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史記》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胡亥在老師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

然而,秦漢簡牘的出土,卻顛覆了歷史的記載

為什麼歷史沒有選擇公子蘇?

胡亥真的那麼不堪作為嗎?

兔子山遺址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此前已有證據表明遺址是益陽縣古城所在地。2013年春節後,益陽市文物部門啟動對遺址的發掘工作,5月28日,考古人員在清理一口古井時,發現幾片殘斷的木牘,上面隱約可見墨書的字跡。這成為發現簡牘的開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介入考古發掘。

益陽兔子山共出土了戰國晚期至三國孫吳時期的竹簡、木牘1.3萬餘枚。

“這是繼馬王堆漢墓、走馬樓吳簡、裡耶秦簡之後我省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份報告中,這樣評價益陽兔子山遺址。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秦二世詔書)

秦二世胡亥在史書記載中以殘暴愚蠢聞名。

此次出土的一枚秦代簡牘,內容經考證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的昭告文書。

文書說:“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縣賦援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亟布。” 背面為“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

似乎秦二世並不是那麼苛政窮斂。天下初定,安撫民心,也未可知。

而公子蘇多養儒學,這也許是秦始皇不肯立公子蘇的原因。只有仁德禮樂,沒有軍事思想,不能勝任一國之君。

秦始皇的詔書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統一天下,百姓安寧,立下皇帝稱號,下詔書於丞相隗狀、王綰,把不一致的度量衡制度都明確地統一起來。

秦二世的詔書是:“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灋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大意為:秦二世元年(前209),下詔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說,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之制,後嗣只是繼續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現在把這個詔書刻在左邊,使不致有疑惑。

古代以右為先、為尊。兩份詔書左右並排,亦符合制度。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政令。這是秦朝最大的歷史貢獻,奠定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基礎。

政令內容包括統一文字和語言,統一車軌的軌距,統一道德與規範,還有統一度量衡等相關舉措。

秦二世繼承了秦始皇的改革,繼續推行統一制度。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

秦國的強大,來源於商鞅變法的改革,以及軍事上白起的傑出才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依次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隨後經過對匈奴、百越的戰爭,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秦朝共三世,兩帝一王(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嬰),雖然短短14年,歷史貢獻卻是居功至偉。

強大的秦朝在歷史上為什麼草草收場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遠征匈奴與百越,耗費了大量的經濟與軍事力量。統一後舉全國之力修築連接萬里長城、阿房宮。秦二世為完成秦始皇遺願,繼續修建阿房宮。

秦二世的秦國百廢待興,應當重振經濟,增強國力,卻一味秉承舊制,誤國害己。

李白詩云: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大興土木、兵力荒廢、農田失耕、遺貴分封,這造成了社會矛盾激化,農民揭竿而起,六國遺貴趁機復辟。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由於秦二世久居後宮,劉邦兵臨城下時,追責趙高隱瞞不報。趙高怕株連九族,讓女婿咸陽令(首都市長)閻樂兵變皇城,秦二世求生不得,自刎。後,子嬰降漢。

中華文明以漢為宗,《史記》為漢文化。為求身正源清,自然作順應天意、寬厚仁德狀,對應的,前朝自當是暴政驕淫。

正史與野史,共同構成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丨驚世駭俗,秦二世原來是這樣的​《史記·太史公自序》已經說過:“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後漢書·楊終傳》中也記載,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歷史,從來以需要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歡迎關注《美食與美貌》,帶給您一份與眾不同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