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藏冰消暑的?

现在的人多以冰消暑,而中国古人利用冰块消暑的历史也很久远了。周代就有专门掌管“冰”之庶务的职官,叫做“凌人”,用俗话说就是“冰人”,掌管给祭祀、宴宾等等提供冰块的事务。因为有了专门掌理冰务的人员,所以祭祀食物、宴席食物可以保鲜,也可以冰作餐饮。

古人是怎样藏冰消暑的?

古人在隆冬时从深山穷谷凿冰封藏。

三伏之月颁冰赐冰

国君在夏天赏赐冰块给群臣,由“凌人”执行,见《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凌人:掌冰政。……夏,颁冰,掌事”。“冰室”也由“凌人”管理,夏季“颁冰 ”之后,秋季刷冰室、冬季藏冰于窖、春季启冰等等,一年四季都要按部就班地准备,等到夏天来临,冰块才能派用。

封冰藏冰有科技

历代颁冰的时间都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之月”,也称伏夏,约当黄历六月,颁冰的对象都是朝中的官员,也分官等。《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颁冰。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那时颁冰的对象是大夫以上的官员。

晋朝陆翙《邺中记》,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邺都有规模宏大的冰井台。冰井台位于邺都北城西北隅,“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这个冰井台冰室中的冰井深度达到十五丈,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了。不仅这样,还进一步用石墨来隔绝热源。这样的冰井就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真的是宏观巨构。

唐朝由掌苑囿园池的令、丞掌管冰务,在季冬时藏冰千段,先立春三日将冰纳于冰井,到了仲春启冰,准备夏天时颁冰(《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唐朝诗人韦应物《冰赋》写到:“深山穷谷凌人凿,颁赐从来天下闻”、“睹颁冰之适至,喜烦暑之暂清”。反映了唐朝宫中在暑热中颁冰的行事,这些冰都是在隆冬时从深山穷谷凿来封藏的。

宋代宫中也颁冰。孔平仲的《初伏夜坐》诗提到“初伏”日宫中颁冰,“苦渴须浆解,微凉以扇求。颁冰是今日,堆玉想神州。”宋代颁冰也是论官职分赐的,梅尧臣诗中提到“颁冰论官职”、“官高职重冰则多”(《次韵和永叔石枕与笛竹簟》)。

北宋民间吃冰已经很普及,诗人李至说用颁冰来煮茶滋味更好:“茶煮颁冰味更长”。《东京梦华录》记载“冰雪”在当时已经是巷陌杂卖的甜点,那时旧宋门外两家冰雪店最有名,吃冰雪都用银器,是相当高档的时尚餐饮。北宋京都人最重“三伏之月”,往往在风亭水榭,峻宇高楼,乘凉赏新荷,兼吃冰盘消暑,冰盘来自大雪柜,“雪槛冰盘”是饮食的时尚。

到了明代在立夏日启冰,《帝京景物略》记载:“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冬至日时把凿成一尺见方的冰块收藏入二丈深的冰窖中,入了夏天启冰,赐给文武大臣。

清朝赐冰在三伏期间,初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由工部负责颁冰票给各衙门,以冰票自行领取,见《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京师民间,初伏以后,就有“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那时,挑着冰担沿街叫卖冰棒,相当受到喜爱。

从周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历代朝中都有颁冰、赐冰的作法,而且颁冰的时间都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之月”。到了宋代以后,入伏之后民间享用冰盘、冰点成了一种消暑的流行风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