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智慧远远超过《三国》,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多谋,草船借箭,骂死王朗,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些计谋不仅使人称赞,而且让人觉得诸葛亮可以未卜先知。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可全信,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如何呢?

诸葛亮的智慧远远超过《三国》,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会告诉我们答案。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不如小说中那么多谋多智,但他依旧可以被称为一个奇人。

1. 诸葛亮的地位是自己一步步争取来的

对于诸葛亮军事方面的成就,许多人不太认同,认为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么神奇,况且诸葛亮的北伐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兴师动众,次次北伐,次次失利。

诸葛亮的智慧远远超过《三国》,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语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从小跟随叔父,后来由于一些变故,诸葛亮便隐居于南阳。

经过好友徐庶元直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在这时,诸葛亮已经谋划好了联吴抗曹的计谋,即后来的隆中对。

出山后的诸葛亮 ,表现出不凡的智慧,他作为使者前往江东,劝说孙刘联合抗曹,也不辱使命。

诸葛亮连吴抗曹的计谋被孙权采取后,被刘备命为军师中郎将。

在汉初,除了将军之外,就是中郎将最大,但将军这一职位不长设,只有在统兵作战之时,才设将军,而中郎将发展到三国,基本遍地皆是中郎将,因此,诸葛亮的职位不算高。

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主要是督统零陵、贵阳、长沙三郡的税务,充实物资储备,通俗一些就是搞后勤。

诸葛亮的智慧远远超过《三国》,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来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合力攻打西川,升为军师将军。诸葛亮的地位并非凭空捡来的,而是他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武乡候,设立丞相府,处理国家事物,至此,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实现了快一半了,拿下荆州,夺取西川,连吴抗曹。

诸葛亮的智慧远远超过《三国》,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接下来便是北伐,打败曹操,光兴汉朝,诸葛亮一直是忠汉的,他在刘备请他出山时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又在《出师表》中说道:“兴复汉式,还于旧都”由此可见,兴复汉朝,不仅是刘备多年的心愿,也是诸葛亮的心愿,这才使得诸葛亮率兵多次北伐。

2.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可以说,举国上下都是诸葛亮一人在操持。

李严虽然也是托孤的对象,但终究不是荆州集团的人,不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一心想着扶持刘禅,匡复汉室,只能出兵伐魏,后来《后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三国志》中有一句话“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

句话说诸葛亮一直不变的志向是,进要像龙飞虎视,统一天下,退也要跨越边境,使海内振动。诸葛亮多次北伐用兵不止,炫耀武力。

炫耀武力有什么好处呢?

使魏国不敢轻易来范,一山容不得二虎,不死你死就是我亡,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称“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懂得这个道理。

因此他北伐成功更好,一举统一天下,失败了也不要紧,也让魏国知道蜀国并非等闲之辈,这是其一;其二,可以轻松的提点周边一些民族,要么投降,要么就乖乖呆着,不要轻举妄动。

3.诸葛亮的带兵打仗能力究竟如何?

人们对诸葛亮带兵打仗的能力产生质疑是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开始的。

易中天非常自信的说诸葛亮带兵打仗不行,原因是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对诸葛亮的评价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是这位先生估计只读了后半部分,并未读前面几句话。

陈寿是将诸葛亮的才能和管仲萧何、韩信、王子成父进行对比的。

说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和管仲等人差不多,计谋这一块相比较他的治军才能有所不足。

就比如一个全年级第一名的学生,数学语文英语全年级第一,化学全年级第三,人们说他化学弱一些,只是相比较与其他几科而言的,并非说他的化学成绩差。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领军打仗能力并不弱,不然也不会被唐太宗列为武庙十哲,和孙武、韩信、白起、吴起等人并列。

比如建兴六年,诸葛亮故意放出消息要从斜谷道攻取郿县,放赵云、邓芝为疑军,自己却攻打祁山,他经常善用疑兵之计。

又如: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退军时,张郃回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方的流箭给射死了。张郃一生英明神武,打败马超,抵抗张飞,追击孙权,平定叛郡,结果依旧死于诸葛亮之手。

再如:郭淮,率兵攻打陈式,最后却被诸葛亮亲率大军击退。 诸葛亮北伐,多因粮草不济,因此他打仗时,总会分一部分兵力屯田,另一部分则准备应战,屯田的士兵和居民之间和睦相处,并无冲突,这也是诸葛亮指挥作战高明之处。

然而诸葛亮北伐不成功并非他不擅长打仗,《三国志》明确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功克异体,未能有克。”就是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遇到的对手是英豪,兵力悬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

最后陈寿感叹道“天命有归,不可以凭智力争也。”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大概是已经注定了吧,无论智力如何,也斗不过天运

4.诸葛亮的文学成就

《出师表》、《诫子书》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尤其是出师表,后人评价甚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中载道:“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诸葛亮辞别后主北伐的《出师表》,鞠躬尽瘁的思想表达充分而文辞流畅。是杰出的作品。)

陆游似乎对诸葛亮的《出师表》情有独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评价这篇文章。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感状》:“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文天祥被俘,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由此可见,诸葛亮可以堪称为文学大家。

5. 诸葛亮提拔人才大公无私

人们把蜀国无人才归结于诸葛亮,这并非如此。

比如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吴国,放回张裔,并重用。

他也提拔杨洪手下,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刺史时,任用品德高尚之人,当时命杜微为主蒲,杜薇推辞,诸葛亮便派人用轿子将杜薇抬过来。

当丞相如诸葛亮这般,真的不多。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国准备撤军,司马懿看到蜀国撤军,蜀军也是纪律严明,便夸赞诸葛亮是治军奇才。

诸葛亮不仅是治军奇才,而且在管理人才方面也相当不错,他一向大公无私 ,完全不会凭借自己的喜好奖惩别人,他自己也说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要一视同仁。

马谡鞍前马后跟随诸葛亮,可街亭一战,马谡不听指挥,导致兵败,也被诸葛亮关了起来,后在狱中大病而亡。

6.相国已去,蜀国已在飘摇之际

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活者的时候,还能近贤臣,远小人,蜀国尚能撑几年。

然而诸葛亮死后,他亲 小人太监黄浩,远贤臣,蜀国大运已去,最后导致宦官掌权。

诸葛亮生前朝廷虽有大赦,但不多,然而自诸葛亮去世之后,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好几次大赦。

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去世。杨仪斩魏延,朝廷大赦。

延熙元年,刘禅取张飞的第二个女儿又立为皇后,朝廷大赦。

延熙六年,蒋琬从汉中回来,朝廷大赦。 延熙九年,费祎回成都,大赦 延熙十四年,费祎回成都,大赦

……

从这里看出,蜀国的制度在诸葛亮死后已经乱了,取皇后大赦,立新王大赦,安营扎寨大赦,敌军投降大赦,将军出征大赦,回归也大赦……

大赦,一般情况下,是在社会风气衰败到了极点,万不得已才实行的政策,大赦对一小部分人有好处,然而对大多数人是不利的,这会更加使得罪犯变本加厉的犯错。

结论:忠勇武乡侯,成败诸葛亮,蜀汉的命运随着诸葛亮的死亡也走到了尽头,诸葛亮死后的蜀国更像一盘散沙,你争我斗,全无大局意识 。

诸葛亮一生忠勇英明,他是一个集军事、政治、文学、发明诸多成就于一生的人,将自己有限的才华尽数投给了蜀汉。

然而唯一遗憾的是蜀汉没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官吏,以至于后人无从了解真正的蜀汉,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看见蜀国的点点滴滴 。

一如开始,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了一个烂摊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他兢兢业业,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山时27岁,54岁在行军途中死去,他人生前27年留给自己,后27年留给了蜀汉,临终之前《诫子书》中这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与其说告诫儿子,倒更像在说他自己心有不甘,北伐次次失利,意志早已不如刚出山时那样斗志昂扬了。


年纪渐渐老去,他的大志依旧未能实现,像是一头困兽在做最后的悲鸣,将自己一生的才华都奉献给了蜀汉,他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