子言性,乃即心言性。心在摆脱生理欲望的裹胁时,自然显露出四端的活动。四种基本活动形态,虽然显现于经验事实中,并不为经验事实所局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