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天才

孙策,这个名字只要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而且都知道孙策厉害。但是孙策到底厉害在哪?一直以来语焉不详,我来说一说。

一、绝世天才

一说到东吴的战略规划,因为易中天《品三国》的原因,鲁肃的“榻上对”被捧上了天。相对来说更熟悉三国的人会指出,东吴的战略规划早在孙策初期就由张纮定下来。这种说法看起来比易中天的言论更胜一筹,其实更是张冠李戴。

东吴的战略规划制定者,是孙策本人!

孙策和张纮的对话记载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稍有古文功底的人都可以看出是孙策向张纮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规划,希望张纮能加入自己的队伍。张纮表示了赞同,并不是张纮向孙策献策。

(孙策)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第一步,从袁术那里拿回孙坚余部;第二步,与舅舅吴景会合于丹阳,占据一块根据地;第三步,向东发展,占领江东为基业;第四步,报仇雪恨,打败杀父仇人刘表、黄祖,意即占据荆州。第五步,成为东汉朝廷外藩,这是委婉的说法,意即建立自己的政权。

张纮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战略规划,只是表示了赞同,只是提醒孙策,为朝廷外藩这个说法虽然委婉,但不臣之心太过明显。应该改为“匡辅汉室”,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实际上张纮的意思就是点破孙策委婉的说法,直截了当说出来取汉室而代之。

所谓的鲁肃“榻上对”其实就是复述了一下孙策多年前的战略规划。

孙策这个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那就是天才,如果非要加形容词,那就是绝世天才。孙坚死时,孙策只有17岁。埋葬了孙坚后,孙策迁居江都,遇到了张纮,有了上述对话。

这段对话具体在哪一年已不可考,必定在公元192年到194年之间(大概率在192或193年),孙策未满20岁。

三国第一天才

一个人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没有地盘、没有钱粮、没有兵马,甚至都不是孙坚真正的继承人(注:孙坚死后,继承孙坚官职并统领孙坚军队的是孙策的堂兄孙贲)。就是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却告诉张纮自己要剪除群雄建立政权,没有哪个英豪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有如此非凡的战略和雄心壮志,并成功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找不到的,

19岁的曹操刚刚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19岁的刘备还在卖草席、当游侠。

19岁的袁绍凭借家族的势力当上了一个县长。

19岁的诸葛亮、司马懿还在家里苦读。

唯一能在年纪上和孙策媲美的霍去病也不过是一个将,不具备孙策这样统御全局放眼全天下的帅才。

自古英雄出少年,而孙策正是其中的绝世天才。

二、依附袁术

可是,现在却有一个问题?

孙坚死后,孙氏家族本来已经搬迁到曲阿(今江苏丹阳,东汉时属吴郡),孙坚也葬在那里,在全家族都在曲阿的情况下,孙策却渡江北上迁居江都。孙坚刚死,孙策应该给他守孝。而且孙策是出名的孝子,最听母亲吴夫人的话。在父亲孙坚刚死应该守孝,母亲吴夫人身在曲阿的情况下,年仅17岁的孙策却离家北上渡过长江去了江都。这件事蹊跷之极。

这是因为孙策的起家,远比我们现在表面了解的要艰难得多。

孙策的第一个问题是:他是光杆司令,想要在三国乱世成就事业,手上得先有兵。但是他父亲孙坚原有军队的控制权却不在孙策手上。

三国群雄,孙坚出身最是卑微,虽然靠着出生入死,手上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但后勤完全依赖他人供给。特别是孙坚杀害荆州刺史王叡,实际上成为了叛汉之贼后,这一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出身寒微的孙坚当时急需依附名门望族。然而孙坚远不及其子孙策,眼光和见识都输了一筹,孙坚选择了三国群雄中最声名狼藉的袁术作为依附对象,与袁术结成了半依附、半同盟的关系。其实这一点也给日后孙策开创基业制造了很大的难度。

孙坚死后,他的军队情况比较复杂。虽然孙坚依附袁术,但毕竟是“袁术、孙坚军事集团”中的二把手。所以孙坚虽死,军队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孙贲手中,同时孙贲也继承了孙坚的官职——领豫州刺史。孙策虽然是孙坚的嫡长子,此时孙氏的实际掌门人却是孙贲。孙贲跟随孙坚从长沙起兵,作为侄子一直是孙坚嫡系心腹,在孙坚军队中也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否则是不可能在孙坚死后,由孙贲统领军队并领豫州刺史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孙贲虽然统摄孙坚旧部,但这并不是孙坚原有的所有军队,只是部分,另外一部分被袁术掌握。其中有什么曲折,因为古籍缺失,现在已无法考证。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孙策一直念念不忘从袁术那讨回孙坚旧部。

孙坚刚死的时候,孙策曾向袁术讨要孙坚旧部,被袁术一口回绝。(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

袁术找了个借口,对孙策说你的舅舅吴景现在是丹阳太守和堂兄孙贲是丹阳都尉,现在都在丹阳,那里是精兵之地,你可以自己去招募。

孙贲本是领豫州刺史,怎么突然降了好几级成为丹阳都尉了呢?这就得从丹阳郡说起。

丹阳郡属于东汉的扬州,辖地安徽南部、江苏西南和浙江西北地区,境内地势“山谷万重”,“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这是一个广袤的山区。

而丹阳郡的原住民大多是《三国志》中常见山越,“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狄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彪悍,如果非要加形容词的话,那就是非常彪悍。

而且丹阳这个地方从先秦起就是我国南部最主要的铜产地。此地不但有强悍的住民,更有锋利的兵器。汉末三国时期,丹阳兵精,闻名于天下。何进、袁绍、曹操等人都大老远派人去丹阳募兵。徐州牧陶谦也正是凭借家乡的丹阳兵雄霸一方。陶谦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就让刘备背叛了多年的兄长公孙瓒。

三国第一天才

袁术命吴景、孙贲攻打丹阳太守周昕,经过激战并运用了点手段后,吴景、孙贲赶走了周昕,占据了丹阳。

看起来袁术愚蠢之极,居然把这么一个地方交给了孙氏。但是袁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丹阳这个地方,光是占据那是远远不够,如果手上没有一支强大的武装,那只能占了几个县城,广袤的山区根本控制不了,丹阳的精锐兵源自然无从征集。

孙贲本来领豫州刺史,统摄孙坚余部,可是孙策却向袁术讨要父亲旧部,这说明在吴景、孙贲攻打周昕时,手中的军队已不是原有的全部。而且吴景并不是完全依靠武力击败周昕,而是用的计策。(袁术遣吴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昕曰:“我则不德,百姓何罪?”遂散兵,还本郡。)这也说明吴景、孙贲手中军队数量较少,不足以用武力驱逐周昕。

这就意味着,袁术命吴景、孙贲攻打丹阳是与孙氏的一项利益置换,用孙坚这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的部分控制权来交换对丹阳的控制权。

可是吴景、孙贲兵力不足,名义上占据了丹阳,但一个外来户想要压服当地彪悍的豪强真正控制这个兵源之地,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孙氏不过就是占据几个中心县城罢了。

这也是袁术的如意算盘,知道你们孙家想要丹阳,去可以,但军队得留下,以达到利用孙氏控制丹阳,又控制孙氏的目的。

所以孙策第一次向袁术讨要孙坚旧部时,袁术理都没理,直接把他打发去了丹阳。

可是当孙策从江都前往寿春第二次向袁术讨要孙坚旧部时,袁术却答应了。这就奇怪了,这不是袁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史书给出的答案是孙策的魅力实在太好了。史载“(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袁术自己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而袁术手下的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

三国第一天才

这种说法真是把袁术当傻子看了。

这就是这件事的蹊跷之处。

其实这是孙策的一盘大棋。本节开始就说了,这个时候孙策理应给孙坚守孝。但是孝子孙策却在整个家族和母亲吴夫人都在曲阿的情况下,离家北上去了江都。

所以我说,孙策必然受到了孙贲的“排挤”。本来,想从袁术那索回孙坚旧部这个任务非常艰难。但是如果孙贲当“掌门人”习惯了,不愿意还权给孙策,因此将孙策“排挤”出孙氏,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孙策此人,年少就成名,“江、淮间人咸向之”,是出了名的少年天才。现在被“驱逐”出孙氏的孙策主动来投奔袁术,这个情况就和当初孙策讨要孙坚旧部对袁术来说是两回事了。当初讨要孙坚旧部,那还是和孙坚那会一样,与袁术是半同盟的关系,甚至还可能脱离袁术自立。你孙氏又想要丹阳,又想要军队,那把我袁术当成什么了?可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孙策是被赶出家门的,到我袁术这来,那就再也不是以前的半同盟关系了,而是彻底成为我袁术手下的部将。这样一个人才,穷途末路来投奔自己,袁术没有理由不接受。

而孙策也隐蔽了自己的野心,装出为袁术赴汤蹈火的样子。但是这样一来,在其他所有人的眼里,孙策和袁术的关系就从以前的半依附、半同盟变成了袁术的部将。故史书说“孙策为袁术将”。而另一方面的吴景和孙贲,也一样从以前的半依附、半同盟变成了袁术的部将。注:原来的领豫州刺史是袁术表奏东汉朝廷而受封的,现在的丹阳太守、丹阳都尉却是袁术自己封的。看起来袁术成了最大赢家。

三、孙策起兵

但是孙策早已定下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他现在需要一个机会脱离袁术。

正好这个时候孙策的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那边却出了状况。

面对各地军阀林立的局面,东汉朝廷也拿出了自己的办法,就是以刘姓宗室出任州牧,镇抚地方,继刘焉为益州牧、刘表为荆州牧之后,兴平元年(194年)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刘繇出任扬州,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对付袁术。可刘繇不敢去扬州的治所寿春上任,“欲南渡江”,孙氏家族看到了机会,打起了首鼠两端的主意,于是吴景、孙贲把刘繇迎接到曲阿。刘繇遂以曲阿为扬州治所,出现了袁扬州和刘扬州并立的局面。

东汉朝廷派出的宗室都是相当有能力的人,这个刘繇也不是善茬,他虽被吴景、孙贲迎到曲阿,却暗中联络江东的士族豪门。

三国第一天才

偏偏这个时候孙策为袁术驱使攻打庐江,庐江太守陆康出自吴四姓之一的豪门陆氏,陆康及陆氏数十人死于此役。孙策与江东豪门结下了血海深仇。刘繇抓住了这个机会,与江东豪门联手,将吴景和孙贲赶出了丹阳。

这就是孙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他虽然骗过袁术获得了孙坚旧部,但是没有立足的基地,原本预想中的基地——丹阳,丢了。丹阳的丢失是对孙氏的一次重大打击。

但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一项几乎相同的才能,那就是在逆境中因势利导。刘繇抓住了机会,孙策也看到了机会,这是他脱离袁术控制的绝好借口。吴景和孙贲被刘繇驱逐后,袁术不忿于丹阳的丢失,以惠衢为扬州刺史,督吴景、孙贲攻打刘繇,但交战连年,始终不能获胜。孙策于是对袁术说:“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

在对待孙策这个问题上,袁术和曹操对待刘备是一样的,都有笼络为自己所用之意,但也都有提防之心。这种矛盾的心理就导致了曹操和袁术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即都没能看出来刘备、孙策并不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一方面袁术想依靠孙策的武勇重夺丹阳,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孙策背叛自立。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袁术一厢情愿地认为,“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

三国第一天才

结果孙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与吴景、孙贲合兵一处,用姑母的计策渡过长江,一举打败了刘繇,平定了丹阳郡。但是平定丹阳郡对孙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孙策是受袁术驱使渡江进攻刘繇,拿下丹阳郡是要交给袁术的。早在吴景、孙贲被刘繇驱逐之前,袁术就趁机拿掉了吴景的丹阳太守职务,任命为督军中郎将,改命周尚为丹阳太守。后来袁术发现周尚(其侄子就是周瑜)倒向孙策,立即撤换周尚,派自己堂弟袁胤出任丹阳太守。这件事里孙策还有一个聪明之处,后文会讲到。

第二,孙策的计划是平定整个江东,要完成这个计划必须以丹阳为基地,但是不可能拿下丹阳就和袁术翻脸。这是因为不能两线作战,同时还要依赖袁术的后勤补给。

第三,刘繇只是一个外来客,打败刘繇并不意味着成功,江东真正的势力是各地的士族、占山为王的豪强。不折服他们这些人,情况还是和以前一样,只能控制几个中心县城,而且城里的人和孙策还不是一条心。

四、吴四姓和会稽四姓

因此夺取丹阳后的战略考量,成为孙策下一步行动的关键。那就是先取吴郡还是先取会稽郡?

孙策还在考虑这个问题,好消息先一步传来,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塘(杭州)发兵北上,打败了吴郡太守许贡,占领了吴郡的治所吴县(苏州)。看起来吴郡不战而定,孙策只要前往吴县和朱治会师即可。

其实不然,许贡虽然是江东土著,但和会稽郡却有血海深仇,会稽四姓中周氏的周喁被许贡杀害,而盛氏的代表人物,前任吴郡太守盛宪,许贡也准备把他杀掉。在共同面对孙策这个大敌的时候,许贡反而是吴郡、会稽郡群豪联合起来的阻碍。这是其一。

其二,孙策是受袁术驱使进攻江东,而袁术声名狼藉,为江东士族所不容。面对袁术的部将孙策,江东的抗拒心理非常之强。比如后文中提到的王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人是孙坚的总角之交,有升堂见妻的情分,关系非常之好。可孙策渡江,王晟反抗激烈。除了王晟本人因为吴夫人求情得免,其余宗族全被孙策杀掉。从王晟可就见江东群豪对孙策入寇的抵触、抗拒心理。

其三,许贡虽然为吴郡太守,但吴郡真正的掌握者是吴四姓顾陆朱张,其中的陆氏跟孙策也有血海深仇。而且除了这些幕后的士族。吴郡还有多股割据势力,分别是乌程(湖州)的严白虎、邹他、钱铜,嘉兴的王晟、余杭的许昭等人,手下都有几千、上万人。如果孙策进驻吴县,下一步讨伐会稽,必须路过这些群豪的地盘。将自己的进军路线置于其他人侧击之下,不是用兵之道。如果先剿除严白虎等人,会稽郡势必会全力支援。战争的胜负孰难预料。更不用说还有吴四姓在背后观望形势,如果孙策形势不利,这些人在内部下手的可能是非常之大的。

其四,孙策此时兵力不过万人,面对江东群豪,各个击破,孙策都能做到,但如果这些人抱成一团,孙策的兵力就不足了。

三国第一天才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朱治拿下了吴县,但是孙策如果移驻吴县,其实是把自己置身险地,将进退失据。因为丹阳在名义上是袁术的,而且袁术已经派人来掌控,孙策必须考虑袁术翻脸,断绝自己后勤补给,甚至切断后路情况。如果这一情况发生,孙策在吴县就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所以孙策很聪明的继续把丹阳交给袁术,这是为了取信于袁术,同时丹阳这个地方还有刘繇旧将,自称丹阳太守的太史慈,以及曾经袭击并击败过孙策的祖郎等人仍继续聚众与孙策为敌,把这些难缠的敌人交给袁胤去对付。在表面向袁术示忠心的同时,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于是孙策并未从丹阳按正常路线沿平原坦途进入吴县,而是翻越天目山,径直前往钱塘。到了钱塘,孙策手下诸将又鼓噪着转为北上,先进攻严白虎。这些人的脑子把孙策逗乐了,如果只是为了剿灭严白虎,孙策何必绕一大圈来到钱塘?

孙策只得告诉诸将,严白虎虽然名气在外,但只是群盗,并无进取之心,自守贼而已。你不招惹他,他也不招惹你。当务之急是渡过钱塘江,进攻会稽。

此时会稽郡的太守是王朗,他虽然讨厌孙策,但他一个文弱儒生,不足以济大事。真正主事的是会稽四姓中周氏的周昕,而周氏正是孙氏多年来的死敌。周氏三兄弟周昕、周昂、周喁是袁绍、曹操集团的干将,多年来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争斗,周氏兄弟充当了马前卒的角色。先有周喁和孙坚争夺豫州之战,接着周喁、周昂又和孙贲为争夺九江再起战火,后来吴景、孙贲又在丹阳驱逐了周昕。三次争斗,周氏三败,早已对孙氏恨之入骨。现在孙策又来进攻周氏的老家会稽,于是周昕主动出山协助王朗进行抵抗。周氏兄弟常年在军旅,富有军事经验,在会稽他们又是地头蛇,远不是严白虎等聚啸山林的群盗所能比的。

所以,孙策对自己面临的形势分析的非常清楚。吴郡的严白虎等人实力弱,好打。但是这些人全部没有大志,都是些庸碌之辈,对孙策威胁不大。而且吴郡的幕后势力吴四姓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如果先采取武力平定吴郡,势必激起严白虎和吴四姓的反抗,而且还会得到会稽郡的全力支援。

会稽郡的群豪是本土作战又知军事,而且铁了心要反抗孙策,是孙策的强敌。但是如果孙策对他们先动手,严白虎等人和吴四姓诸人,会见死不救,继续坐观。

这就是1100多年后,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和张士诚时所采取的战略。不打弱的张士诚,因为他是自守贼;就先打强大的陈友谅,因为陈友谅是一心要弄死朱元璋。朱元璋之所以会采取这一战略,受孙策启发的可能是非常大的。

孙策所面临战略态势胜于朱元璋,会稽周氏虽然稍强,但江东群豪如果和孙策单独作战,无人是孙策对手。各个击破,孙策的兵力不处于劣势,远胜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实力对比。而且孙策还有一个在吴县的朱治可以牵制吴四姓和严白虎等人。(这一点和如果孙策先进驻吴县,这些人对孙策形成的牵制是一样,作用是互相的)

三国第一天才

果然如孙策所料,当孙策挥兵渡过钱塘江进攻会稽时,严白虎等人毫无作为,坐视不理。周昕虽然进行了激烈地抵抗,但无奈实力不济,周昕被孙策斩杀,王朗弃城而逃。会稽的士族也因为积极参与对孙策的反抗,遭到了血腥的杀戮。所以在多年后,陈琳为曹操所作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还拿会稽士族昔年遭遇说事,鼓动他们反抗孙权,“弃暗投明”。(关于吴四姓和会稽四姓,本文只是简单述及,之后有专文讲述,那就是东吴的立国之路)

平定会稽后,孙策转为北上,轻取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诸人,顺利平定吴郡群豪。而吴四姓诸人一来摄于孙策军威,二来更重要的是朱治采取怀柔的政策,积极拉拢吴四姓子弟入仕。在利益面前,吴四姓选择了放弃仇恨。

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袁术断绝来往,正式脱离袁术自立,并于次年派自己表弟徐琨赶跑了袁术的丹阳太守袁胤。孙策自己则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最后两个劲敌太史慈和祖郎,将其二人擒获,最终平定了丹阳郡。至此孙策平定全部江东之地,东吴的基业就此建立。

但是一切还没结束,按照孙策的战略规划,下一步应该夺取袁术的淮南旧地,但是这些地盘现在在曹操手中,想要夺取难度很大。于是在200年初,孙策击败黄祖,迈出了吞并荆州为父报仇的第一步。很快机会再次来临,袁绍和曹操终于展开对决,趁此机会孙策秣兵历马准备拿下淮南,兵峰首先直指广陵。在袁绍的牵制下,曹操本来是没法同时对抗孙策这一强敌的。可惜进兵途中,孙策被许贡宾客刺杀而死,时年仅25岁。东吴失去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五、综述

孙策平定江东,乃是三国历史上一件大事,这是三足鼎立的根基之一。因为史籍记载简略,后人都误以为孙策征战过程非常轻松。

实际上孙策面临的情况远非后人所想那么简单。渡江前的孙策是一个19岁的年轻人,手无一兵一卒,脚无立锥之地,身无盈尺之财,赤手空拳打天下,起步就有极大的难度。渡江后面临的局面非常微妙和复杂。他只有万余军队,后勤补给依赖袁术,还要防备袁术翻脸的危险,面对的是整个江东大地到处都是反抗他的势力,这些人加起来不下十万之众;江东士族豪门又普遍的不合作。一支被整个江东所厌恶的客军,面对遍地的反抗势力,孙策只要有一个应对失误,就可能全军覆灭。

孙策采取了分化拉拢、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继续臣服于袁术,先保证自己的后勤,同时把反抗势力中能力最强的两个,太史慈和祖郎扔给袁术。

其次,在面对吴县被朱治夺取的表面大好形势前,没有冲昏头脑,坚决不进驻吴县,避免给吴四姓和严白虎等人施加压力,保持他们观望的态度。

再次,坚决打击会稽郡的死敌周氏,同时采取了政治上区别对待的手腕,打压强烈反抗自己的会稽士族,拉拢观望的吴郡士族。从而让吴郡士族认识到,只有投靠孙策,采取合作的态势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否则就会遭到会稽士族那样被诛灭的下场。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平定江东的征战只是过程,最终孙氏还要依靠这些士族来治理江东。

而完成一切时,孙策年仅23岁,用绝世天才形容他,毫不为过。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