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何以改變歷史?——致敬改革開放40年②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傅雷譯《約翰·克利斯朵夫》有句很經典的開場白:“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與其異曲同工的是,詩人北島在1979年也寫過這麼一行詩,“我的時代在背後,突然敲響大鼓。”40年前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風雷激盪、波瀾壯闊,奏出的時代強音恰似屋後升起“江聲浩蕩”、亦如背後“敲響大鼓”,使整個國家與國民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1980年代初的個體戶)

固然,時代大潮中那種被推著的洶湧,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及每個人的命運。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國民創新創造的點滴涓流也匯成了澎湃汪洋。一些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小人物”,一路拓荒,以至“發時代之先聲”,成為整個社會思想破冰與發展破局的關鍵人物。

紅網時刻新聞推出的融媒新聞大片《你好,40年》第三集,通過講述主人公胡豔萍從年少時賣冰棍、賣水果到成為湖南餐飲業巨頭冰火樓的創建者的故事,不僅生動再現了個人創業與行業成長的歷史軌跡,更勾勒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的宏大時代課題。其實,這個問題伴隨改革開放的整個歷史進程,而它的最初“引爆”卻與一些“小人物”緊密相連。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眾所周知,經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個體經濟基本都走向了公私合營的道路,時至改革開放之初,個體與私營工商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經濟體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徵非常明顯。“文革”結束後,隨著“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批迴城和等待安排就業,這種舊格局迎來了鬆動的歷史契機。1979年2月,國務院指示各級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閒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的個體勞動”,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首個允許個體經濟發展的報告。自此,第一批城市個體戶在大街小巷中誕生了,這是中國最早的民營經濟部落。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問題是,儘管公開地為個體經濟開了綠燈,但仍然作出了不準僱工等嚴格限制。1981年7月,國務院又發佈《關於城鎮非農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提出個體經營戶“可以請一至兩個幫手……最多不超過五個學徒”。不過,形勢比人強。隨著個體經濟的擴大,個體工商戶請幫工、帶徒弟超過5人的現象很快現實地冒出來了,最終引發了80年代關於“僱工與剝削”的一場大討論。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中,曾明確劃分了“小業主”與“資本家”的界限,按馬克思的推算,在當時(19世紀中葉)僱工8人以下,是“介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中間人物,成了小業主”,而超過8人,則開始“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是資本家。據此,理論界提出了“七上八下”的標準,即:僱工到了8人就不是個體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是剝削。基於“僱工8人是否剝削”的這場大討論,為民營經濟獲得合法“準生證”預備了思想的、理論的基礎。而觸發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有兩個不得不提及的“小人物”。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一個是廣東高要縣農民陳志雄。陳在1979年承包了8畝魚塘,由於效益可觀,次年跨越兩個大隊承包了141畝魚塘,還僱請固定工1人,臨時工400個工日。1981年,陳承包的魚塘規模繼續擴大,面積達497畝,僱請了固定工5人,臨時工1000個工日。另一個是安徽蕪湖一個目不識丁、自稱“傻子”的小商販年廣久,靠手藝經營了一家“傻子瓜子”的小店鋪,因為生意紅火,一天的瓜子可以賣出兩三千斤,不得不請了12個僱工幫忙。陳、年兩個“小人物”的舉動,在今天看來儘管再正常不過了,但在當時思想認識條件下,一下子觸及了人們敏感的神經,讓人很自然地想到馬克思的“剝削論”。為此,全中國的理論家在主流媒體上爭得面紅耳赤,也沒有取得一致共識。直到1983年1月,中央文件才有較為明確的說法:“不宜提倡,不要公開宣傳,也不要急於取締。”1984年10月,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顧委會全體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爭論”意見:“前些時候那個僱工問題,相當震動呀,大家擔心的不得了。我的意見是放兩年再看。那個能影響我們的大局嗎?”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1980年代初的個體戶)

兩個“小人物”就這樣風雲際會般地站到了歷史的舞臺上,打開了民營經濟從“另冊”進入“附冊”、進而合法化的閘門。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正式承認並允許私營經濟發展;同年中央5號文件《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徹底放開了私營企業的僱工人數限制。次年,“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被寫入憲法修正案,正式取得法律地位。此後,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整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經歷了從“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的提升。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方針,這在其後歷次黨的代表大會上都得到了反覆重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先後提出“三個平等”(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等重大理論觀點,使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小人物”何以改变历史?——致敬改革开放40年②

(1980年代初的個體戶)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從“一大二公”到個體私營經濟再到民營經濟撐起“半邊天”,一些敢闖敢試的“小人物”掀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也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的獨特內在邏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止是國家的“宏大敘事”,而是一開始就與每一個國民緊緊“捆”在一起,一開始就認清和堅持人民是改革的主體力量。“國”與“民”的互為依託、互動互促、共長共進,標註和推動著改革開放的歷史軌跡,由此鍛造出國家民族的光榮與夢想。無論是小崗村鮮紅的手印,還是陳志雄、年廣久等小人物的創新熱情,都深刻說明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中國社會實現了聚沙成塔式的不斷進步。

其次,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思想不解放,我們就不可能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和荊棘。從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到排除“姓社姓資”的干擾,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思想解放和理論突破。“小人物”之所以能夠改變歷史,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黨很好地堅持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

最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成例可循,

從來就沒有執一御萬的想法和設計。一群群“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推動改革的航船駛入一片未知的水域,並殺出一條血路。“摸著石頭過河”,摸的是規律,激發的是億萬群眾的創造激情,展開的是“河對岸”的美好圖景。

或許,這就是“小人物”何以能的關鍵密碼,也是紅網時刻新聞融媒新聞大片《你好,40年》透露出來的深刻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