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去年四成上市房企銷售均價跌了,六成漲了

2019年在“房住不炒”主基調的影響下,房地產融資環境持續收緊。市場上瀰漫著一種說法:2019年又是降價去庫存的一年。

到了2019年下半年,廣州多地新盤出現大幅降價促銷。番禺某大盤降幅超過20%,增城某大盤降幅也達到20%……

房價真的降了?降了多少?

截至4月底,各大房企基本都發布了2019年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統計50家規模上市房企,去年龍頭房企房價平均漲幅大多低於5%,還有20家房企同比2018年出現價格下滑。

誰家漲價最高?

僅5家漲幅超過20%,龍頭房企穩中略升

同比來看,2019年較2018年漲幅和降幅情況又如何呢?

數據顯示,平均售價同比漲幅超過20%的有5家,其中綠地香港以27.89%的漲幅位居去年漲幅最高。其他四家分別為建發、綠地、華夏幸福、合生創展。

綠地香港2019年合約銷售額的主要來源分佈於泛長三角和泛珠三角的重點區域,當中上海、江蘇及廣西項目分別貢獻了約24%、20%及17%的合約銷售額。其他合約銷售額的核心項目主要包括雲南項目約15%和浙江項目11%。財報顯示,年內平均銷售價為每平方米人民幣14,810元,包括出售上海 綠地黃浦濱江股權的影響。

合生創展去年逆勢飄紅,合約銷售額約212.58億元,同比上升42%;平均合約售價12865元/㎡,同比上升11%。這也取決於產品結構和城市佈局:廣州共有14個在售物業項目,佔集團合約銷售總額的27%;在北京及天津共有12個在售項目,佔集團合約銷售總額的17%;在上海共有9個在售物業項目,佔集團合約銷售總額的44%;在惠州共有6個在售物業項目,佔集團合約銷售總額的12%。

平均售價漲幅低於5%的有17家,代表房企有龍湖、華潤、佳兆業、中梁、雅居樂、奧園、綠城、中海、萬科、保利等。

從以上兩個區間可以分析出,全國性佈局的龍頭房企、部分追求規模化的中型房企在2019年基本保持10%以內的穩健增長。因此,國家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變,“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行業基本面也不會變。

誰家降價最猛?

7家售價下降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售價較2018年下降的有20家,其中降幅超過10%的有7家,分別為金科、藍光發展、富力、大發、金茂、龍光、華髮。

金茂一直採取高售價模式,不考慮權益影響,僅以物業銷售來看,中國金茂2017年的銷售均價可達2.4萬元/㎡,在公佈銷售業績的房企中位列第一。然而,受大形勢影響,不止是去年,近兩年來金茂的銷售均價都持續在下滑,這也導致了毛利的下滑。從數據上可以看到,自去年11月份以來,銷售均價已連續4個月在2萬元/㎡以下。

華髮2019年實現了經營業績持續增長,銷售金額創歷史新高,從2018年的582億元到922.73億元,增幅達58.54%。但銷售均價同比下降22%,單價直降6560元。不難看出,在過去的一年,華髮採取了“跌價保增長”策略。不過,銷售均價下滑明也並非只由降價促銷引起,其銷售結構也發生變化,如產品定位下調、項目分佈由一二線轉向三四線城市等。

得益於早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逆週期拿地,龍光地產積攢了大量的低成本優質土儲,藉此公司規模快速擴大,業績也水漲船高。但公司的銷售均價其實已連續三年下滑。 2019年龍光地產的銷售均價下降近2400元/㎡。不過,龍光的平均土地成本佔銷售均價僅為24%,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也為未來保持高盈利仍奠定了基礎。

在2019年,大發地產的銷售金額及銷售面積均創下歷史新高。其項目主要位於長江三角洲,多處在二三線城市。受調控及推貨影響,項目均價由2018年的15937元/平方米下調至2019年的13550元/平方米,下調近15%。

最初在重慶深耕的金科,於2016年開始在全國擴張,2018年開始開拓到到弱二線及三四線城市。伴隨全面擴張,金科在2019年銷售金額及銷售面積均創新高,漲幅分別達到57%、42%。受市場及區域分佈影響,2019年的金科的平均售價也從2018年的“1萬+”跌穿至“9字頭”,節構性下調10.3%。

此外,降幅小於10%的有13家,代表房企有融信、越秀、恆大、陽光城、融創、金融街、碧桂園、招商、新城、時代等。

相較於2018年,龍頭房企的平均售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碧桂園同比下降7.69%,恆大同比下降2%,融創同比下降4.4%。

去年在巨大的銷售壓力下,不少房企今年紛紛趕在金九銀十之前搶跑,以價換量。恆大被視為第一家啟動大範圍促銷的房企。8月開始,恆大推出了全員營銷優惠升級活動,恆大數萬名員工全員營銷。據當時媒體報道,恆大部分地區的新樓盤,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價,部分房價甚至降幅達到了6000元/㎡。但從財報來看,2%的降幅也只是“微降”而已。

而上半年“佛系”、下半年“衝刺”的融創,在去年上半年的目標完成率僅為38.94%。進入下半年,為了實現月均銷售額至少達到560億元的速度,一方面根據市場情況促銷,另一方面也啟動了全員營銷,以此刺激銷售。據媒體報道,去年7月融創位於鄭州一項目單價直降3000元/㎡。

去年深陷醜聞風波的新城控股,售價降幅也達到8.7%。絕大多數的存貨和成交金額分佈在三四線城市,這其中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新城一方面需要快速回籠資金支持高週轉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希望儘早撤出三四線城市,調節存貨和銷售結構。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降價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