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刘备托孤

01: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刘备

刘备辗转二十年,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六家。

刘备在公孙瓒和陶谦处不算特别委屈,在吕布处是吕布耍不要脸反客为主,夺了刘备收留他的地盘,刘备很知趣的躲到了小沛暂住,也不算很委屈,在袁绍处完全是等待关羽和其他兄弟的消息,也不是很委屈,在刘表处毕竟是自家兄弟也算不上很委屈。刘备最委屈的是在曹操处,每天都提心吊胆怕曹操睡醒了想明白就把自己杀了,所以这一节全靠演技,每天提着个桶灌菜浇地,完全要演出一幅菜农的模样,以此来淡化曹操的提防和杀心。

刘备一路上都在寄人篱下,都在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几次险些丢了性命,但刘备一直忍着,忍到赤壁大战以后,刘备终于拿下荆南四郡,有了自己的地盘。从此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刘备一路上都在屈身守分,最后只为一个目的——以待天时。所以当觉得自己委屈时,想想刘备前半身的遭际和他留给我们的这句话吧。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曹操刺杀董卓

02: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

曹操干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刺杀董卓,当时这个计划在付诸行动之前,王允就给曹操说,这件事一旦失手可是要掉脑袋的呀。曹操呵呵一笑说,如果能杀了董卓,也算我曹操为天下除去一害,死就死呗,全没当回事。曹操第次一出手就在践行自己干大事而不惜身的为事准则。结果果然失败了,好在灵活应变,逃过了一死。

刺杀董卓失败之后,大家又组织了十八路诸侯攻杀董卓,这一次,曹操又是冲在最前面,又险些丢了性命。自己打的灰头土脸的回来之后发现大家都在哪里闲聊,曹操这是才看清了一群乌合之众,看透了一堆鼠辈。曹操再次践行了他干大事不惜身的为事准则。

后来和袁绍的大战,虽然有荀彧谋划,有郭嘉打气,但毕竟在军事实力上曹操和袁绍太悬殊了。曹操再次奉行了干大事不惜身的为事准则,并最终拿下了这场大战的胜利。

见小利而忘命这件事,曹操第一表现在自己从不为小利所动,曹操干的都是大买卖,曹操干的第一件大买卖就挟持皇帝。当时能想到这进一步的很少,敢做这件事的则没有,曹操干了。第二曹操不管是对曹氏宗亲还是外族将领官员,从不在钱粮上计较。曹操的观点是,能用钱买到的都是便宜货。曹操明白越贵的人才越便宜的道理,没有这点眼光,是很难做大的。

03: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孙权提领江东时才16岁,纵观这个16岁的娃娃掌管一个国家,一路都走的很稳,很漂亮,和他的这句话有直接关系。孙权重视团队的力量,孙权重视集体的智慧。

孙权遵循了哥哥孙策的那句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当张昭在面对天下局势动荡中显得有些迂腐时,当周瑜病亡时,孙权大胆启用了鲁肃,从此开出了吴蜀联合抗曹实际阶段,当鲁肃病亡,蜀汉大军打算灭吴国时,孙权又启用了后备陆逊,收获了夷陵之战的大捷。

如果要问领导者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那无疑是识人用人了。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司马懿

04:习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司马懿

曹操任丞相之后,司马懿被曹操看重,但司马懿的野心也被曹操看了出来,曹操死的时候和长子曹丕说过,司马懿可堪大用,但有可能会参与我们的家事,所以万万不可重用,曹丕也记在心头。

诸葛亮七次北伐曹魏,魏国万不得已之时派司马懿镇守边疆,司马懿的实力不如诸葛亮,但司马懿善守,拒不出兵,就靠时间来耗,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还曾送过司马懿女人的衣服,司马懿当着众人的面把女人的衣服穿上,依然据守不出。

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国的北伐告终,司马懿保护了魏国的边境,但凯旋之后还是被削去了兵权、职位。

诸葛亮死后,边境也安宁。不久曹丕驾崩,曹睿即位,但仍然处处提防司马懿,这个时候司马懿主动提出卸甲归田。

曹睿驾崩,曹芳继位,曹芳继位后仍是提拔亲信,把庸才曹爽提拔为魏国大将军。这个时候司马懿的机会终于到了,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诸葛亮,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

曹芳要去祭祖,要所有大臣一起跟随,当然,也包括司马懿,但司马懿称病不去,曹芳派大将军曹爽去探探虚实,司马懿听到消息后便假装卧病在床还装出病危的样子,曹爽见状后便放心的离去。曹芳出城之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半天就占领了都城洛阳,之后诛杀了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实际权力。

司马懿所谓集智,就是要学会隐忍,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如果能多多汲取一些司马懿的智慧,那可是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到了该出手的时候,再给敌人最致命的一击。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诸葛亮

0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东晋的葛洪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这话说的和诸葛亮这句话很相似,就是一个谦虚的人容易团结力量,一个骄傲的人容易导致人才离你而去。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人性的东西,就是人群中骄傲的人多,自谦的人少。人性也符合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一个骄傲的首领带着一堆骄傲的成员,在同性相斥的作用下,成员相继离去,剩下孤家寡人。

唐朝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也明确的写道: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是在努力劝诫李世民不要翘尾巴,要低调。

曾国藩则说,千古能人皆以傲字致败;王阳明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谭嗣同又说: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总之,古人认为骄傲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看清楚,搞明白,然而戒之。

06: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

这是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前夕,谋士郭嘉向曹操进言,分析了袁绍的十个短板,鼓吹了曹操的十个优势,用来强大军心。

道胜:曹操比袁绍有道,主要是曹操条条框框少。

义胜:袁绍是叛军,曹操是以天子之名剿灭叛军。

治胜:曹操的治军比袁绍严明。

度胜:袁绍任人唯亲,曹操任人唯贤。

谋胜:袁绍寡谋,曹操多谋。

德胜:袁绍沽名钓誉,曹操待人真诚。

仁胜:袁绍只对亲戚好,曹操对谁都好。

明胜:袁绍没脑子,曹操有主见。

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赏罚分明。

武胜:袁绍虚张声势,曹操用兵如神。

郭嘉对得起三国第一谋士的荣誉,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让这场仗还没开打,就让大家觉得已经赢了。做事业一样需要郭嘉的这种思维,看懂敌人,看清自己,知彼也要知己,方有胜算。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07:欲成大事者,不能意气相争,更无需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周瑜

这句话乍一看不像是周瑜说的,义气相争,恰恰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爱干的事,诸葛亮不是活活把周瑜气死了么。那么这里面主要问题恐怕是演义中的周瑜和正史中的周瑜有出入。

正史中的周瑜精通音律,虽然身处乱世,又执掌吴国军务大事,却能静下心细品弦音,有艺术修养,并非粗人。

外貌方面,《三国志.周瑜传》载:长壮有姿貌,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是一个美男子,又娶了小乔,可谓是郎才女貌,佳人绝配。

周瑜有杰出的军事之才,孙权感叹: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江左人物,无人能继。

刘备对周瑜评价道: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赤壁之战前,在敌人绝对优势和已方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周瑜道:操自送死。大战在即,笑傲群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多么意气风发。

正史中,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正是周瑜的杰作。

周瑜战略眼光超出常人,在孙策逝世后,周瑜果断的带兵赴丧,稳定了当时的江东内外形势,确立了孙权领导地位,江东得以稳定。

周瑜提出了著名的二分天下战略,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善审时度势,眼光独到,长远构想。

周瑜死后十九年,孙权称帝,对所有人说:若不是周瑜,我是不能称帝的。对孙权而言,他是孙权的主心骨和臂膀,孙权对他有某种依赖和无条件的信任。

周瑜是一位豪杰之士,有谋略,有能力,又有艺术修养,在三国乱世是很少见的风流人物。

如此来说,欲成大事者,不能意气相争,更无须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是配得上周瑜的气魄了。

不读《三国》可惜,不读《三国》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