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我這一輩子》是老舍第一個創作黃金時期的壓軸作品,描述了舊時代一個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以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人生軌跡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悲劇。

透過自我與時代兩條線,帶我們重溫那段灰暗,動盪的歷史。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自我的一生 

(一)“我”是千萬小人物的代表

文中全書以第一人稱書寫,老舍並沒有向我們透漏“我”的名字,事實上,是有意為之。因為“我”並非指單一一個人,而是那個時代下窮苦普通老百姓即千萬小人物的生活真實寫照。

而“我”之所以會去做巡警,不過也是遵循時代給予的墨守成規的生存法則。

正如書中所說“巡警和洋車是大城裡頭給苦人們安好的兩條火車道,大字不識而什麼手藝也沒有的,只好拉車,識幾個字而好體面的,有手藝而掙不上飯的,只好去當巡警。”“當巡警是窮而文明一輩子,窮的要命,文明的稀鬆!”


時代的造化下,命運彷彿已經被安排,由苦難彈奏的交響曲,一出出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對於巡警他牴觸過,甚至當初看不起,一直叫“臭腳巡”,可是終究還是屈就於生活,為了幾個錢委屈自己也就此罷了。縱使心中有諸多的想法,也在現實面前收斂了稜角,學

會圓滑的滾過社會的生存法則,很多事只能看,不能言,這多少透著窩囊,可自己如此這般,說了又能怎樣?於是終究沉默了,安分了,守己了。

於是在生存之道中,學會了人云亦云,見風使舵,阿諛奉承,謹言慎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養家尚且困難的六塊現大洋,學的越發“聰明”了,看清楚了很多事,越發能夠淡然處之,或許也正是因此,妻子和別人跑了,兒子早逝的打擊才沒讓他一蹶不振,彷彿這就本該是他如此的小人物要面臨的人生,在這樣的思想認知下,終究是融入人流中,如同千萬窮苦小人物一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窮人的命——並不像那些施捨稀粥的慈善家所想的——不是幾碗粥所能救活了的;有粥吃,不過多受幾天罪罷了,早晚還是死。

(二)難以跳脫的圈子

說來有些諷刺,“我”不願意做巡警卻做了巡警,不願意兒子做巡警他卻也成了一名巡警,姑娘所嫁之人,也是一名巡警,甚至連兒子的妻子孃家父親與哥哥也是巡警。

一個人當巡警,子孫萬代全得當巡警,彷彿掉在了巡警陣裡似的。


好奇怪的閉環,跳不脫的圈子。 

在那個社會里,富人有富人的圈子,比如一看就大字不識的教官,卻因為有圈子,便也能一躍謀個像樣差事,做起他們這些巡警的教官來。窮人有窮人的圈子,比如他身邊的鄰居,也皆是同他一樣,為了生計,守著微薄的錢銀,鄰居李四,為了生活,四十塊賣了胖兒子,卻抵不上富人太太一個平常的物件香粉盒子。

 

而我們當代也是如此,也就有了“寒門難出貴子”一說,圈子如枷鎖,是很難去跨越的階級。也告訴我們世界本就是不公的,當然,圈子不是必然,因為人是活的,可以創造突破,卻也是少數,常態化的大眾,一生都在他所固有的圈子裡度過。

美國心理學會總結了大量的實證研究,說明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子女的營養狀況,閱讀水平,心理壓力和教育資源等等。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三)“心中的空兒”是我一生的軌跡蹤影

“我”在文中自述有三次提到“心中的空兒”,這個空兒也貫穿了我的一生。 

第一次是妻子和他以前裱糊匠的朋友“黑子”一起跑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個處都優於黑子,妻子怎麼就會做出拋夫棄子的事情,他想不通,這便成了他心中的一個結,這是自我事件引起的心理趨於“成熟”的變動。

  

第二次,是他親眼經歷兵變,那可怕的景象映入他的腦海久久難忘。在兵們放火搶劫了他熟悉的沿邊街道諸多店鋪之後,當他們漸漸遠走時,那平時善良的百姓們從各自的家中衝出來,衝進去被兵們搶過的店鋪,進行了二次搶劫,甚至要搶的“徹底”。而“我”也在事後明白,這一切巡警房都是知道的,是上面授意的,人性在利益面前扭曲變形,駭的他膽戰心驚。

這是時代事件引起的心理趨於“明瞭”的變動。

   

第三次,當我回顧這些年經歷的,發現這個動盪時代下的人民,兵丁,官,巡警,良民,都在將就的活著。已經顧不得去管真假,評善惡,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讓他心裡不得勁,可是他也終究是什麼都做不了,甚至為了餬口,擦亮眼睛,小心的在這世道穿行著,苟活著。這是人生經歷引發的心理對於時態“絕望 無奈“的感嘆。


透過“我”心中的空兒,帶我們看過了這個六十多歲老人一生坎坷的苦難人生,多的是無奈,野心與抱負一點點在時代的打磨下消失殆盡,為了餬口,已經很難了,其他便也顧不上了。窮苦大眾的一生,便也是如此了。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時代的印記

“我”的悲劇不是個例,是處在那個時代的必然,“我”的人生是那個時代一個典型的“縮影”,人民努力的活著,卻也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一)清末動盪的近代史

一個時代,夾裹在新舊交替中,在變動中求發展,在唯諾中求生存,可是大多數也終究像書中的“我”一樣,一生群困潦倒,到頭來,也沒看到希望的光,只能期盼著,這個世道早些過去。 

透過“我”一個小小的巡警的視角,見證了中國最為動盪的歷史。

清末,革命爆發,北洋軍閥賣國求榮,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協議而引的學生群起反抗,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學生運動“五四運動”。

  

改朝換代,迎來民國,好像有了不同,一切都又沒什麼不同,好像是更“自由”了,好像不過是換了個名字罷了。在這段歷史上,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侵華氣焰囂張,爆發了全面抗戰,

而我就是處於那個時代下,一個時代的符號印記,在動亂中,見證了所謂的“兵”燒殺搶掠,逼得人民也做起了刁民。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二)政治變革

對於政治,從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老舍並沒有刻意去描繪,卻穿插進了巡警四十年的從警生涯。

二十多歲,做了巡警,食不果腹,不過是為了掙扎著賺個餬口錢。

三十歲了,不過是個替官老爺把守門邊的差事。

四十歲了,才做了巡長,卻因為自己留鬍子而被開了。

繼而五十歲,六十歲,能做什麼呢,不過是繼續在這個行當某點差事,掙得一口飯錢,窮苦人,一輩子,什麼也沒落下,甚至要面臨餓死街頭。

巡警四十年,不過是從六個銀錢漲到了八個銀錢,心酸中也自嘲的多了無奈,也便罷了。 

安安分分,努力的活著,終究敵不過動盪的年代。正如魯迅所言“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雖歷經無數改朝換代,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另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下,政治變革下的官職都變了味,助紂為虐,中飽私囊,安逸享受,致使民不聊生。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三)寫作背景

回憶作者老舍的一生,也是歷經坎坷,老舍在這特殊的年代下,以自己及其周圍人的成長史作為寫作背景。可以說,他見證了那個時代,之所以真實,之所以偉大,不過是因為親歷。

老舍出身與北京大雜院,家族雖為滿人,但並非滿洲貴族,只是一個貧民家庭,這使他得以接觸到社會底層的人們,對“小人物”的性格瞭如指掌,與社會底層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通。

老舍曾說過“這些都是幾十年的老朋友了,當年有給行商當保鏢的,有在天橋賣藝的,也有當過‘臭腳巡’(舊社會的巡警)的。”

這是他的朋友,也是他創作的源泉,在時代下,這些小人物的命運被夾裹著,雖哀苦卻也不過是眾多中的一員。

所以釋然了,文中老舍借“我”這一角色,能夠看到他對待生活、苦難豁達通透的心性。對待這個不公的時代,也便只能一笑置之。

 

實際上,老舍藉助窮苦人所流露出的情感,讚美了他們在動盪年代努力,辛勞的生活著,雖然歷經坎坷,卻也不失為一個“鬥士”,同時也藉助窮苦人反襯當局的壓迫和政權,諷刺了那個時代下的種種事態

老舍筆下“小人物”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與自我人生的歷史書寫

老舍,魯迅這類文人,內心有大世界,眼中有大格局,他們往往看的通透,想的明白,這多少在其的文學作品中有所表示,歷史終歸很多無奈,魯迅因其諷刺,暗喻而被迫害,老舍亦同樣,在迫害中投湖以保全。

他們也是那個時代特殊記憶下的戰士,如革命的先驅者一樣,透過小人物的人生歷程打開歷史的真相,還原一個時代的印記。曾有人這樣評價老舍”他的故事裡坐落這半個北京城“。這或許就是最好的寫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